徐军
【摘 要】随着\\\"中国梦\\\"的浪潮澎湃以及社会框架结构的不断丰富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则必须率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思维理念和方式,打破桎梏,\\\"焚烧\\\"自我,以作凤凰涅槃.本文通过探讨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以期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增强新生代的\\\"内力\\\"和\\\"战斗力\\\". 【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 【作 者】徐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江苏 2254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生源情况和学情分析,明确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化学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灌输学生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意识,提高
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梳理出清晰明朗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皆为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几种途径与方法,权作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课堂引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处于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思维的活跃性及课标任务的达成性。在我自己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选择从这样的几个方向来进行课堂的生活化引入:(1)创设生活化情境。曾有位德国学者有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拟:如果直接将5克食盐放在面前让你把它吃完,肯定你会拒绝,甚至会暗想:他是不是短路;但如果把5克食盐放入那美味可口的汤里,你肯定会在饕餮佳肴中不知不觉地将食盐全部喝了下去。知识与情境的关系,就好比盐与美味汤羹。盐溶入汤后会不知不觉中被吸收,而我们新授的内容也需溶入生活情境之中,方能柔顺的被学生接受、理解、消化、吸收。丰富多彩的生活均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个贴切的生活的“支点”就会让同学们与我们“形而上”的教学形成共振,同时又遵循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2)展示实物,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带来直观的认识;从兴趣和生活出发,创设带有亲切感、现实性、挑战性、幻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求知的驱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铝合金、钢铁、不锈钢等合金,从而提出探讨问题:合金的成分组成?合金在物理、化学、机械方面的特点?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钢铁的组成及分类?日常生活中金属材料的选择?回想一下家中院墙门和院墙花窗,畅想一下潜艇、军舰及空间飞行器的建造,谈谈钢铁等金属的腐蚀、防腐和保养?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就会来摸、扭、弯、敲打……,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纷纷讨论得出各种不同答案,而我们老师只需顺势而导,稍加点拨,就能很轻松的让学生
接受甚或掌握知识要点。(3)列举生活典型现象,激发学生研究思考。例如:在必修(二)学习“乙酸”时,可以抛出一个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引入:妈妈在炒菜时,尤其是烹调一些肉类、鱼类食品时,常常加入料酒后会倒入米醋或者食醋。为什么要放醋呢?倒入醋除了让肉能煮烂,还会产生怎样的烹调效果?-香味四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其中所隐含的反应原理:料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CH3COOC2H5+H2O,生成的乙酸乙酯这类低级的酯类普遍带有一定的香味的,会掩盖掉肉类、鱼类本身所带来的腥味,从而带给人们难以招架的美味。 2.课堂解析生活化
从我们自己上学时的亲身体会及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都会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都非常感兴趣,而对那些理论性较强或平板抽象的化学知识就会头昏脑涨甚至抵触,实在迫于老师的“淫威”,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这种情境下学生只会获得浅显印象。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弋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解释复杂的化学理论知识时,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知识或生活经验来作类比理解,从熟悉的情境和体验中来接纳、理解。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讲“物质的量”时,需大家“费思量”。但它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桥梁,可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如何让接触的门槛降低和理解的脑筋不那么曲折?我们就可转借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中的“斗”,农民卖猪时所说的“多少钱一担”中的“担”,小店老板询问你买几打筷子时的“打”,几箱啤酒中的“箱”等这样几个“一定数目的集合体”,使得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量”;再比如选修三中在分析化学键成键方式的“σ键”和“π键”的时候,卖力的讲再多,学生总是雾里看花,难以想象和理解。但如果我们以宿舍的睡觉方式“肩并肩和头碰头”来打比方,就会在一定程度帮助了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解惑”的过程中常用生活中常见现象来剖析抽
象的化学知识,就能变抽象为直观,变模糊为清晰,帮助学生迅速理解、顿悟。 3.课后拓展生活化
通过科学史话的阅读,就会发现化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回归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但除了课堂教学中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外,还需课后的“加料”。课后“修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便于下次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及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既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课堂学习的不足甚至盲区,又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开阔视野。在教选修一“化学与材料”或“化学与环境保护”时,就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或走入化学工厂,了解工业生产过程中提供怎样的材料和设备?给予怎样的反应条件?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分析排放出的废气、废液及废渣的成分?洞悉它们带给自然界怎样的污染?从而在思绪碰撞和讨论中产生“回响”。真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生活中处处皆蕴藏着大量的化学知识。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曾言:“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施生活化教学,把我们的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提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边社,2005,1.
[2]苏香妹.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教学与参考,200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