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

第一章 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一)发展心理学的性质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等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等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 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1)受精卵 胎儿期(0—2周—8周—7个月—10个月) 身体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 例如: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原由有三:药物、极端情绪变化、高岭产妇。 (2)婴儿 幼儿 青(少)年 成年 老年 死亡 发展中的各种“关键期(敏感期)”

例如:口 语 2—5岁 狼孩、猪孩的例子,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聋童会话

数概念4.5—5.5岁

性别角色获得 3—6岁 三种性别模式;金星、史彬、性别角色混乱的例子 思维发展 感知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研究的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

(1)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的年龄特征是研究的最主要的环节。

(2)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其中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环节。 研究应当结合的四个方面:

(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是生理因素的发展 (3)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4)是言语的发展

补充:环境的分类及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各种时期的主导活动。 3、 发展是一种内部变化,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变化。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动物心理的进化

种系发展

(广义) 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现代人)

人类心理的进化

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 争议

(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人类心理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人类心理发展是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发展变化能够持续下去)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 发展理论的主题

(1)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心理的实质)

(2)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量变与质变)

(3)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遗传与环境)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特征是个体发展的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

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例如自我意识的发展:无(0-6月个)—萌芽(8个月-2岁)—初步形成(3-4岁)—完成形成(青年期) 2、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柏曼——内分泌

(2)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皮亚杰——思维发展水平 (3)以个性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艾里克森——人格 (4)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如艾里康宁——活动

还有生活事件、教育、人寿保险、医疗门诊等为标准划分的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76年 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

1882年 普莱尔 《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NOTE: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1、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 《青少年心理学》 1922年 《衰老:人的后半生》(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学) 胎儿发展复演 霍尔的“复演学说” 游戏复演

2、 精神分析学派对生命全程率先进行了研究 弗洛伊德:0—11/13岁

荣格:将生命周期分为前半生、后半生,认为25—40岁是分界年龄 艾里克森:出生——?(死亡)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

1930年 美国心理学家 何林渥斯 《发展心理学概论》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35年 美国心理学家 古德伊洛弗 《发展心理学》

1957年 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儿童心理学” 开展的研究领域:

(1)对成人记忆发展的研究

(2)对成人智力发展的研究 (3)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 (4)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发展理论的问题 1、发展理论的任务

(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2、发展理论作用 (1)组织信息 (2)指导研究 3、发展理论的分类 (1)模式 (2)功能理论 (3)演绎理论 (4)归纳理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范围跨度大,从新生儿到老年期。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复杂多样——不同年龄研究方法的针对性 例:新生儿:无言语,无动作

婴 儿:言语相当有限,动作

幼 儿:言语表达较差,行为;多具体材料和实际操作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敏感性、封闭性以及社会赞许效应等的影响。 2、研究个体心理随年龄(时间)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年龄是项目变量(独立变量),而不是可操纵的自变量。年龄并不是心理发展的原因,而只是一个伴随指标。

3、研究工具或方法的敏感性问题

萌芽 >10% 高速发展 50%

一般发展指标 基本形成 >75%

完全形成 >95%

例如,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图式的研究与Tom Bower的“客体永久性”图式的研究。 4、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应当尽量避免实验者效应(主试效应)。 “主试效应”——大学生赶老鼠走迷宫 “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等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主试期望效应”:不能有意修改或剔除数据。 例如,英国心理学家、人造金刚石的造假

2、 矛盾性原则

年龄特征<——>个体差异 3、 层次性原则

从系统观的角度研究发展心理学的问题 4、 教育性原则

研究不能损害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用与理论的关系)

生态学效度的问题等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3、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4、 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5、 制定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 6、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例如《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图解:

样本A B C D E

O O O 测量 O

时 间 图2-1 横断研究设计图解

优点:(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

(2)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省时省力。

(3)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结果不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横断设计) 缺点:(1)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即被试不同质),因而难以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2)横段研究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心理发展的因果关系。 (3)取样程序相对复杂。(性别、家庭背景、年龄等都要匹配)

NOTE:年龄阶段的划分不能太粗,认知发展研究与社会性发展研究也有差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例如: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三年每天系统观察孩子,并辅以简单的实验;推孟研究1528名天才儿童追踪研究长达40年。

图解: 样本A 测量

时间

A O1 A O2 A O3 A O4 图2-2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优点:(1)被试是同质的(始终对同一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2)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因而能够系统地、详尽地考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前一阶段发展与后一阶段发展的关系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缺点:(1)被试的流失不可控,也不能避免时代变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2)纵向研究一般需要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和确切性。

(3)纵向研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很高。

例如,幼儿分类(记忆)能力发展的研究;马格纳森关于女孩子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 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结合,它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考察各年龄阶段被试心理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又可以从纵向研究角度研究被试的心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目前在发展心理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例如要研究0~7岁儿童的记忆发展,我们可以取0岁、2岁、4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同时各追踪研究3年,其设计图解如图2-3。到研究完成,儿童分别到3岁、5岁和7岁。在这个研究中,0~7岁均已取样,同时研究时间又由原来的7年减为3年。这样既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图解如下:

纵 向 研 究 测 量 年 份

出生年 2000 2001 2002 2003

1996 4 5 6 7

1998 2 3 4 5 2000 0 1 2 3

图2-3 聚合交叉研究设计的一种方案

横断研究

例如:考察道德价值观随年龄、社会生活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年代 出生 1925 1945 1945 1965 1985 2005 20 40 60 80 0 20 40 60 道德价值观 1945年出生 1925年出生 1965 2005 现代 1985

1945 1985 传统 1965

20 40 60

A:年龄效应(即生理成熟,与时代无关)

道德价值观

1985 2005 现代 1965

1945 传统 1965 1985

20 40 60

B:群体效应(即被试不是来自同一总体)

道德价值观

1985 2005 现代 1965

传统 1945 1965 1985

20 40 60

C:时代效应(即社会生活事件) 思考题:(1)比较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优点、缺点等,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2)就某种心理能力的发展,完成三种研究设计的方案。 5、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指就同一问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即要分离出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研究——要求从不同文化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及其处理方法具有文化等值性。

马尔帕斯(Malpass,1986)区分出三种文化等值性:

1、 机能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同一问题作出反应时所产生的行为表现出相同的

心理机能。例如“鸡尾酒会效应”,“注意选择性”。

2、 概念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特定刺激物意义有共同的理解。例如,“3”,“奥

运”

3、 测量等值:指从不同的文化中收集数据资料的心理测验方式具有可比较性——跨文化测

验,例如瑞文推理测验,卡特尔图形推理测验等;而16PF的项目和常模都需要修订。 齐茨和方富熹提出:对象对等性、样本的可比性、测验和作业任务的可比性,程序的可比性,动机的可比性,言语的可比性等。例如,中德超常儿童的跨文化研究。 对象对等性:对被试的选取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文化内研究:将社会文化视为控制变量(文化内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跨文化研究:将社会文化视为自变量,控制生理发展、生活条件等。

第三章 成熟势力说的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 基本观点: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成熟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有顺序的过程,是机体固有的过程。(倾向于遗传决定) (二)成熟势力说的理论基础

1、 卢梭(J.J.Rousseau)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儿童是按自然制定的计划而成长,这个计划推动他们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同的能力和形式。(理论上探讨的关键期)

雷生(Rieson)的实验:对象是三只猩猩,时间0—7个月

德比 黑暗环境,不见光 失明

坷拉 带着半透明眼镜在有光环境下活动1.5小时/天 表面正常,但视觉追踪有问题。 莱德 中等光线,见光1.5小时/天 正常

教育观:要发展儿童,就必须遵照自然的指引,要教育儿童就必须适应自然。(成长规律) 例如: 男 女 (郑) 早熟 有利 不利 晚熟 不利 无 卢梭理论值得肯定的两点:

(1) 反对把儿童看作是小成人的错误观念 (2) 指出自然对儿童发展所不可抗拒的作用

儿童:行为——>认知

两种模式

成人:认知——>行为 2、 达尔文(C.Darwin)的进化论 基本观点:“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物种变异进化” 著作:《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传略》 NOTE:性选择——遗传的本能:最优的种系和下一代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的贡献:

(1) 探讨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与差异性。 (2) 进化论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的生物学化。

(3) 将儿童作为研究进化的自然实验对象,实际上研究了个体的发展。 3、 霍尔(G.S.Hall)的复演学说——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 4、 考嘉尔(G.coghill)的结构与机能学说

基本观点: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是结构决定机能 例如,聋童的语言学习 二、格塞尔传略

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 美国 威斯康星 1906年 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系 哲学博士 1911年 耶鲁大学 建立儿童发展的临床诊所 1911—1948年 编制《儿童行为发展常模》《儿童智能诊断量表》 三、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

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内容:P24 (1)——(10) 儿童的年龄范围:4周——6岁 三条重要观点:

(1) 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有序地出现。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一)遗传决定的重要性(发展)

主要观点:(1)在儿童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生理发展:P25

(2)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若没有成熟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经典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被试 第48周 48周—53周 53周 53周—55周 55周 T O1 X O3 O5 T O2 O4 X1 O6 O1 =O2 O3 >O4 O5 =O6

X::爬楼梯,搭积木、词汇运用、肌肉协调 X1:少量训练 (二)发展的性质

遗传决定论——阶段性的质变 环境决定论——连续性的量变 NOTE:可用图例来表示

(1)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即阶段性的质

变)

(2) 强调遗传机制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强调发展的周期性。 补充:洛文格的四种发展模式

发 发展 展水 水平 平 时间 时间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一: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在不同 模式二: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同一

时间到达同一水平。如骨骼发育, 时期到达不同水平。例如智力发展 动作发展等

发发 展展 水水 平 平

时间 时间

模式三: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到达不同 模式四: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

发展水平。例如:知识经验;言 率,一般先快后慢,到一定年龄阶 语能力 段停止发展,而后开始下降。例如 流体智力。(该模式个体在心理发展

中最常见)

(三)发展的原则

1、 发展方向的原则(动作发展)

(1) 由上至下的发展(与皮质成熟一致): 头——>躯干——>腿——>脚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2) 由中心向外缘的发展:

头、躯干——>双臂、腿部——>手的精细动作 (3)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的发展:

手臂抱——>指掌握——>指指抓,例如用“勺子”吃饭 NOTE:皮质成熟,(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 相互交织的原则

人类的身体结构存在对称的特性,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发展,才能达到有效组织的过程和发挥有效的机能。通过相互交织(左右交替),使相互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最终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例如,左右手的发展。 3、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机能不对称——>大脑功能单侧化,例如颈强直反射(击剑反射),3个月消失 先天反射: 吸吮反射、抓握反射(3个月)、巴宾斯基反射(诊断,6个月),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游泳反射(6个月)。 4、 个体成熟的原则

成熟在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5、 自我调节的原则

(1) 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2) 行为周期(包括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即所谓一些年头好,一些年头差)及教育

建议

0——6岁 父母控制期

6——12岁 父母儿童共同控制期 12——? 儿童控制期 (四)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1、 行为模式是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例如“追视”、“抓握”

NOTE:每一特定的行为模式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 例如,用“勺子”——> 用“筷子”(认知失调,伴随着紧张、焦虑情绪) 2、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1)量表的研究范围:

① 动作能(动作):粗动作和细动作(神经学意义),动作能是婴幼儿成熟的起点。 ② 应物能(顺应):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

例如“将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分别防入圆洞和方洞”,“拖动桌布获取玩具”。 ③ 言语能(言语):考察儿童言语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同时为中枢神经系统的

发育提供线索。 ④ 应物能(社会应答):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例如: 原始祈使:(1)交错注视;(2)更正交流失败的信息;(3)

工具性的姿态仪式化

“前言语交流” 原始陈述:陈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指标:

DQ=MA/CA X 100

NOTE:DQ是发展商数;MA是测得的成熟年龄;CA是实际年龄

(3)格塞尔发展量表(A.Gesell,1940)

格塞尔“婴幼儿智能发展阶段的初步检查表”,桑P260 3、个体差异的教育建议。P32 (五)育儿观念

1、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顺序),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 卢 梭——哲学推测 格塞尔——科学的归纳

例如:新生儿“喂奶“,生理节律与时间认知 2、 要根据社会规范对儿童行为作适当的控制

自我抑制:(1)行为冲动;(2)情绪冲动;(3)延缓满足(儿童多动症) 四、对格塞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评析 贡献:1、强调成熟机制对发展的重要性

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揭示了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周期(波动现象) (2) 编制了格塞尔发展量表

中国由此发展的量表:

1981年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儿科 《小儿智能发育检查》

1984年 中科院心理所、首都儿科研究所 《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1980年 重庆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儿科 《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 1990年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0—3)》

缺陷:1、没有探讨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何时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大于成熟的作用。 2、常模的可适用性

发展是一个空间,而不是一个点

3、研究取样可能缺乏代表性(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样本小等)

第四章 知觉学习理论

一、理论背景

1、知觉学习的中介说

联想主义学派的观点(经验论)——格式塔学派的先验论

学说: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基本模式:S1——L1==>( S1 +L1 ) S2——L2==>( S2 +L2 ) 赋予名称前:关注其共同点

赋予名称后:关注其差异

米勒(N.E.Miller)两个假设: (1)“获得线索的区别性” 差异点 猴子/猩猩 (2)“获得线索的等同性” 共同点 猴子/猩猩/灵长类 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皮球——>篮球、排球、足球 3、 知觉学习的差异学说

学说:知觉学习是一个辨别过程(经验),而不是联系过程。 例如,中国人看“黑人”或外国人 二、吉布森传略

E.吉布森 女(Eleanor J. Gibson,1910---?);J.J吉布森 1931年 毕业于史密斯学院 1938年 赫尔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20世纪50—60年代 知觉学习和知觉发展研究 经典实验:“视觉悬崖”实验 主要著作:《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则》、《阅读心理学》 主要荣誉:P41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知觉是与人的活动的目标直接联系着,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

吉布森强调知觉是适应过程,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有机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种族延续。 有意义自然反应法: 1、视崖反应 视崖装置P40 研究内容:(1)深度知觉

(2)社会交往(母婴的情感交往)

(3)依恋 2、抓握反射

大球——>双手抱 小球——>手掌握 3、视觉追踪

2—3个月的婴儿能够预测物体运动的轨迹 4、 回避反应

2个月的婴儿具有回避反应;美国明尼苏打的婴儿研究者地此进行定量分析。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 (二)刺激中信息的分化 1、 知觉是信息增加的学说

(1) 皮亚杰的学说——知觉的静止图象与操作相联系

(2) 学习论的学说——知觉是知觉对象与文字标签相结合

(3) 信息加工理论的学说——知觉对象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结合 2、 吉布森的观点

与传统知觉理论的差异:P44(1)(2)

刺激信息的分化学说,例如知觉恒常性是后天学习的,而非先天获得的。 f(知觉)=S.S+T.S+K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1、生态学研究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或自然情景中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生态学研究——实验室研究

20世纪60年代 实验室研究兴起——内部效度高,外部效度低。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基本观点:

(1) 儿童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既受自身内部

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2) 心理发展的研究应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儿

童在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

(3) 研究心理发展应从儿童自身心理系统的变化着手,更应将这一心理系统置于群体关

系中加以探讨。

(4) 心理发展研究应注重儿童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 基本研究方法:

(1) 强调自然情境中的准实验设计研究(现场实验) (2) 强调系统观察法

(3) 重视多因素的设计和分析 3、 可知度

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知觉的选择性是个体环境适应的手段和结果

可知度的发现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有关,例如运动与空间认知的关系实验 (四)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1、知觉特异性的增加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2、 注意实现最优化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例如,执行功能(EF)中的注意抑制。 注意的发展阶段:

(1) 阶段一(0—4个月) (2) 阶段二(4—7个月) (3) 阶段三(8—12个月)

实验:婴儿形状知觉中的整体性知觉 幼儿的“画所知与画所见” 3、 信息获得更加经济 (1)确定刺激的外部特征 “轮廓密度理论”(Kamel,1909,1975) (2)获得恒常性 获得恒常性可避免对事物的重新感知

实验:大小恒常性——1m与3m处边长为10cm和30cm物体 研究方法:习惯化法/伴随联系强化法 (3)形成知觉结构单元 “图形视觉理论”(Bank&Salapalek,1981)

个体对对称、集中、结构良好的更容易分辨且注视时间更长。 (五)知觉发展的机制 1、抽取

(1) 抽取事物特性(大小、颜色、轻重、形状等) (2) 抽取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下、前后、左右等) 2、过滤

过滤即排除无关信息 例:“鸡尾酒宴现象” 追随耳 实验:儿童过滤无关信息能力的提高 非追随耳 3、注意的外围机制

外围行为的改变——定向反射(视、听、嗅等) 四、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1、反对中介学说,提倡差异说 2、重视知觉的生态环境

3、强调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缺陷:只是一个功能性理论,即只探讨了知觉的发展,而没有全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研究。

第五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霍尔特、魏斯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流行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初 华生《行为主义者看到的心理学》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大机器生产——>手工 科学管理的诞生:(泰勒)生产效率的问题 行为控制的发展:行为主义 (二)哲学背景 科学哲学的实证主义

研究对象:客观材料(可观察性)

研究方法:客观方法(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NOTE:两种实证方法——证实与证伪。例如:“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鱼之快乐”。 (三)心理学背景

1、构造主义(机械主义影响,划分为元素)

代表人物:铁钦钠(冯特的学生,他提倡内省法)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心理过程——三种元素:感觉、意向、感情 What 研究方法:内省法(自我观察) How

Why

身行平行论:生理与心理互不为因果,两者相互平行。

内省法的“刺激误差”——没有内省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去报告刺激本身。 “类比内省”(对于不能进行内省法的对象) 2、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

理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代表任务:杜威、安吉尔、卡尔

研究对象:学习、测验、知觉等机能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内省法,观察法 基本观点:P62。“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 华生的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 1903年 芝加哥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 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心理学评论》编辑 1913年 《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 标志行为主义 1914年 接触巴的条件反射学说 1916年 研究儿童心理

1929年 出版《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 1958年 逝世 (二)基本观点

1、行为主义的界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否认意识,研究行为 肌肉收缩 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即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 腺体分泌

行为是一系列反应的联合,即反应系统。

明显的遗传反应,如抓握、吸吮 潜在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反应 明显的习惯反应,如打球,游戏

潜在的习惯反应,如思维——默语(内部言语) NOTE:口语报告法是思维的外部言语化

习得反应:条件反射,习惯方式 反应 非习得反应:遗传的反应

刺激: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行为产生的模式:S(刺激)——>R(反应)

适应: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2、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2)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重要论断:

(1) 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差异。 (2) 教育万能论。“请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

么,我可以担保,在这一打个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Watson,1925)

3、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基本模式:S(刺激)——>R(反应) 刺激替代/反应替代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行为疗法 4、行为主义的思维 思维=言语 思维:(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

思维依靠言语、动作和内脏组织(P71);行为主义否认脑的机能,肯定肌肉的活动。 例如,前言语交流的五个阶段 P170(发展心理学)

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嘴动无声言语——>内部言语 5、行为主义的习惯(学习)

(1)习惯——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其实质是形成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反应系统)。

外部环境:视、听、触、温、味、嗅 环境

内部环境: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腺体的 (2)影响因素

a、年龄;b、练习的分配

行为产生的背景——试误说(尝试错误)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与学习前线——杂乱无关的动作——>特化动作

格式塔的顿悟说——猩猩的顿悟实验 试误说的学习过程: (1)动机 (2)问题空间 (3)试误 (4)偶然成功 (5)淘汰与选择 (6)整合与协调 产生的条件:

(3) 信息来源不足

(4) 问题难度超出个人能力 行为产生的心理模式:

诱因 机体

需要——>内驱力——>动机——>行为

(无方向) (有方向)

补: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两种解释:(1)前摄抑制、倒摄抑制;(2)分散学习使人具有内隐学习 (3)条件反射第二阶段(条件反射的自动化) 6、行为主义的情绪

情绪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动作。家庭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情绪管理(控制);人格类型:A型(冠心病)、B型和C型(癌症) 三种原始情绪:惧、怒、爱 7、 行为主义的人格 persona——面具

例如 中国传统戏剧 红——忠:关羽;白——奸:曹操 Allport 50种人格定义

行为主义的人格:是由占支配地位的习惯所构成的系统(习惯系统)。 (1) 人格有多种成分 (2) 人格受环境的影响

(3) 强调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影响

例如:儿童的“仪式化”行为遗留到成年的影响,强迫、时间定向等。

成人在某些情况下会以儿童的方式来应对环境,如地震(米)。 (4) 人格改变可以通过环境改变来实现

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公心)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一)斯金纳传略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 1931年 获博士学位 哈佛大学任研究员 1945—1947年 印第安那大学任心理系主任 创办《行为实验分析杂志》 1947年 重返哈佛 任终身教授

贡献:P80 经典研究 斯金纳箱/“小画家”女儿 经典实验的分析:

许多动作——>特定动作+强化(强化依随)——>特定动作出现概率的提高 (二)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行为(可观察的行为) 研究方法:实验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行为模式:R=f(S.A)

NOTE: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刺激;A表示影响反应强度的条件 新行为主义:脱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 S——O——R 1、行为的分类

应答性行为(S—R)——经典条件反射 (S型)——强调刺激的替代 行为 操作性行为(R—S)——操作性条件反射(R型)——强调有机体的反应

行为的特点:

(1) 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由刺激引发 (2) 有机体可以受到控制变量的影响——强化 (3) 操作性行为不是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2、操作行为的强化

(1) 强化:任何能提高某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刺激过程。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

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2) 强化依随:某个特定反应出现后立即呈现强化物的过程。

诱 因:在行为产生之前呈现(引起定向行为)

(3) 强化物:在行为产生之后呈现(塑造特定行为) NOTE:比较诱因和强化物的异同。

(4)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积极强化):出现/增加刺激物 反应频率(概率)上升 性质

负强化(消极强化):撤消/减少刺激物 反应频率(概率)上升 例如:利他行为(正) 喝酒/电击治疗(强迫)/儿童吃蔬菜(负)

频率: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 时间: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 (比较)

正强化物:呈现 反应频率 上升 如食物、表扬、奖励、娱乐等 性质

负强化物:撤消 反应频率 上升 如噪音、电击等 比较:表扬(有方向)与批评(无方向);负强化与惩罚

(5)强化对儿童行为的控制作用 强化——认知内驱力

社会性发展——强化 如道德规范、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认知发展——不强化

在行为塑造中,批评和安慰都是强化。(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3、研究的方法论

(1) 斯金纳对方法论的规范:P82 (1)(2)(3)

(2) 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率(排除自我观察法的理由:P82 (1)(2)(3)) (3) 不重视统计(他的研究是因果研究;不赞成取大样本) 4、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1)行为塑造的过程

“塑造”(接近法):使用强化一点一滴地将儿童的行为向人们要求的反应接近,并且将塑造出来的行为连接成统一的完整的反应链。

过程:第一基线——>第一实验期——>第二基线——>第二实验期 目的:画出儿童行为变化的曲线,找出行为变化的规律。 (2)行为矫正方法 基本思想:“忽视”——轻度不良行为不强化 具体方法:模仿疗法(观察学习);随机强化;代币法(表征性奖励,延缓满足);厌恶刺激法。P87

5、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1) 传统教学的缺点:教师主体,忽视个体差异,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趣味性。 现代主体教育:“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 (2)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P87

(3)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前进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4) 程序教学的优缺点:P88 (5) 贡献:

A、引发了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发)

B、推动了对学习的中介过程、学习迁移、强化作用、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了解内容)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班杜拉传略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1974年 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1980年 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赫尔、班杜拉 研究对象: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上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研究方法:实验法(现场实验)

1、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P90

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NOTE:(1)无需对学习者进行直接强化

(2)学习过程不一定是一个外显行为(行为习得——行为操作是分开的) 实验:攻击性行为

甲组儿童 暴力电影+惩罚——>实验情境(无)—强化—>有暴力行为 乙组儿童 暴力电影+表扬——>实验情境(有)

结论:观察学习的行为习得不需要强化,而行为操作则需要强化。 观察学习中的强化:

直接强化:对学习者本身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替代强化: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自我强化:学习者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 、维持自己的行

为的过程。

NOTE:三种强化的比较与应用。

(1) 注意过程:学习者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具有定向作用。 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a、榜样的特点

b、观察者本人的特点

c、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 P91

(2)保持过程:用语言(符号)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3)运动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4) 强化和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活动。 新行为的习得——新行为的操作 实验(言传与身教): (1) 规则学习的研究 米歇尔(Mishel,1966)

成人和儿童一起游戏(游戏规则的习得) 第一阶段:

甲组儿童:先言语教导,同时榜样(成人)作出遵守规则的行为 乙组儿童:先言语教导,但榜样并不遵守规则

第二阶段:榜样躲起来,通过单向玻璃或摄象机观察 甲组儿童:仍然遵守规则

乙组儿童:无成人时,不遵守规则 NOTE:“榜样”比言语学习作用更大 (2)利他行为学习 P98 被试 7——11岁

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组,同时带头不捐助

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助人为乐的榜样一组,而且表现出捐助行为带头捐助 第三组:儿童和言行不一致的榜样在一起,但带头捐助 第四组:儿童只接受言语教导 结果:

第一组:儿童无捐助 第二组:大多数捐助 第三组:大多数捐助 第四组:很少捐助

后续研究:有带头捐助的捐助行为延续更长的时间

解释:儿童在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时,往往更多地根据“社会参照系统” 2、观察学习的模式 (1) 行为模式 (2) 言语模式 (3) 象征模式 (4) 抽象模式 (5) 参照模式 (6) 参与模式 (7) 创造模式

(8) 延迟模式

4、 社会学习的具体研究

(1)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分类:

身体攻击 工具性攻击 言语攻击 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攻击性行为”实验 攻击行为的起因:(1)(2)(3)P97 影响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的三个方面:

a、 家庭因素

b、 社区文化氛围(如黑人社区) c、 大众传媒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3——6岁 幼儿的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

身体攻击在4岁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攻击5岁明显增加,6岁后攻击性明显下降。

分析:自我意识发展以及后来教育的影响

(2)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攻击减少,而言语攻击增加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a、 消除对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的关注 b、 榜样和认知训练 c、 移情训练

d、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2)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自主性的亲社会行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性的亲社会行为:期待个人报酬或避免惩罚 理论解释:

(1) 社会生物学观点——“族内适宜性”(动物)。

实验:同卵、异卵、无血缘的婴儿,在一个婴儿哭的环境中 (2)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同、良心

(3) 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学习(替代强化) 训练方法:(1)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2)直接训练 (3)榜样学习

五、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一) 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的评析 贡献:

1、 使心理学从哲学边缘跳入科学之林

2、 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 使心理学走出学院大门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 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缺陷:P101 (1)(2)(3)

(二)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评析 贡献:

1、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S—R公式的内容。 2、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 缺陷:

1、 未探讨学习的内部过程

2、 操作条件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而非所有学习 (三) 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评析

1、 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的过程 2、 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

第六章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略) 《心理学史》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传略

弗洛伊德(Sigmnud Fre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1873年 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 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 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神经症的治疗 1885年 向沙科学习神经病(性的因素) 1889年 向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技术,后发展“自由联想”法 1895年 《癔病研究》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代表著作:《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性学三论》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意识 早期理论 潜意识

本我(动力)——“快乐原则” 晚期理论 自我(控制)——“现实原则” 超我(控制)——“道德原则”(可分为良心和自我理想) 1、梦的解析

生理因素引起的梦 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潜意识的梦*

良心:惩罚性、消极、批判性的部分 超我 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部分

2、精神分析引论 3、自我与本能

生的本能:生的本能是防止死于意外,但追求正常的死亡。 性本能

死的本能:

三、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人格发展)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性欲发展观 1、口唇期(0—1岁) 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口唇

“无对象”时期(0—6个月)

“有对象”时期(6—12个月) 6个月开始出现“认生现象”,将口唇的吸吮与母亲的现象结合起来。 由于“停滞“或是“退化”,口腔性人格特征:

(1) 只对自己感兴趣,而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他能给我什么出发。

(2) 追求安全感、被动、依赖、退缩、好嫉妒、苛求别人、易怒、易仇视人 (3) 行为上咬和吮手指、吸烟、酗酒、贪吃和接吻等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肛门。快感:紧张——>放松(伴随着能量释放) 排便训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过严:羞愧、胆怯、吝啬、节约、强迫、固执、洁癖,(过分)讲究秩序和整洁等

放纵:浪费、拖沓、无条理、不修边幅、生活无规律等。 3、前生殖器期(3—6岁)——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 里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性器官(游戏的方式)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阉割恐惧——男孩 性别角色获得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阴茎嫉妒——女孩

途径或方式:认同(自居);不然也是“自恋”的起源。 4、潜伏期(6—11/13岁)

里比多呈现一种停滞、退化现象(压抑所导致的) 快乐原则(本我) 统一:形成道德观念,羞耻心更为明显 现实原则(自我) 5、 青春期(11/13岁以后)

力比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 安娜. 弗洛伊德:禁欲和升华 (二)儿童的焦虑 1、分类

真实的焦虑 焦虑 神经病焦虑

道德的焦虑

焦虑对应一种情境;恐惧对应一种对象 2、原因

弗洛伊德:焦虑的根源在于里比多得不到发泄。 补充:分离焦虑 3、防御机制 (1)压抑

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抑 压抑 后天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例如:妻子找不到结婚戒指——对丈夫的不满或是意图离婚;考前生病 (2)反向作用

例如,青春期的男女生 (3)投射 例如,“他们对我有成见“;”你并不是真心爱我了“ (4)合理化(文饰):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例如:阿Q精神 (5)否认 例如,“不!不!不!这不是真的!我不信息” (6)幻想

例如,亲生父母;“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 (7)退化

例如,考试败北,便卧床不起,茶饭不思

(8) 停滞(固着) (四)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1、自由联想

2、精神分析暗示法。如释梦 3、移情

四、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传略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20——) 师从弗洛伊德和安娜. 弗洛伊德

自我心理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强调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 代表著作:《童年期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二)同一性渐成说 1、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 2、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发展(机制) 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的机制不同

心理内投/投射(0—2、3岁)——>自居(3—7、8)——>同一性(9—18岁) 统一性环节:将生理、心理、社会自我作为一个整体 同一性

持续性环节:昨天的我到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到明天的我 建立自我同一性允许“合法延缓期”,使个体得到更大的发展。

3、同一性渐成说的发展阶段

生命周期:个体出生到临终的一生 (1)婴儿期(0—1.5岁)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的信任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依恋)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 (2)儿童早期(1.5—3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主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自主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3)学前期/游戏期(3—6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雄心” 恋父/恋母 主动感 内疚感 责任感 社会道德 性别角色的获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居和游戏 主导活动:游戏,并在游戏中完成发展任务 同一性信念:“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所能成为的我” (4)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教师和同伴

主导活动: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教育观的重要性 特质自卑——领域特殊性的自卑 (5)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现实自我 自我意识 统一,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理想自我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P159 重要概念:合法延缓期

积极同一性——消极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同一性的信念:“我们就是我们所爱的”

例如,恋爱的体验激活亲密的共享感,否则产生自我专注,导致孤独感

体验亲密感 恋爱

发展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7)成年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主要影响因素:环境与自我意识 繁殖感:(1)养育下一代;(2)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事物或思想 停滞:“假亲密”状态;沉溺于自我(以及停滞感的补偿) (8)老年期(50—?)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回顾和反思。

重要内容:调整生活目标

五、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评析 1、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评析 贡献:P163;缺陷:P166

2、对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评析 贡献:P169;缺陷:P170

第七章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广义 认知心理学 狭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属于是建构主义心理学

1、 逻辑学 2、 相对论 3、 辩证法 二、皮亚杰传略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 1907年(11岁) 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 1915年(19岁) 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1919年 法国巴黎大学比纳实验室

1955年 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 代表著作:《发生认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经典实验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皮亚杰认识论和智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同化(assimilation)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图式(scheme):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过程:T + I——>AT + E

NOTE:T指结构,I指刺激;A是大于1的系数,E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例如:概念

船+木(另一种船)——>船+特定形状 狗+大狼狗——>“狗”+大小因素 动作

“吸吮”+手指——>“吸吮”+其他因素 智力(规则)

“s=vt”+新问题——>“s=vt”+其他因素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 例如:吃奶——>吃饭;用勺子——>用筷子;苹果、香蕉、梨——>水果

飞机与航天飞机(认知失调)

飞机——>空气动力学原理,航天飞机——>动量原理 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发展的过程:

平衡——不平衡——平衡——(适应)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P209 2、心理发展的结构

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丰富,即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和顺应及平衡的作用而逐渐创造出新的图式。 (三)发展阶段

理论要点:发展心理学P53 了解内容 1、感知运动阶段(0—2)(sensorimotor stage)

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动作图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况的动作模式,如吸吮图式。图式逐渐分化和整合,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 具体表现:(1)通过感知和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 (3)形成客体永久性图式 此阶段细分为: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再认同化——>认识同化——>泛化同化 例如:“吸吮反射”

(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阶段(1—4个月) 条件反射、整合表象 “定向反射”:经过多次练习定向会很准确。 “前够物行为”:动作不足以拿到某个物体,但开始出现这种行为了。 此时知觉方面的功能也开始发展,如知觉恒常性、深度知觉等。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9/10) 够物能力、重复动作 婴儿兴趣 婴儿动作 动作结果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对简单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4) 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10—11/12个月) “客体永久性图式”(成熟形成):儿童能够意识到个体没有直接感知的物体仍然存在的现象。 手段和目的的开始分化,知道进行动作(手段)会产生的结果(目的)。 “认生”现象(6个月)是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前期行为 (5) 感知运动阶段(11/12—18个月)

典型表现: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6) 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延迟模仿”:学习能力的真正出现 经典实验之一:“位移群”实验 主观定位——>客体定位 示意图:

A

婴儿 B

C

在“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体:开始只是简单复制的一种表象(动作更可靠),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更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1)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

自我中心化 儿童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的限制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成人;道德上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经典研究之二:“三座山”实验 博克(Broke,1975) 农场景观实验

心理理论能力及实验模式——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 (2)思维直觉性(知觉的集中倾向) 经典实验之三:“守恒”实验

守恒: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 例如:长度守恒、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等

守恒的领域特殊性:不同的守恒能力发展的时间不同,各种守恒的发展前后可相差几年,没有种能力提高而某些能力未提高,表现出领域特殊性。 经典研究之四:“类包含”实验

类包含:类与子类的关系,即总属关系

例如:红花、白花与花的问题;黑牛、白牛与睡着的牛的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

A>B,B>C——> A>C;A>B,B>C——>C3、 具体思维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

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性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

(1) 守恒

(2) 传递性推理:增强了心理的可逆性

(3) 观点采择: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去自我中心化),领悟到他人心理、想法、情感

与自己的不同。(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4) 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 4、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5岁) 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可运用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以及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理解高度抽象概念。

(1) 现实与可能的之间的逆转能力

(2) 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能力 (3) 命题内与命题间的推理 例如,四卡问题。

(四)临床法(临床谈话法) 临床法实际是将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合并使用的方法。它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动作的作用)三部分。 补充:道德认知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没有形成道德判断标准,无对错之分(0—5岁) (2)他律阶段:以服从权威为特征(5、6—9岁) (3)自律阶段:有自我独立的判断标准(9岁以后) 发展的典型表现:(1)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行为结果到行为动机) (2)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的公正到公道

(3)从他律到自律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P224(1)(2)(3)(4) 缺陷:P231(1)(2)(3)

补充:领域特殊性与领域一般性的问题。

第八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略)

1、科尔尼洛夫为代表心理学家反对切尔班诺夫的身心平行论,力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2、别赫捷列夫为首的反射学派,标榜自己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 二、维果茨基传略

维果茨基(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 1925年 发表《意识是行为主义的问题》 1927年 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1930—1931年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1934年 《思维与言语》 荣誉:P237

三、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 (P238) 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P239)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中介理论:P243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标志:P244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三个重要思想:

1、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

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2、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最佳期限

(三)智力的“内化”学说

智力是外部形式的活动“内化”到人脑的结果。 实物——>表象——>符号

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内化过程(加里培林): (1)定向活动阶段

(2)外部物质的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 内部言语阶段

四、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析 贡献:P263(1)(2)(3) 缺陷:P265(1)(2)(3)

第九章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略)

NOTE:(1)习性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种在它的自然环境中的进化的、有意义的行为。

(2)重要概念:关键期、依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