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于晓军 于秋波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01期
【摘 要】坚持“以生为本”,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互联网+”创新2.0下教育大转型的应有之意。“互联网+”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其复杂的信息内容、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双面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我们在充分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还要认清“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开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WM2016_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2-0004-02
我国已经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代教育阶段,2015年两会“互联网+”的提出,不仅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能够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生演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彻底性的变革,更让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露出崭新的活力,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开辟新的路径。
一、“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 互联网中多元化与虚拟化的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现实学习过程中,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约束,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因素较少。但在互联网世界中,由于其虚拟性,缺少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约束,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行增多,使得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防线虚弱。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网络中传播的不良信息行为缺乏抵制能力,对网络中流传的恶性言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多元化的信息导致大学生尚未牢固的“三观”极易受到腐蚀,这样不仅妨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而且使多元化的道德标准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弱化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淡化责任感、异化大学生人格。网络环境的瞬息万变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思维滞后等不足,极易造成阅历有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高尚品德形成构成威胁,使得大学生在不健康的思想传播中迷失方向,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会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互联网信息传播开放性与无障碍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几乎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状况下接受传统的教育中形成,外来价值观念冲击相对较弱。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使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各种价值观,甚至一些西方国家腐朽落后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大行其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识。而且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的信息是虚假的,反动的,败坏校园风气,误导学生,引发校园道德秩序的混乱。对于现有的技术而言,无法对这些有害的信息从源头到终端等传播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3.“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与教育方法带来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和教育方法带来挑战。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绝对的信服力和威望,并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形象,但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会面临知识结构老化、科学技术素质薄弱的问题,缺乏及时捕捉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仅仅是围绕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及教材的教学方法,显然这些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资源快速增加,大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关注、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并随时随地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更新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创新工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互联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互联网+”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革新步伐,合理分析利用“互联网+”工具,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探索“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
1.“互联网+正能量引导”,塑造大学生完美道德品质
一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大学生应从社会中汲取正能量,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培育理想信念,树立人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约束互联网行为,引导大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针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应会同学校、社会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屏蔽、筛选、过滤、隔绝无用、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社会所需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具有正能量的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传媒素养,促使大学生对信息判断和选择素养的提升。网络传媒是资源共享性的公共平台,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好奇心泛滥,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互联网道德存在的盲区,开设专门的“互联网+素养”或“互联网+德育”课程,使大学生明白使用互联网要遵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认识互联网道德失范的思想危害,规范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同时学校还应通过诸如讲座、论坛、对话、广播站、社团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培养完美的人格品质与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做到抵制互联网上不良思潮的影响,杜绝互联网非法活动。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的监管力度,阻止反动、低级、庸俗而有害的信息进入校园,构筑牢固的校园网络安全“防火墙”。
2.“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大学生崇高人格
法国画家安格尔曾说:“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树立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占据“互联网+”阵地的有利地位,控制校园“互联网+”的话语权。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保障网站内容的及时性、丰富性和教育导向性;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思想引导,努力为大学生“三观”的确立做出正确的引导;还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坚持三个“自信”重要思想理论,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推进“互联网+”进课堂,强化大学生理论素养教育,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拓展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三个“自信”的理想信念。
3.“互联网+精英队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水平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传统知识结构老化、科学技术素质薄弱、缺乏及时捕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不足,高校应加快教师队伍理论技能培养,提升教师将“互联网+”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打造出一支既能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又能使“互联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精英队伍。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紧跟科技潮流,不断进行教学理念革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逆的大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及时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互联网+”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技能运用培训力度。针对当前“互联网+”利用上存在的盲区,高校应让教师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优越性,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课后实践训练为保障,开设有针对性、规范性的“互联网+”培训课程,进行“互联网+”教育技术竞赛,并组织教师进行“互学共习”共同提高“互联网+”教育技能,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系统、高效开展。
4.“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多彩校园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校园“互联网+”新形态下价值引导与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依托“互联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校园“互联网+”建设进程,完善校园文化传播媒体,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推动良性的“互联网+”学习氛围形成,对校园内传播的不良信息及时监控,避免造成校园混乱,对于不良问题要及时发现、解决,避免造成恶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确立“互联网+”理念下高校文化特色,加强“互联网+”服务功能,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内涵建设为目标,进行追踪调查大学生“互联网+”行为,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使校园文化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感。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不应拘泥于既有的形态,要不断进行理念、内容及形式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和生活,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沉溺网络转移到利用互联网工具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上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多彩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 孙杰,古江波,张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3-75. (编辑:王春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