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目的:讨论分析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1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年轻组(≤35岁)59例和年长组(≥35岁)302例。对出院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调查。结果:年轻组(≤35岁)患者59例,占同期宫颈癌患者的16.3%。其中,低分化鳞癌患者41例(69.5%),非鳞癌患者18例(30.5%)。同时非鳞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88.9%)显著高于低分化鳞癌患者(3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早期患者中,低分化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90.3%)显著高于非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晚期患者中,鳞癌患者(70.0%)与非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间质浸润程度0.05)。
2.3 高危病理因素与预后关系
宫颈间质浸润程度<1/2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宫颈间质浸润程度≥1/2的患者,淋巴结未发生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脉管浸润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脉管浸润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宫颈癌的年轻化越来越严重,有研究显示年轻宫颈癌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年轻化已经成为宫颈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3]。本次研究中年轻宫颈癌患者占同期患者16.3%,这与近年来国内外趋势基本符合。讨论其原因发现这可能与下几点有关:①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西方化,年轻女性初次性生活过早或者性伴侣过多更容易感染HPV。②环境改变是年轻女性初潮时间发生提前。③随着性思想的开放,年轻女性人工流产次数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更易感染HPV。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使得宫颈癌更早的被诊断出来。
另外,本次试验发现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这可能是由于非鳞癌患者对于放疗不敏感,易发生深处浸润和转移有关。本次研究发现,间质浸润程度≥1/2、发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阳性患者是年轻宫颈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临床上患者如果出现以上高危因素建议积极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年轻宫颈癌患者,其病理特征主要为低分化鳞癌,同时间质浸润程度≥1/2、发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阳性是其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应以与关注,积极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凌云,王红静,贾西彪,等.35岁以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02-2804.
[2]彭为群,陈志丹,何兆耿.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2):85-86.
[3]陈晓红.青年妇女患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22(17):5832-58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