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设计目的和思路: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教师应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 2、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二学生物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但绝大多数不够强,仍然是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本校学生特点分析
由于本校属于农村校,学生各方面基础相对较薄弱,虽然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甚至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3)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4)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形成密度概念的过程中,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多变量的分析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在获得密度表达式的过程中,了解用比值表示物理量的思想方法.
(3)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 情境设置 新课教学 课外拓展 达标检测 八、教具
演示: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肥皂1个,泡沫1个,煤油 学生: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烧杯2个 九、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为密度概念的建立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习。 1.我们将物体在________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复习2.1cm3=______ dm3=______ m3 巩固 3.5m/s的含义为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 1、 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导入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新课 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实验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演示进一步提问: ↓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提出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问题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 导入: 引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新课 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习—密度,它可以让我们更容 易去认识那些事物。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思考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学生实验 ↓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 实验提示 ↓ 分析实验 ↓ 得出结论 ↓ 学生做实验 ↓ 实验记录 ↓ 学生分析 给出密度的概念 1、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归纳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总结 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交流与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讨论 (3)公式公式m的物理意义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V小结 作业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质量m2.公式: 密度ρ体积V 板书333.单位及换算: 千克/米 ㎏/m 设计 33 克/厘米 g/cm 33 1克/厘米3=10千克/米 334.单位的物理意义:水的密度为1.0×1 0 ㎏/m 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种类,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