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来源:六九路网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这里的家,运用得比较贴切、形象,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感性的,知识影响是理性的,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所以情感培养应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弄清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才能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以及“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应该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到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各方面的资料,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开展探究活动,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四、教学策略

对“生物圈范围”的学习,组织学生对生物圈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弄清楚地球上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这对诠释“家”的含义很重要。通过教科书上的6幅图片,再结合课前师生收集到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资料的处理能力。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该爱护它,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五、教学过程 程序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资料以及生物教师活动 收集星球及生物圈等方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面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径,广泛收集资料的能设计意图 圈的资料。 情境导入 观察、欣赏。 观察、思考。 备地球仪。 力。 出示课件,展示地球的壮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丽景观,用激情豪迈的语饱满的热情走进情景。 言引起学生注意并欣赏。 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提出问题: 趣,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 地球的所有地方都有生物 一、生物圈的概念 1.生物圈的范围 观看生动的课件吗?生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下收集的资料,讨悬垂状态”的课件,引出论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概念后组织学生然后总结生物圈的结合地球仪讨论分析总结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课件:生物圈的范围,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研究讨论交流 结。 总结生物圈的范围 后,再根据自己课 ①以组为单位,分组织学生角色扮演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物圈的结构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别扮演大气圈、水 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 圈、岩石圈。 ①后台监控,前台导演,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 ②利用课前收集的别扮演某个角色。 在参与过程中,能挖掘资料和已有的知识 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经验设计台词,夸②提出“角色扮演”的目赞自己的圈层。 的意义和要求。 ③同组成员互相补③倾听各组意见。 充。 ④引导学生说出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长,突出学生主体,学会倾听艺术,感悟真挚情感;各方面能远近兼顾,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想象平台(技能训练) 根据手中的资料、组织 监控。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出示资料。 引导分析。 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及处理能力,达到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目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氧气会窒息而参与学习。 死,没有水会渴死„„ 假如你什么都不携带,到其它星球上去做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回顾反思 (小结) 课下探究 课后模拟制作 谈收获。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谈获取知识的方法组织、监控。 与途径。 课下搜集宇航员杨请同学们课下注意搜集宇力伟飞向太空时必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哪些维持生命所必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需的物质。 课后自行设计生物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圈的简易模型。 知识 自行设计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并学以致用。 同时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进入角色。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有一个蓝、绿、白相称编织成美丽图案的地球,悬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众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即: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能锤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对造就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它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比如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超越性的问题:我们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一个圈层?学生回答:岩石圈。然后接着问: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到大气圈或水圈中呢?学生踊跃回答:我们可以乘宇宙飞船到大气圈,坐潜水艇到水圈。我对学生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让他们有一种兴奋和喜悦。然后接着说:可以看出,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请同学们继续想象,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学生虽然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是从课堂的气氛中足以看出他们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经过学生相互点评后我总结道:人的智慧虽然伟大,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那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解惑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点评: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理念渗透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诱导、指导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具体体现如下:

1.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况,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