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体会自己对文言文语感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料的好习惯。
综上,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感知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历
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习得。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细细品味,积极积累,体情悟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领会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第一女子中学。
“省”字作“曾经”解?贺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选了杜甫的诗《咏怀古迹(其三)》,课本对诗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省”的解释是“曾经”,窃以为还须斟酌。如果按课本注释
的解释,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从画图上曾经知道王昭君的美貌”,而事实是从画图上并没有认识王昭君的美貌,直到见到了王昭君本人,才知其美貌后宫第一。如果“曾经”识
烨
了,也许就不会是昭君出塞,也就不会有尾联的“怨恨”了,那么作者杜甫借咏怀昭君出塞,抒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就没有依托了。根据以上解读,可把“省(shěng)”理解为“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省”的义项之一),整句话的意思是“从画图上怎能知道昭君的美貌”。
★作者地址:湖北汉川市实验高级中学。
诵读三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周兆青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一读把握音韵、平仄、节奏,二读把握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三读通晓作品的内容的诵读三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诗歌
诵读
方法
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把握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于整齐优美的韵律和复沓回环的手法中感受民歌特有的音乐魅力和节奏感,在脑海中展现画面,体悟作品意境,感受作者细腻情感。
《孔雀东南飞》这篇乐府民歌,也是一首趋于成熟的五言诗,它的节拍则是二二一二一二。最后一段中“葬、傍、桐、通、鸯、更、徨、忘”押韵,诵读中应注意乐府民歌的音韵美,于凄怆哀婉缠绵中升华全诗悲剧故事,感受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人们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之情。
《琵琶行》中节拍是二二一二二二二一,首段出现客瑟,船弦,别月,两句一换韵,渲染了别离的悲凉气氛,于惨淡萧索中烘托主客离别的痛楚无奈,让人身临其境。
2.诵读时关注平仄
《蜀相》(杜甫)是一首七言律诗,节拍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时宜作停顿,诵读时体会抑扬顿挫的韵律,有助于把握律诗对仗的特点。
《菩萨蛮其二》(韦庄),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
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叫因声求气。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询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刘大魁提出的因声求气说最有影响。他提出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古人学习诗文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重视诵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对话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一读把握音韵、平仄、节奏,二读把握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三读通晓作品的内容的诵读三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诵读三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总结为三点:一、读法———把握音韵、平仄、节奏
1.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词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诵读时要两字一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