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中开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以小《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似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阔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回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局部: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构造,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局部(第一段):思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局部(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照顾,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
橘
第三局部(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思念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详细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表达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保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