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

来源:六九路网
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5期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9 No. 5doi:10.3969/j.issn.l000-7695.2019.05.033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孙倩1,2,3,4,汪鹏1,2, 3,钟少芬5,赵黛青1,2,'(1.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3.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5.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针对我国新能源技术推广缓慢、未形成规模应用的局面,立足能源革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背景,筛 选出能源技术转型的彩响因素,构建能源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技术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实现能源技术

转型面临的困境,指出能源技术创新不足、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缓、初投资过高、社会认知度不足等都是阻碍

新能源技术转型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所描述的困境,给出相应的转型路径和政策建议。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技术;转型中图分类号:TK-9; F; 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 2019 ) 05-0222-07Dilemma and Outlet of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y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triction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Sun Qian1'2 3'4, Wang Peng1'2,3, Zhong Shaofen5, Zhao Daiqing1'2,3(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Renewable Ener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Guangdong3.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uangzhou 510640, China;University4.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5.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low spread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the lack of scale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energy revolution an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this paper sele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nergy technology, points out reasons that hin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hrough two aspects of the technology itse圧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ing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 energy technology, slow construction of clean

energy infrastructure, high initial investment,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awareness, etc.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ies

described above, the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transition path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control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1问题的提出消费结构仍然保持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 目前我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

近年来,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步,清洁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4%

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新型能源技术不断 增长到2015年的8%,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能源涌现,但其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一直十分缓慢,大

收稿日期:2018-05-28,修回日期:2018-07-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济-技术-空间集成能源模型的电力系统低碳化路径研究”(71603248);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节能减排目标下的低碳情况分析与政策研究——以东莞为例”(2016WQNCX140)孙 倩等: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一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223部分均未形成规模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在强调技术因素的同时忽略了其他因素。一项新能 源技术即使在技术层面达到广泛应用的标准,现有 的社会需求特性、经济环境效益、政策及用户习惯 等都会影响其发展。例如,相对于燃煤发电,天然 气分布式能源站技术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但由于天然气的成本问题,用户在选择时更倾向于 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低成本燃煤技术;对于不论 是能源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更具优势的冰蓄冷技术, 由于当前的社会认知度问题,用户对该技术运行的 安全稳定性存在担忧,在选择时更多地倾向于电制 冷空调技术;在经济考核的政策压力下,一个地区 通常首先选择能带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能 源技术,而将同样重要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作为次 要的考虑因素;等等。因此,要想实现新型技术对 传统技术的替代,单靠技术进步是无法实现的,还 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实现协同发展。政策的调控作用是实现上述多种因素协同、 弥补短板、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一项 政策的投入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弥补发展缓慢技 术的短板,调动生产部门的积极性,加快能源技术 在市场上的流通和民众的认知度,具有非常重要的 推动作用;同时,政策又可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弱化 传统耗能技术的优势(如低成本的经济优势等), 将注意力转移到目前更为关注的节能减排优势上。 要想实现能源技术的转型,从而实现能源结构和产 业结构的改变,必须借助政策的推动。我国政府在 2014年首次提岀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 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中提 出全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背景下,新型能源技术迎 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其节能减排效益成为主要的着 力点,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本文分析实现新能源技术对传统能源技 术替代所面临的困境,探讨普适性的针对新能源技 术的综合转型路径,以期为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 进而实现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提供路径借鉴。2文献综述政策得当,资源型经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成果, 强调了政府政策引导的重要性;Saether等⑵在对挪 威铝业及石油等资源型产业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挪 威资源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有效的国家创新 体系;郭丕赋等⑶在对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

探讨中,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分析框架指出能源技术 创新的重要性,认为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质上是 能源技术层面的转型,由政府出台供需双边政策促 进企业开展能源技术创新、丰富能源供给,是引导 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在对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路径探讨中,陈卓淳 等⑷以社会技术转型理论的多层视角(MLP)为研 究思路,从短期、中期、长期3个时间维度指出我 国的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遵循在短期中以维护现有体 制稳定性为主,到中期转为促使现有体制基本结构 发生变动,最后实现低碳体制替代高煤高碳的电力 体制。在交通领域的转型路径探讨中,薛奕曦等⑸以

社会-技术转型理论为基础,采用多层次视角框架 分析了我国现行汽车领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的 基本情景。在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和转型路径探 讨中,Kaya等⑹采用MCDM方法——改进的模糊

YOPSIS模型,通过根据专家的评估分数计算正面和 负面理想解的距离来解决伊斯坦布尔的可再生能源 替代问题;苏竣等⑺通过R&3D的分析框架揭示了

技术生命周期中示范和推广这两个阶段的本质特征 和内在规律,拓展了原先只关注研究和开发两个阶 段的局限,指岀政府应当考虑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 策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对能源结构的调整路径探讨中,熊敏瑞⑻以 我国能源结构为切入点探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方 向及《能源法》的应对之策,对我国的能源结构特 征路径进行了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国内外很多学者在对资源型区 域、电力系统、交通等领域的转型路径探讨过程中 都指出了政策的重要性,提出要依靠政策的推动实 现能源结构转型。欧盟在很早以前便意识到要从政 策层面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2005年欧盟开 启了碳排放交易体制;2006年由欧盟委员会制定 的《欧盟能源战略绿皮书》发布,提出发展可再生 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并进一步鼓励能源的可持续利 用⑼;由英国BP公司最新发布的《2050能源技术

国际能源署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发布的 《能源技术展望2017》中指出,2016年可再生能源 提供了全球新增电力需求的一半,核电新增装机容

量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能源强度降低 2%o这些都预示着全球能源转型正在到来。在能源 转型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从探讨能源政策到能源 结构的转型路径,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关注。在对资源型区域的转型路径探讨中,Ahrend [1]

展望》中指出,仅仅依赖技术进步不能满足碳排放 的需求,需要通过更进一步的行动,特别需要政策 措施的推动(比如碳定价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生 活)。就我国而言,自2005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 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后,相继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

认为“资源诅咒”并不是资源型经济的宿命,只要

224孙倩等: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一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总量占比依然较小,新能源技 术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现在我国大力推动能源革命 和能源转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在全国推行, 推动新能源技术转型不仅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更是 我国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生态 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能体和供能中心做了系统调研,研究发现:天然气 气价是制约分布式能源站推广的主要因素,不稳定 的气价使得能源站的运行成本不可控、经济效益不 可观;广州市某集中供冷中心采用“冰蓄冷+电制

冷”系统已经为13家用户提供了集中冷源,实现了 环境、能源、经济效益保障的稳定运行,但社会认 知度是阻碍其用户数量不能大规模覆盖的原因;对 电动汽车而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是关系其发展的 重要因素;对于尖端新能源技术,如储能技术、氢 燃料电池等技术,技术成熟度是决定其能否产业化 的重要原因。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及国内学者研究成 果,本研究的指标选取过程立足普适性的基本原则, 力求能够覆盖大部分新能源技术的特点,将影响能 源技术转型的因素分为技术本身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技术自身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以及技术能够带来的 环境效益、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外部环境因素包 括配套设施和社会效益。只有技术本身与外部环境 达到一定程度的协同平衡,才能实现新能源技术的

3能源技术转型的影响因素筛选能源技术的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传统能源技术在 社会选择和协同演化的过程中被新能源技术逐步替 代的过程。与已经形成规模的传统能源技术不同, 新能源技术的推广要受到技术成熟度、环境、经济、 能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方 位、多角度分析,以便于更准确识别技术转型困境 并探讨相应的转型路径。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地筛选新能源技术 转型的影响因素,本文针对部分新型能源技术的用

大规模发展,进而推动能源技术转型,如图1所示。技术转型技术自身 外部环境技术成熟度

r1 1经济效益环堺&效益

11 1 1 1NOx、SO2、 初投资运行C6排放量 成本I能源效益I节能墩I配套设施I社会效益基础设施厂」1

系统技术灰尘颗粒状效率创新物排放量资源 依赖

I

IIr^—]社会认用户知度 偏好图1能源技术转型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一项新能源技术在研究、开发、 示范直到推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作用,

补齐某项因素的短板,促进技术与外部环境的平衡

不能顺利达到技术和外部条件的协调、实现产业化 过程,因此,政策的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或约束机制统一,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市场化应用。表1为能源 技术转型的影响因素。表1能源技术转型影响因素一级准则层二级准则层技术成熟度指标层系统效率指标说明技术自身一项技术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创新程度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能源效益灰尘颗粒状物排放量PM2.5等颗粒污染物排放是否改善有害气体及温室气体排放是否缓解一项技术的初投资费用NOx、SO?、CO?排放量初投资运行成本节能量资源依赖运营维护成本及投资回收期情况化石能源节约量天然气、煤炭等原料来源是否稳定及可靠外部环境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天然气管网、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覆盖情况社会效益社会认知度用户偏好社会接受程度用户意愿及习惯基于以上筛选的能源技术转型的影响因素,为 来评判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按照高、中、低3个 验证其适用性及全面性,本文从发、输、储、用4 梯度对其目前市场份额占有率情况做简单评价,如 个阶段选取部分热点的新能源技术和新型管理技术 表2所示。孙倩等: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一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表2部分新能源技术应用清单及其推进进展阶段发新能源技术225影响技术应用的技术自身因素影响技术应用的外部环境因素进展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技术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经济效益(如:气价)、能源效益(如:系统综合效率)、环 基础设施(如:天然气管网)、资源依赖(如:

境效益(如:污染物排放)气源)技术成熟度(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资源依赖(如:光照强度)资源依赖(如:风力大小)资源依赖(如:生物质燃料周期性、收集

和运输成本)高高技术成熟度(如:风电装备转化效率)、经济效益(如:初投

资及维护成本)、环境效益(如:地质、环境保护)生物质发电技术技术成熟度(如:发电效率及废物排放)技术成熟度(如:线路稳定性、输电损耗)技术成熟度(如:谐波影响)、经济效益(如:换流装置)低高中输长距离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基础设施(如:网架结构)基础设施(如:滤波设施建设)储储能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技术成熟度、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如:充放电的能损)社会认知度社会认知度社会认知度、用户偏好低技术成熟度、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如:初投资成本)低低中冰蓄冷技术用电动车技术经济效益(如:电池成本)基础设施(如:充电桩、充电站)热泵技术管理环境效益(如:水文地质、环境气候)、技术成熟度(如;换

热器体积)经济效益(如:投资成本)经济效益(如:投资成本)资源依赖(如:地热源)、社会认知度社会认知度低低低需求侧管理技术多能互补技术社会认知度4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如上所述,能源技术的转型不仅受到技术因素 的影响,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能源技 术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没有达到多种效益的协同, 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遇到了很多困境。4.1能源技术创新壁垒攻坚困难我国的尖端能源技术创新缓慢(如氢燃料电 池技术),很多核心技术目前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 中,产业化进程面临较大困难。企业创新能力和创 新的经济绩效对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具有重要 影响⑴】,技术创新人员及专家机构不足、技术创

新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企业缺乏动力推动技术创 新〔⑵、政府对能源技术创新不够重视等,这些因

源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均达到要求,经历了研发、投入、 示范阶段后,也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而在推广阶段 陷入“死亡之谷”。“死亡之谷”最初由Ehlers1131 在研究基础研发和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他 指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沟壑,将这条沟壑比喻为 “死亡之谷”。一项新能源技术在推广初期,由于 技术成熟度没有充分保障、市场投资回报的风险性 较高、初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等原因,企业参与投 资的积极性不强,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陷入“死 亡之谷”。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技术系统综合效 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却因为初投资和天然气成 本过高的问题得不到较好的推广效果。4.4集中供能方式“俘获”较高的社会认知度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集中供能、大范围运 输的供能方式,为保障能源供应,长距离大电网输电、 供热管道等依赖化石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 成熟,集中供能方式成为大工业用户的首选,社会 认知度较高;但是,集中供能方式能源消费品种单一, 大多数仅以一种或两种能源为原料,缺乏多能源的 彼此协同,对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的消纳能力较差。而对于更加灵活、能够实现多能 互补的面向中小型用户的分布式供能方式,当前社 会认识不足,接受程度不高。5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能源技术转型路径探讨素造成能源核心技术大多依赖进口、成本过高,新 能源技术推行受阻。由于过高的能源技术创新成本、 过长的研发投入周期以及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在 提高技术成熟度方面,企业通常会选择成本较低的 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放弃成本较高、 回报率低的能源技术创新。4.2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锁定效应严重我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大多数是为电力、钢铁、化 工等消耗化石能源的行业服务,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 设缓慢。用户及消费者在基础设施建设(如天然气管 网、电动车充电桩等)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技 术的意愿不强,而在新能源技术没有形成规模和获得 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制造商又不愿意大规模地投入进 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陷入“鸡和蛋”的悖论,造成 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使得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迟 缓,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不能形成规模。4.3新能源技术推广难以跨越“死亡之谷”一项新能源技术即使在技术成熟度、环境、能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能源技术转型的因 素有很多,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成本过高、配套基 础设施建设滞缓以及社会认知度低等都是阻碍新能 源技术推广的原因。要解决能源技术转型过程中存 在的困境,攻破技术创新壁垒、解除基础设施的锁 定效应,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全面提升新能源 技术的社会认知度,仅仅依靠市场的供需调节是无

226孙倩等: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一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法实现的,政策的调控作用尤为重要。当下正值全 国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新能源技术迎来发 展的良好时机,应在总量控制政策背景下针对不同

总量控制政策推动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帮助 新能源技术摆脱困境。新能源技术评价体系及相应 的政策传导机制具体如图2所示。技术转型技术自身外部环境经济效益能源效益1-½ r-I 1-½ 1技术成热度

I I 环境效益

灰尘颗粒状物排放量I I配套设施社会效益系统效率技术创新研发NOx、SO2、CO2排放量排污权 交易初投资运行成本

[投入节能量资源依赖基础设施示范社会认用户 知度 偏好用能权 交易推厂图2能源技术转型评价体系及政策传导机制5.1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发展节能技术,优先保 障环境和能源效益过去的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 时期,能源增长呈现粗放型的模式,寻求经济增长 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往往 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量,力求在经济效益最大化情 况下追求节能减排效果。目前,我国推行的能源消 费总量控制政策对能源消费总量给予上限要求,在 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的能耗结构 很难完成总量控制目标,因此,推动新型节能技术 替代传统高耗能技术成为总量控制政策要求下的有 效方法。应抓住总量控制政策推动的契机,以保障 环境和能源效益为前提,将节能效果作为考量的首 要因素,全力推动用能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提高 企业自主节能的积极性,加快新型节能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5.2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技术成 熟度能源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转型的原动 力,是提高技术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根据能源技术 创新理论框架,政府需要制定供需双边政策,引导 企业积极创新、成为能源技术创新的主体〔內。在

此过程中,需要能源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以及研发 投入以及研发团队等多方的协调和配合;通过完善 能源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和 专业人员培养,攻克尖端技术壁垒。应进一步出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配套实施细则促进 能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储能电池、氢燃料电 池等清洁技术应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对能源技术创新已经引起足够重视,扶持 力度很大,如:美国政府采取在各部门设置风险基金、

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日 本政府从基础设施建设和财税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大力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叩。

5.3打破基础设施锁定效应,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的大范围覆盖能够促进新能源技术的 应用,但是新能源技术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 一定的规模,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单靠企业 和市场投资难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大范围覆盖。如电 动车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充电桩、充电站的建 设,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及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企 业在电动车生产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时选择投资充电 桩生产的意愿不强,而另一方面柴油、汽油车的产 量在继续快速增长。打破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需要 政府的积极干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 设指标作出规定;采取一定的补贴机制,减少基础 设施的建设成本,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积 极性。5.4政府财政支持帮助新能源技术跨越“死亡之谷”

新能源技术的推广,若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 其跨越“死亡之谷”的成本太高,实现市场化的风 险更大,不利于能源技术的转型。美国、日本、英 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科技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 程给予了支持。我国正处在能源转型重要的战略机 遇期,在新能源技术的推广方面,政府应给予财政 支持,推动新能源技术早日实现商业化应用。5.5试点示范是增强新能源技术社会认知度的有效 手段现阶段岀现的工业园区多能互补技术、大型建 筑需求侧管理技术、分布式能源站技术等新型能源 技术在能效水平、实现多种能源优势互补及可再生 能源消纳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这些

孙 倩等:童国买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一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的探究227新型技术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用户对新技术的安全 积极性,以保障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性、运行稳定性以及维修服务成本等表示担忧,选 (4) 开展项目试点示范,提高社会认知度。建 择意识性不强。政府通过推进试点示范工程可以极 议政府针对具有推广价值的新能源技术开展试点示 大地提高社会认知度,多方位、多角度加强用户对 范,提高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的认知度和用户的接受度。新能源技术的了解;另外试点示范项目也能够对新 (5) 实行初投资补贴的激励政策,减少初投资 能源技术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良好的监督检测作用, 成本。建议政府对初投资过高的新能源技术给予一 减少社会及用户的疑虑。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减少用户的初投资成本,提 6结论及政策建议高用户接纳新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新技术的规 模发展。6.1 结论本文立足当下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的发展热潮, 参考文献:根据新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指出要想实现能源技 [1 ] AHREND R. Can Russia sustain strong growth as a resource based

术转型,不能仅仅依赖技术的进步,更要注重技术 economy? [ J ] .CESifo Forum, 200&9⑵:3-&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协同统一,充分利用政策的 [2 ] SAETHER B,ISAKSEN A,KARLSEN A.Innovation by co-evolution

调控作用。政策调控作用是实现多种因素协同平衡 in natural resource industriesrthe Norwegian experience [ J ].

Geoforum, 2011, 42:373-381.的关键,是推动能源技术转型的重要一环。[3 ]郭丕赋,周喜军,李丹,等•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在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背景下分析了能 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3(7):39-46.源技术转型面临的困境,认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 [4 ]陈卓淳,姚遂.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路径探析:基于社会技

术转型思路[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2, 22⑵:62-68.源消费结构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减慢了能源 [5 ]薛奕曦,邵鲁宁,尤建新,等.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社会:技术域

技术转型的步伐;能源技术创新不足、研发投入欠 分析及其转型推动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⑶:78-88.缺是造成能源技术竞争力低下、技术转型滞缓的原 [6 ] KAYA T,KAHRAMAN C.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in energy

因;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足是阻碍新能源 planning using a modified fuzzy TOPSIS methodology [ J ]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10(32): 1979-1985.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形 [7 ]苏竣,张汉威.从R&D到R&3D: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新能源

成的集中式为主的供能方式决定了用户选择的偏好, 技术创新分析框架及政策启示[J] •中国软科学,2012(3):93-99.使得分散式新型供能方式的社会认知度不足。最后, [8 ]熊敏瑞.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法的应对策略[J ] •生态

经济,2014, 30(3):103-108.针对新能源技术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本文指出 [9]刘坚,任东明•欧盟能源转型的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

了相应的转型路径,对于实现能源技术转型具有借 国能源,2013,12(35):8-11.鉴意义。[10 ]詹文清•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视角[D ]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6.2政策建议[11]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1 )政府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推广节能 [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技术应用。就目前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 [12 ]秦书生,王旭,付皓宁.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生态经济,2015, 31(7):168-180.来看,化石能源消费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呈明显的正 [13 ] EHLERS V.Unlocking our future: toward a new national science

相关关系,在总量控制政策尚未出台之前,虽然节 policy [ R/OL ] . (2005-01-20) [2018-05-01 ] .http://webharvest. 能环保的概念多次出现在国家的重要文件中,但没 gov/peth04/20041117182339/www.house.gov/science/science_ policy_report.htm.有对其具体的消费数额予以限定,因此清洁能源技 [14 ] MARGOLIS R M.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术的推广效果不甚理想。建议基于当前的总量控制 the energy sector: the case of the photovoltaic [ D ] .Princeton: 政策,改变转型思路,推行新能源技术,抓住政策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2.[15 ]蒋兴华,谢惠加,马卫华.基于政策分析视角的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契机实现技术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54-59.(2)重视能源技术创新研究,加强能源技术创 [16 ]周程,张杰军.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科技成果产

新体制机制建设。提高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 业化问题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50-55.术竞争力是实现能源技术转型的基础,建议从政策 作者简介:孙倩( 1994-),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层面加强对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视,推行补贴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政策、能源产业、能源经济;汪鹏(1981—),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信作者,男,满族,辽宁铁岭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为能源政策、能源经济、能源产业、能源技术、能源环境;钟少 (3 )加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保障新能源 芬(1984—),女,广东饶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节能环保、 技术推广。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是一项技术得 新能源技术;赵黛青( 1958-),女,江苏南京人,研究员,博士 以推广的保障和前提,建议政府采取一定的激励机 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政策、能源经济、能源产业、能

源技术、能源环境。制促进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