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__________,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阅读与鉴赏》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小题2】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1分)
【小题3】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2分)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段的开头最恰当?(1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小题5】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2分)
【小题6】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2分) 【小题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小题8】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2分)
2.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小题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已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小题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小题4】作者认为“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体现这一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从活动形式和意义上作简要分析。(4分)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13分) 故乡二月戏 石 英
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阁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镇也有戏楼。更多的是临时搭台演出,“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至于为什么到二月才大唱特唱?可能在我们那里,正月还很寒冷,演戏和看戏都会受到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几个庙会多在农历二三月,与庙会结合起来,当然就更红火了。
②当时,国内许多名角特别青睐我们这块山隅海角之地。就说三十里外的龙口港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曾来过好几位。在县城戏楼唱戏的,则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和“名票”。自打我记事时,就有大人领着去“听戏”,有时因为看不见,就扛在大人的肩头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姜的男旦,扮相清俊,唱得也好,以青衣戏为主。听过他唱的《御碑亭》《春秋配》《三娘教子》,等等。还有一位叫小孙的男旦,他演的《拾玉镯》和《梅龙镇》最为观众叫好。我当时太小,根本不懂一些吃功夫动作的“奥秘”。譬如说那个小姜在裙裾下面遮掩着走步,怎么就能像流水那么快,而且还看不出抬脚的节奏。有时我使劲抻着脖子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门道来。另有一位据说是唱高派的老生,只记得姓刘,给人的感觉派头儿挺大,常演的剧目有《路遥知马力》《逍遥津》《黄金台》《乌盆计》之类。听大人说他有一个毛病,爱笑场。果然,有一次,他不知受了什么触发,掩在髯口后面的嘴不住地笑,不得不背过脸去沉了一会儿才打住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最具轰动效应的是“龙抬头”,那天芦头镇戏楼上演出的《苦中义》,至今我也弄不清是一出新编剧还是老戏,剧情无非是兄妹几人备受继母虐待的故事。由于演员非常入戏,十分投合观众的心理。其中一位孙姓丑角演员据说是从京城里特聘来的,在剧中饰演傻子哥,成为全剧的灵魂。因此一出戏演了数日,人们还没看够。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明星。
④每当“大戏”落幕之后,余音似乎仍在脑间萦绕,余兴远未尽消。这时,村里凡有“戏匣子”的主儿,在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时,仍与正月闲时那样,招呼三五爱好者到他“舍下”去欣赏唱片。我村一邢姓票友,我称其为二舅,家里藏有一百多张唱片,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马连良的《苏武牧羊》、言菊朋的《捉放宿店》、程砚秋的《贺后骂殿》、金少山的《锁五龙》等,应有尽有。 (摘自《读写天地》)
【小题1】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的什么经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黑体词语“听戏”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刻画了儿童怎样的心理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苦中义》这出戏“一时很‘火’”?(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0—24题。(16分)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__________,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4)子不闻藏书者乎?()(5)姑俟异日观云尔()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中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A.之:天子之书非夫人之物B.时:
时蒙卷轴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C.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D.为:非读书为然若业为吾所有E、与:往借,不与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2分)A.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C.子孙弃者无论焉D.若业为吾所有【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若业为吾所有A.非独书为然B.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C.为一说,使与书俱D.而身为宋国笑【小题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②
2.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2分) (1)怡然自得: (2)庞然大物: 【小题2】选文中有许多表示“看”的动作的词语。请把有关语句抄写在下面,并在表示“看”的词语下加点。(不少于2例,2分) (1)(2)
【小题3】选文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4分) 答:(1)趣事:
(2)原因:
【小题4】你的童年时期有哪些趣事?在这些趣事中,你有何感受?(3分) 答:(1)趣事:
(2)感受:
1.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6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齐鲁青未了”是作者乍一见泰山,惊叹“夫如何”之余的揣摩之景。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一景色。(30字左右)(2分)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中炼字极为生动,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哪里。(2分)
【小题3】“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当”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阅读赵嘏的《长安晚秋》一诗,完成题目。(6 分)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赵嘏(gǔ):唐代诗人。云物:云雾。
【小题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分)
【小题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小题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请以“
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