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2.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设计

来源:六九路网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要求学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教材从四个方面阐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对航海的影响及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其中对前两个方面的讲述较为详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在阐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先阐述了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的意义及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再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及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进行分析、印证。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为例,归纳寒、暖流交汇及受离岸风影响形成的上升流是形成世界四大渔场的主要原因。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先点出洋流对航速的影响、再以例子说明洋流产生海雾及携带冰山对航海不利。在讲述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时,只简明扼要地指出洋流对海洋污染物扩散的有利及不利,没有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可见,本节课教材在突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阐明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凸显出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知识面较窄,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所加强。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教学思路: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并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地图或图片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并且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体现

新课程的理念。

针对以上教学思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引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2.学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教学难点: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日本发生的核泄漏等事件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主干

1.对气候的影响:

(1)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从全球洋流的分布来说明)

(2)对沿岸地区暖流具有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

A、世界上不在赤道地区形成的热带雨林,沿海地区热带沙漠的形成及分布的差异。

B、比较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冬季时航运条件的差异。

2.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渔场

(1)寒暖流交汇处: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等并要求学生具体

到每个洋流。

成因:在洋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海洋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在洋流交汇处海水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流动,形成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成因: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海洋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渔场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思维的展开和知识的延伸。

渔场形成的条件:寒暖流交汇处、上升补偿流、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浅海大陆架等。

例:我国的舟山渔场的形成。

3.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速;逆洋流航行相反。(特别是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例:郑和两次下西洋的时间不同。

(2)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学情预设:“寒流、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困惑,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先预留时间给学生质疑,然后,教师以 “什么是海雾”、“海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的讲解作为知识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析疑。 (3)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行有较大威胁。

例: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漂浮在北大西洋的冰山是来自于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不断向南移动呢?

设计意图: 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从《泰坦尼克号》入手,引出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再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设计悬念,展开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体现“有用”的地理。

4.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加快污染物净化的速度。 (2)扩大污染物的范围。

例:日本发生的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

教师小结:

洋流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而洋流对海上航行有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行造成威胁。此外,寒流、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也极为不利 。如: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泰坦尼克”号就是因航行到此海域后,能见度差,触冰山而沉没的。 板书设计: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4.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堂作业:

探究活动:“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 学习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探究活动。但有些相关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分析和思考。因此,这部分内容先布置学生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课后练习: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解析:选D。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有关的洋流、天气气候等知识。读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为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起到降温作用,容易形成海雾。 2.(2013·高考浙江卷)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大陆架,生物光合作用强 B.有寒流经过

C.位于河流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 D.盛行上升补偿流

解析:选A。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渔场的成因和钓鱼岛的位置。钓鱼岛位于我国台湾岛东北方,处于东海大陆架上,水深较浅,生物光合作用强,水生生物多,饵料丰富。从大洋环流的角度看,这里有暖流经过;离较大的河流(长江、闽江等)入海口较远,河流影响不是主要因素;没有稳定的离岸风,上升补偿流不明显。 (2012·高考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回答下题。

3.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北大西洋暖流及其影响。北大西洋暖流由北美洲流向欧洲西海岸,可使同航向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故A正确;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故B错误;该暖流进入北冰洋海域,气温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能见度必然降低,故C错误;该洋流与南下的寒流交汇处形成了北海渔场,故D错误。

(2015·济南一模)下图中甲海区曾是世界著名渔场,历史上产量非常丰富,甚至“供养了欧洲”。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鱼群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读图完成下题。

4.与甲地渔场的形成相关性较弱的因素是( )

A.夏季盛行偏南风 B.位于河流入海口 C.位于洋流交汇处 D.位于沿海大陆架

解析:选A。依据海陆轮廓可判断甲处渔场是纽芬兰渔场,该地形成渔场的条件有寒暖流交汇处、沿海大陆架、河流入海口,与夏季盛行风相关性较弱。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

(3)一艘轮船自城市A出发,经丙海峡航行至城市B,航行过程中船速有何变化?请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洋流的分布,进行区域定位,判断洋流名称。第(2)题,①为寒流,降温减湿,促进了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②为暖流,增温增湿,对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第(3)题,结合航行方向和洋流流向分析。 答案:(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洋流①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洋流②促使了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先变快后变慢再变快(快—慢—快);开始顺巴西暖流航行,船速较快;当航行至丙海峡附近时逆西风漂流航行,航速减慢;最后顺秘鲁寒流航行,航速变快。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