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企业文化的构建

来源:六九路网
浅谈企业文化的构建

世界上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力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员工共同遵守那些自然约定俗成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用来宣传、强化这些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经济、非技术的因素导致了企业管理中各项决策的产生,这些决策大到企业的人事调动,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相差无几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企业最终的发展结果。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兴起原因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形成的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使命、责任、信仰、愿望、价值观、经营理念、道德、习惯的结晶,是企业管理经过多年日积月累沉淀的最具价值的精神财富。

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迪尔和科莱斯国际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在6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在1981年7月出版,后被评为本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一,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

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以人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之前,现代管理的思想则体现了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经济的要求。工业经济是建立在机器和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和分工与资源和能源相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使生计经济转变为财富经济。机器和分工决定一切、支配一切,社会生活无不打上机器和分工的烙印。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也是以机器和分工为参照的,体现了机器和分工的根本要求。新经济时代改变了生产的形态,他不是以机器和分工为基础,而是以人的智慧和能力为基础;不是以占有自然资源(物资资源和能源)为基础,而是以占有人力资源(知识、智慧、能力)为基础。从属于人的知识资源、智慧资源、能力资源,成为创造财富的关键资源,知识是智慧的

基础,智慧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由人在活动中发挥出来的潜力,包括:知识、敏锐的理解力、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技巧、态度、信心、成功精神等等。根据一定的目标、具备一定的能力,就能不断地产生新创意、新构想、新设计、新发明,从而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产业、新的游戏规则,开辟新的市场,使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文化引起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研究企业文化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我们首先来看企业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一)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成员起引导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中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指导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并影响员工的日常行为;另一方面,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员工会在这以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他们分别从法规和伦理的角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

(三)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信任的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使企业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所有职工都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激励功能。以人文本、尊重人、关心人,员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在得到社会认可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会用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荣誉和形象。

(五)调适功能。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同部门、员工之间,企业与客户、社会、竞争对手之间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部分在企业规章制度中会明文规定,但其余的部分则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和道德规范为经营者和员工解决这些矛盾确定了基本原则,而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这些调适的最终结果。

三、企业文化构建的原则 构建企业文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作为组织

的文化,企业文化也具有经济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有利于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经济性在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中并不明显,但所有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无不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避免形式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职工的行为和一些外部符号表现出来,这里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企业文化必须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表现,并将之内化到经营者和普通员工的行为中,最终达到职工行为和企业文化的统一。切忌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反而是对企业文化的扭曲。

(三)以人文本。文化是以人为载体,人是企业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强调团体意识,全体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整体。

(四)注重个异性。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文化本来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而且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四、构建企业文化的途径

(一)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所有行为的逻辑起点。因此,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是构建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有些共同的要素,如服务为本、客户至上等,但由于各企业的状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各具特点。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在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特点,研究企业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基础上形成的。经营理念会渗透到员工思想的深处,变成企业成员处理经营问题的共同思维方式。企业的经营理念通常会在代表企业精神的文字中体现,这既有利于员工理解接受,也有利于客户的识别。

(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组织中每个成员由于知识结构、经历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

式,使企业职工逐渐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有一个从服从到认同最后内化的过程。在培育初期,企业成员被动的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认同是员工开始认可某种价值观念,其行为也开始主动遵从价值观念的要求,但对这一观念并不真正地理解;内化不仅是愿意接受这种价值观念,而且对它有真正的理解,并且能从其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企业价值观念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企业领导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把抽象的思维逻辑转变成员工可以接受的基本观点。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以帮助员工找到生活和工作意义,明确对事业的信念和追求。另外,企业的价值观由多个要素构成,它既要考虑国家、社会、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也要照顾企业成员需求的满足,达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三)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战略,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的企业的精神状态。它与企业价值观念密切相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与价值观念相比,企业精神比较外露,容易被人们察觉。企业精神的形成具有人为性,需要企业领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倡导培育。在企业塑造企业精神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和强化企业的个性和经营优势,以唤起职工的认同感,增强职工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其次是培育职工的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强调团队精神,使企业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主体;四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要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升华,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

(四)企业形象设计。企业的形象设计一般经过形象调查、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三个阶段。形象调查是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认识、态度与印象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形象设计提供信息。形象设计是在形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低程度对企业形象进行定位。形象传播是以广告、公关等方式,将企业形象的有关信息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顾客认识和接受,从而提高企业形象。

总之,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希望它在一夜之间

就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