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澄清(chéng) 黄晕(yùn) 抖擞(sǒu) ....B.济南(jǐ) 看护(kàn) 萧瑟(sè) 应和(hé) ....C.贮蓄(zhù) 莅临(wèi) 发髻(jì) 粗犷(guǎng) ....D.吝啬(sè) 静谧(mì) 栖息(xī) 竦峙(zh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宛转 嘹亮 憔悴 决然不同 B.睫毛 倜傥 淅沥 不求胜解 C.草垛 云霄 侍弄 咄咄逼人 D.确凿 寻觅 逃窜 翻来复去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B.卓凡批评同桌写作文经常文不加点,错字百出。 ....
C.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D.长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1 / 10
D.临沂市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生活哲理,揭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请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2 / 10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亦说乎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3)不逾矩______ (4)人不堪其忧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写出三个从《论语》演化而来的成语。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3 / 10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
4 / 10
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5 / 10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冬 景 贾平凹
⑴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⑵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⑶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⑷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⑸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⑹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⑺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
6 / 10
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⑻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⑼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⑽“奶奶,电线肿了。” ⑾“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⑿“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⒀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选文有删改)
1.从文中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3.文中第⑥段中的最安静反衬了下文哪些人的不安静?
4.本文前后两部分(以时间为界限)写的都是人和自然,但是侧重点不同,表现的主要内容也不同。请你简要解释。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因近切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
7 / 10
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8 / 10
参考答案:
一 A C B B D D
(1)杨花落尽子规啼(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4)应傍战场开(5)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
1. (1)同“悦”,愉快 (2)生气,恼怒 (3)法度 (4)能够承受
2. (1)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 示例: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
9 / 10
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答案】
1.早晨起来 吃过早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3.小媳妇 老奶奶 孩子们
4.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以雪为背景,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