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骈体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骈句是骈体文的句式,也叫骈偶句。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句一般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世称“四六文”。
骈体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使得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
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独学、对学、群学:给白文断句,加上标点符号。 三、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四、熟读成诵。 Secord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交流1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引出下文) (总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Secord段。 (1)解释重点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写法,表现水之清之急)
(2)本段写水清澈,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找出原文抄下来。 正面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的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段意:(具体描绘了山之奇:高耸、陡峭、群峰相聚,山间景色优美,各种鸣声和谐成韵)
(2)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请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根据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5)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巩固: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yōu gǔ xuán yán),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1)本文评价了天目山的独佳处。一开头,作者用“ ”四个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点,又用“ ”三字赞叹其奥妙,逗人兴趣。
2)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列举了天目山的“七绝”。通过视觉写天目山的--、--、--、--、--、;通过听觉写天目山的--;通过去、嗅觉和味觉写天目山的--和--。
3)翻译句子: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2)水 石 小庙 云 松 雷声 茶 笋
3)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教学反思:
学生在翻译“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同学翻译“鱼”就是“小鱼”这句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这里的“鱼”为什么是“小鱼”而不是“大鱼”?有的同学说后面是“细石”所以前面应该是“小鱼”,小鱼在小石头旁边游动,如果是“大鱼”,就不可能看得见“细石”。有的同学说这一句是侧面描写,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明这个特点的,连小鱼细石都能看得见,说明水很清澈,如果是大鱼看得见那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我发现,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是会思考问题的。一课书究竟教多久,决定权不在教师的设计,而在学生的生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