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育人探究
吴春花
(重庆市万州区瑞池学校)
摘 要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通过丰富的情感与美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育人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情感育人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21(2019)08-0167-01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育人的载体。音乐课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音乐一开始,学生突然从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竖起了两只耳朵,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并且有的学生边听边舞起来,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以美激智
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现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例如:在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赛》的过程中,教师先问:“用什么表现方式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了 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歌,一半学生当“啦啦队”,而且带韵律地喊“加油,加油”。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两组,一起感受这种表现形式的实际效果,接着,教师又激励学生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激烈的比赛场面。教师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意,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和热情。
(五)以美导行
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心脾。例如在合奏合唱排练中,因为乐队和合唱队是多人组成,首先要求大家奏或唱要齐。这就需要大家心齐才能奏唱齐。另外,在齐的基础上还要讲究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育人的常用方法是以音乐美激发情感
(一)以美激趣
音乐教室是孩子的音乐乐园,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孩子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例如:钢琴上摆一盆绿色植物,使教室充满生机。另一侧中心位置是“我型我秀”的红花台,可以激励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旁边贴着音乐家画像,使孩子了解认识音乐家,并产生热爱音乐的思想。
(二)以美润心
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喜欢音乐课。教唱歌曲决不能单纯教孩子唱会一首歌,还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美,受到艺术上良好的熏陶。
(三)以美怡情
三、创设合作性学习的音乐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在音乐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二是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在音乐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 16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