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作者:宋瑞梅 姜岩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
摘 要: 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量均极为丰富,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英汉动物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值得关注。本文归纳了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四大基本特征,旨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其文化视野,提高其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英汉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异同
词汇是人类语言与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英汉两种语言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但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动物词汇在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词汇对应,文化内涵相同
由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大致相似,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这些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引起障碍。 比如,英语中常用狐狸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赋予了“狐狸”相同的文化内涵。 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温顺的动物。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
鸽子(dove)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温顺、和平的象征。汉语中有代表和平的“和平鸽”,英语则有“dove of peace”之说。
狼(wolf)本性贪婪、凶残,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蜜蜂(bee)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忙碌勤劳”的象征,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snake(蛇)在中国文化里象征阴险和恶毒,有关蛇的词语也多为贬义,如“蛇蝎心肠”、“地头蛇”等。在英语中,蛇也代表奸险、卑鄙的人,例如a snake in the bosom(恩将仇报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危险敌人),warm/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姑息坏人,养虎为患)等习惯用语。 二、词汇对应,文化内涵相反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这与英汉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一个民族如果喜欢该动物,相对应的动物词汇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褒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贬义。
与人友善的dog和令人厌恶的“狗”。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过难关);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然而在汉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痛打落水狗”等。
智慧的owl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聪明、机智的动物,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英国人把猫头鹰看做是吉祥鸟,因此英语中有“An owl is the king of the night.”(猫头鹰是黑夜之王)的说法。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猫头鹰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联想到厄运即将来临,所以有“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的说法。
天才的bear与窝囊的“熊”。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他是个数学天才。)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表达方式。
mouse(老鼠,耗子)除了一些中性的涵义以外,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老鼠当家。)通过Mickey Mouse的形象在卡通片“唐老鸭与米老鼠”中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但在汉文化中“鼠”总是被赋予贬义的文化内涵,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胆小如鼠”等。 (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
邪恶凶残的dragon与吉祥尊贵的“龙”。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神圣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历代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皇帝所用的东西被称为“龙袍”、“龙床”等。中国人常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面目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再生复活的phoenix与吉祥纯洁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在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like a phoenix,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骄傲狂妄的peacock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因此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而中国人注重它开屏时的美丽,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麗的象征。
丑陋邪恶的bat与吉利传福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令人生厌的magpie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喜事到。”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
轻浮的butterfly与美丽自由的“蝴蝶”。butterfly在英语中喻指轻浮、好闲、无恒心、无长性的人,如:social butterfly(交际花);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做某事前心慌紧张)。而蝴蝶在汉文化中有美丽、自由之寓意,如漂亮的蝴蝶结。中国传统名剧《梁祝》中更是把蝴蝶喻为自由、美好、忠贞爱情的象征。汉语中也用“从蛹到蝶的蜕变”来比喻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获得的飞跃性成功。
三、词汇不对应,文化内涵对应
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比喻“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英语中有如下说法:work hard as a horse,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汉语中有“牛饮”,喻指吃喝很多,英语中则有eat like a horse;汉语中有“牛脾气”喻指脾气倔强,英语中则有hold one’s horse(忍耐,控制脾气);汉语中有“牛不喝水强按头”,喻指强迫别人去干某事,英语中有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牵马到水边易,逼马饮水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喻“顽固”,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顽固得像头骡子),而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
形容一个人蠢笨,汉语一般用“猪”来指代,如“蠢猪”、“笨得像头猪”等;而英语却用ass(驴)来表达这个意思,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干蠢事);Don’t be such an ass,stop clowning around.(别傻了,快别做出这些可笑的样子。)
汉语常用“猫哭老鼠”来形容虚伪和伪善,英语中相似的表达法是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汉语用“露出马脚”形容事情败露,而英文则有“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让猫露出袋子、原形毕露/露出马脚);汉语“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着急、紧张,英语则有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砖上的猫)。
汉语中人们把老虎看做百兽之王,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如as brave/bold as a lion,the lion’s share(最大、好的一份),the literary lion(文学泰斗)等。而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入狮穴捋狮须)与汉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口拔牙”等意义对应。 四、词汇的文化内涵空缺
所谓空缺是指源语所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等语”。文化差异造成了动物词义空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指称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的动物形象在源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implication)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源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没有,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beaver(海狸)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动物,它有特有的技艺和独创性,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而对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海狸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蚕(silkworm)产于中国,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但silkworm在英国人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小虫,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想而知。
词汇的语言意义是指一个词或短语所表示的字面意义,但其文化意义却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和对比英汉动物词汇在文化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生动地理解该语言,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參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