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特点和演变进程
【摘 要】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是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在下文中将会对宋诗的特点与演变进程进行详细说明与举例分析。
【关键词】宋诗;唐诗;特点;诗体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唐文化为标准来看待传统文化,惊叹于唐诗的登峰造极、不可逾越,而忽视了宋诗的博大精深。相对于唐文化的豪迈壮阔、情感激昂,宋文化在精神的深度上更胜一筹,突显出人文、思辨的内容。
一、宋诗的特点
1.喜议论、好说理。
这一点在很多书中都有所提及,例如:清·叶燮《原诗·外篇》: 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南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诗辨》: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以及钱钟书的《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相比于唐诗,更重理智与思索,减少了激情的直接表达。面对同样的景物,唐人与宋人的描绘有不同的倾向。唐代贺知章作咏柳诗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诗中充满了新奇的想象,难掩诗人对春日杨柳的喜爱之情。而宋人曾巩的咏柳诗写道:“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春季到来,杨柳发枝,满城飘絮,人们盛赞它们的美丽轻盈。而诗人却看到了常人不会注意的另一面:那倚着东风乱飞的柳絮,就像依附权贵而得势的小人一样,把日月遮蔽起来,却不知自己的渺小可笑,它们并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的存在。诗人借此说明,那些兴风作浪的跳梁小丑只是一时的,而世间的真理正义才是永恒的。诗歌笔调冷峻,重在说理。
2.重理趣、求意胜
“理趣”指诗歌说理而能在事理中含有情趣。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陆游的《初春感事二首》:一树红梅已半残,破裘也复敌春寒。忍穷过日却差易,负媿终身良独难。活火静看茶鼎熟,清泉自注砚池宽。人生乐处君知否?万事当从心所安。
贫病交加的诗人,处境极为困难。但当他静静看着炉火上渐熟的香茶时,心情竟是平静安乐的。“万事当从心所安”,是诗人从品茶中悟出的道理,似乎人生的困苦坎坷都可以忘却,唯有那份安心和温暖渐渐随着香气氤氲。这就是重理趣的宋诗明显表现。
3.崇尚老淡风格
宋人对老成与老格的追求,是时代的写照。充满了忧患意识、经历过家国危机的诗人们,笔下别有沧桑的美感,他们不愿,也不能轻易去写那些轻狂浮夸的文字。老成与老格不一定指某种具体的风格, 常常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艺术精神, 总体倾向是反对少年的浮华轻薄之气,提倡如老年极境般深沉厚重的气度。
苏轼一贯追求“外枯而中膏”,进一步可以阐释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比如他的一首小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情绪基本没有什么起伏,却能引领读者进入无尽的遐想,仿佛那明媚的春光正打在身上,鲜美的河豚已摆上桌。然而这些想象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美和愉悦从具体的物象中得到提炼,心灵的引申感受更为美妙。平淡无奇的诗句,却能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移植入读者的脑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纤秾”与“简古”,一个瑰丽,一个朴素;一个情思缱绻,一个意在言外。宋诗则把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诗歌品质统一起来,追求真正的“平淡”境界。诗歌读来清淡如水,细品之下却醇香迷人,可见“至淡”之味即为“至味”。这种“平淡”,便是诗人们最向往的精神高地,足以安放宋人的理想世界。
二、演变进程
1.北宋初年 —— 宗唐期
宋初诗坛, 是唐风笼罩而缺乏创造性的时期。诗坛上盛行的“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都是以唐诗为准则。
2.北宋中期 —— 创新期
尽管西昆体盛行后, 诗的风格有所改变, 但西昆体终究是借鉴了李商隐, 并没有发挥出当时时代的自我特色; 而西昆体的末流更是模仿的甚是严重, 自身的真实情感难得一见。因此, 到了仁宗朝, 欧阳修和梅尧臣、苏舜钦等十人出现, 对当时的诗坛情况加以改革, 宋代诗歌才开始出现了鲜明的自我特色。
3.北宋后期 —— 蜕变期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写诗, 在注重诗歌的内容的同时还很是重视诗歌写作时运用的技巧,在他的发挥之下诗歌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他借鉴杜甫的经验运用拗律,但他在拗律上的成就,最后却远远超越了杜甫。
4.南北之际——低谷期
这个时期的重要诗人有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这几个人在北宋末期开始了他们辉煌的诗歌创作活动。但他们的创作倾向,和之前的江西诗派有所不同。
陈与义和黄庭坚、陈师道被列为江西诗派“ 三宗” , 但他的作诗风格却显得与众不同; 古时张喋为他作墓志铭, 用“ 清邃超特, 纤余阴肆” 来形容他的作诗风格, 从中看出他的自我色彩之鲜明。曾几的诗, 赵庚夫称为“ 清于月出初三夜, 淡似汤烹第一泉” , 也和江西诗派的词语艰涩不同。这时,江西诗派的变革已经成为定数。
5.南宋中期 ——中兴期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等“中兴四大家”崛起诗坛后, 宋诗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他们早年都是从江西诗派学习开始作诗, 之后又从各个方面超越了原来的江西诗派, 改变了徽宗朝以来数十年间诗坛上只有江西诗派一家独大的局面。
6、南宋晚期 ——回归期
在中兴四大家即将退出诗坛之际,出现了四位名字中都带有“灵”字而并称为“四灵”的诗人: 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能力与技巧都不足以成为诗坛的继承者,却想另辟蹊径, 于是模仿晚唐时期, 专门思考五律, 实际上又滑入了宋初“晚唐体”的失败路线里。
总之, 我认为宋诗不仅继承了唐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而且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上也独具特色, 它是唐诗的继承, 也是唐诗的补充, 在中国诗史上自有其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胡云翼.宋诗研究[M]. 岳麓书社,2011
[2]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于绍卿.宋诗鉴赏[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