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个体亲身经历或虚拟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学生会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做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灵活创造性地去教,认真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以提高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并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在相互讨论,在交流气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新的分类后,我提出了新的问题:下面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13、17、22、37、87、1、85432,你是怎样判断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约数的个数来判断”;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
第 1 页 共 3 页
数的所有约数,然后再看它是质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油1和它本身外还有没有其他约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反之就是质数,如85432它肯定有约数2,所以一定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的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1.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教材中的一些新授的知识转化成“玩耍”的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习。
2.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动手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以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把它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几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部分?宽是圆柱的什么部分?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推理出结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第 2 页 共 3 页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学习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参加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析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要学好,学会数学,且将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老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也就是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经历各种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取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学习。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