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65 2013年第4期 Railway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3—1995(2013)04—0065-03 大坪山特长隧道巷道式通风应用评价 陈建平 ,方晓睿 ,张旺兴 ,徐 颖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省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湖北房县442411) 摘要:以大坪山特长隧道为例,在隧道开挖1 500 m后,分别对压入式通风与巷道式通风两种方式下的 掌子面有害气体浓度、粉尘浓度以及变化速率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各指标对应的时空效应图,对比分析 两种通风方式的优缺点及通风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进洞超过l 500 nl时,巷道式通风效果明显优于压 入式通风,但在人行横道处会出现污风滞留现象,因此在通风设计中要充分结合监测结果对通风方案进 行优化。 关键词: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有害气体浓度粉尘浓度巷道式通风 中图分类号:U453.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995.2013.04.20 在隧道和地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通风是隧道内 ●●●●,一 外空气交换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在长大隧道的施工过 程中,洞内爆破、凿岩以及机械作业产生的有害气体及 粉尘,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是隧道成洞进 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隧道施工通风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压入式通风示意 在特长隧道通风中,多采用巷道式通风方式。例 如日本关越隧道 ,长11 000 m,正洞及辅助导坑均采 1.2巷道式通风 用新奥法施工,无轨运输出渣。采用巷道式通风,使独 隧道巷道式通风主要是利用隧道已成洞段及横通 头通风距离达到4 700 nl。随着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的 道的相互连接或利用辅助坑道(如竖井、斜井和平行 提高,射流通风技术从运营通风被引入到施工通风。 导坑)组成相互连接的通风管道系统,用各种通风设 目前对于射流通风技术的应用已较为成熟 。 。为深 备进行供风,在巷道内形成固定的送风流和回风流系 入对比巷道式通风与压人式通风的效果,以谷竹高速 统,进而达到隧道内通风排烟的目的。 公路大坪山隧道为例,以有害气体浓度、粉尘浓度以及 巷道式通风又可分为以下3类: 变化速率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隧道开挖1 500 m后 1)单一竖井或斜井通风方式 巷道式通风与压人式通风的作用效果。优化大坪山隧 通风布置如图2所示,利用压入式风机向隧道内 道施工通风方案,以期指导类似工程安全施工。 供风,产生的废气经由竖井排出洞外。一般需要在竖 井口架设抽出式风机进行排风,且抽出式风机风量应 1 通风方式 大于压人式风机风量。当竖井井口与隧道高差较大 1.1压入式通风 时,可以利用自然风压通风,不用安设抽出式风机。但 压人式通风方式示意如图1。该通风方式有效射 由于自然风压随季节和洞内外温差变化较大,多数情 程大,冲淡和排出炮烟的作用比较强。工作面回风不 况下需要安装抽出式风机,以获得稳定风流。 通过风机与风管,对设备污染小。一般无轨运输施工 的隧道多采用此通风方式。 收稿日期:2012-10-20;修回日期:2012-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项目(CUGL1 10215) 作者简介:陈建平(1958一),男,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导。 图2单一竖井或斜井通风方案 铁道建筑 2)混合式竖井通风 混合式竖井通风布置如图3所示,该通风方式可 采用抽出式、压人式或混合式。斜井与隧道正洞连接 后向隧道两侧进行开挖,增加两个工作面。通风过程 中,可将风机布置在井口外,将两道风管从洞外分别引 2大坪山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 大坪山隧道施工通风设计中,整体通风方案的确 定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进出口段均采用新奥法施工,无轨运输方式。 至洞内,为工作面供风;也可将风机串联在竖井或斜井 底部或隧道内的风管中间,将风流送至开挖工作面,污 风通过斜井排出洞外。 2)隧道为双线公路隧道,两洞由多处人行横洞及 车行横洞连接,形成了风流单向流动的有利条件。 3)隧道进出口同时开挖,距离进口处约3 000 m 设置两座施工斜井,分别与左右洞相连通,采取长隧短 打的方式增加开挖工作面。出口段为独头掘进方式, 无辅助施工巷道。 根据大坪山隧道开挖方式、掘进巷道长度、辅助坑 道布置形式,隧道开挖进尺<1 500 m前采用压入式 通风,左右洞各采用一台高效、低噪、节能轴流式通风 图3混合式竖井方案 机通风;当进尺≥1 500 m之后采用巷道式射流通风 方式,轴流风机均布置于右洞,新鲜风流由右洞进入, 污风由左洞排出,形成单向风流,巷道式通风施工布置 如图5。 3)平导射流通风 平导射流通风技术原理为通过射流风机自身的卷 吸升压作用,使洞内空气产生单向流动,将新鲜风流引 入洞内,污风从另一坑道排出洞外,以达到通风换气的 目的。图4为隧道施工平导射流通风示意图。 3通风效果对比分析 根据大坪山隧道有害气体的特点,将爆破后CO 气体含量及粉尘浓度作为主要检测对象及评价指标, 对两种通风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监测点位于进 洞1 500 m处开挖面。 3.1有害气体CO浓度对 匕 选用TY2000便携式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对爆破后 大坪山隧道左洞进洞1 500 m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其 图4平导射流通风示意(单位:rnm) 压入式及巷道式通风CO浓度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进口左洞 进口右洞 图5大坪山隧道巷道式通风布置示意 由图6可知: 1)无论是压入式通风还是巷道式通风,爆破初期 下降,但速度明显降低;30 rain后,隧道内CO浓度基 本趋于稳定。 (0~10 min)开挖面附近CO浓度含量较高,接近900 ppm左右,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加,CO含量逐渐下降。 2)通风前20 min内,巷道式通风CO浓度下降速 率高于压入式通风,压人式通风CO浓度明显高于巷 道式通风;20 min后两者CO浓度变化速率趋于接近, 但压人式通风CO浓度始终高于巷道式通风。30 min 其中在爆破后20 rain内,CO浓度下降速率较高;20 min后CO浓度变化曲线趋于平缓,CO浓度虽然继续 2013年第4期 陈建平等:大坪山特长隧道巷道式通风应用评价 67 E 20 800 囊8 2 6∞0000 。10 2O 3O 40 5O 6O 时问/min 图6大坪山隧道左洞开挖面CO浓度时间变化曲线 之后,巷道式通风CO浓度逐渐降至安全施工极限标 准(30×10 )以下,而压入式通风在通风30 min后, CO浓度仍超出安全施工标准。对比压入式及巷道式 通风效果,巷道式通风效果明显好于压人式,CO含量 明显低于压人式通风。因此,从排出CO效果来看巷 道式通风优于压人式通风,更有利于隧道快速、安全 施工。 图7显示爆破后两种通风方式隧道内CO浓度时 间变化曲线都有一个波峰。其中,距开挖面100 m处, 巷道式通风波峰的出现略早于压入式通风,并且波峰 持续时间较短,波峰后CO浓度迅速下降;此外压入式 通风的波峰值远远大于巷道式通风;距开挖面200 m 处,巷道式通风波峰的出现也早于压入式通风,峰值相 差幅度与100 m处相近。 300 250 宝200 × 。 袋100 0 U 5O 3.2粉尘浓度对比分析 压人式通风及巷道式通风进尺1 500 m处掌子面 粉尘浓度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500 400 邑300 z00 1O0 舆 0 5 l0 l5 20 25 30 时间/arin 图8爆破后两种通风方式开挖面粉尘含量变化曲线 由图8可知,压人式通风与巷道式通风两种通风 方式,粉尘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从爆破后 通风开始,粉尘浓度下降速度较快,通风20 min下降 到60 mg/m ,之后粉尘浓度下降速度减慢。 两种通风方式在通风初期,巷道式通风粉尘浓度 下降速率稍快于压人式通风,其粉尘浓度低于压入式 通风10%~20%左右。20 min之后,两通风方式的粉 尘浓度变化一致。 综上所述,长隧道在巷道式通风条件下,有害气体 浓度及粉尘浓度均明显小于压入式通风,在开挖进尺 超过1 500 m后,巷道式通风比压入式通风更能满足 大坪山隧道通风效果。 4 结论 1)通风初期巷道式通风CO浓度下降速率高于压 人式通风,压人式通风CO浓度明显高于巷道式通风; 后期两者CO浓度变化趋于接近,但压入式通风CO浓 度始终高于巷道式通风。 2)30 min之后,巷道式通风CO浓度逐渐降至安 全施工极限标准(30×10 )以下,而压入式通风在通 风30 min后,CO浓度仍超出安全施工标准。 3)在试验中发现,在距离开挖面较远的部位,有 时会出现巷道式通风有害气体波峰值超出压入式通 风。其原因为污风在人行横洞处出现了滞留,由两洞 交互排风时,效果较差,造成CO在横洞附近聚集而使 浓度过高。因此不用的横通道要及时封闭,设有风门 的横通道要加强对风门的管理,以减少污风循环对通 风效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巷道式通风方式能够满足隧道在进尺 超过1 500 m后的施工安全要求。因此,在隧道施工 选择通风方式时,应将通风效果即隧道内有害气体及 粉尘浓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综合考虑通风时 间以及距开挖面距离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李占先.巷道式通风在长大隧道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 术,2008,24(3):65—69. [2]陆愈实.地下建筑工程施工通风与安全[M].武汉: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新泉.通风工程学[M].jE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刘泽民,朱英会.软风管混合式通风在圆梁山隧道出口的应 用[J].隧道建设,2004,24(3):29—31. [5]陈曦,江宇.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实例[J].山西建筑,2009,35 (26):313—315. [6]马红章,李永红.北天山长大隧道8 km独头掘进通风技术 [J].铁道建筑技术,2009(5):119—121. [7]徐土良.特长隧道通风竖井设计与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 2012(1):80—82. (责任审编葛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