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来源:六九路网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多少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学习了不少名家之言,今晚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在此: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前每名学生都做了积极充分的准备,课上每名学生都做了自己最满意的展示。

理论依据一 :古代(2500年前)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2010年高考填空题) 考虑到课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预习,课上去做老师,这样的课堂就应该是理想的课堂吧。

理论依据二: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温家宝总理09年在北京第35中学听课后曾对这句话做了充分地解释:“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理想课堂中三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前精心预设的运筹帷幄者和课上精彩生成的决胜指导者;课上的知识是在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放、发散、拓展、延伸的。

学生课上的展示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锻炼的过程,是交流提高的过程,是树立榜样的过程,是易于师生评价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这样的课例是有的。比如魏书生的课,老师一句话不说,完全由学生来做,即使是入学时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把课讲的很好;山东杜朗口中学并没有多少出名的教师,学生都能够做到深入地自学与全方位地展示。 理想之所以成为理想,是因为全国有很多闻名学校在学习、借鉴与创新。

实现理想需要过程,需要艰苦的劳动,需要认真、全面、科学地考虑与统筹,需要做好每一个应该到位的细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