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解题训练指津王菊芳(丹阳市职教中心,江苏丹阳212300)高考散文阅读,近乎每年必考。不仅如此,而且简答题的题量和分值也在不断增加。往年‘`3个主观题+1个客观题”的命题形式,正随着高考自主命题权的下放逐步演变为“纯4个主观题”形式。多数考生休于解答主观题,散文阅读题的难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加大。对于这一变化,考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不知是急功近利还是疲于应付,处在应考训练中的学生往往是忙着答题疏于审题,粗浅阅读懒于标注,肤浅理解泛泛而谈。其结果往往是在一个个阅读题的“暗礁”处折戟。那么,在完成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如何着力读题审题、定位标注再精确表达理应成为迎考师生训练时关注的重点。一、细心读题。审清题干每道题题干必须细心研读,从而把握命题者的一般要求和潜含要求。这是答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可它又常常被埋头训练的师生忽视。[例1]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2005年全国卷1《张家界》第17题)〔简析〕对此题,稍不留心,学生就可能把“一般要求”“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看成“从第三段、第四段中举一例回答”,从而导致失掉很容易拿到的几分。!例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2005年全国卷I《春天的梦》第15题)仁误答〕春天的家乡,有涂涂的流水,摇曳的花,有着冬天的寒冷,但她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希望,积雪中伸出小草,枯枝上吐出嫩蕾,又挟着风沙。[简析]其实,这道题题干潜含着如下三个答题要求:①分条列述(“请简要概括”);②使用形容、描绘性质的词或短语(“是什么样的”);③找“家乡”“春天”的文字(“家乡的春天”)。【又例]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鱼些鱼Zk立立亘与众不同?(2005年全国卷1第巧题)[简析]此题题干至少潜含着“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来回答”和“分条列述”(“在哪几个方面”)这两个要求。若改题: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作者是怎样写张家界的山水的?则该答:张家界的山“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峰巅的每处缝隙”,“必定有苍松,或翠柏”;“曲壑蟠涧”,更是“千气韵”。二、确切定位,筛选标注审清题干要求后要回归原文,准确定位,找到答题的相关区域,再微观研读,标出可资答题的重要信息。要严防单凭先前整体阅读的模糊印象、单用“读者”自己的语言泛泛而答。[例3]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003年全国卷第19题)〔简析〕题干中“从文中看”似乎范围太大,但我们根据“童年的烙印”回归原文,可以发现:“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一句是对前文具体阐述的提炼概括。再微观研读,我们便可筛选出可资答题的“母亲”“父亲”“家族”“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等重要信息。〔例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2005年全国卷I第14题)〔简析〕本题如何回归原文、确切定位?题中并没有明确提示。怎么办?还需再审题。题中“冬天的雪花”与“春天的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原来,文章第12段、第1段暗含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回归原文即可确切定位。一方面,可从第12段中标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另一方面从第1节(含几行诗句)中可以标出,那“雪花”“多像梦的使者”“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三、整合信息,精确表达至此,散文阅读题的解答就需整合已注信息,字斟句酌地表达了。我们不妨跳出原文,用前面标注出来的“重要信息”作原料,把原先对题意的理解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将其作粘合剂来整理组织答案。当然,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不顾意旨,连词成句”。即照录原文中已标注信息,连缀成句,答上完事,其实,新句的表意与文意、题意有所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例5」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4分)(2005年辽宁卷第19题)〔误答〕①父亲和姐姐离自己远去;②祖国的人民正在承受苦难。〔简析〕结合原文,题干中的“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应该理解为“我”靠着“理想”和“人情”的支撑,才有了活着的勇气。可见,答成“父亲和姐姐离自己远去”和“祖国的人民正在承受苦难”就与原文意、原题背离。所以,组织答案时仅有文中重要信息还不够,还得靠审题后的深思熟虑;否则,将前功尽弃。〔附〕例题答案〔例1]第三段:“峰与峰,似乎都长了眉眼”或“尽显超凡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挥手攫人”。43.哪熬襄2006年4月号上旬刊夫教喻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刘丽娟(合浦师范学校,广西合浦536100)摘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明确了德育工作的三个关系,指出了制约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的四个因素,提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六个关键对策。关键词:德育工作提高实效性对策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德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收效程度和德育资源投人的高收益水平,即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人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学校德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普遍认识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和我们的投人存在着不小的反差。因此,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一、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提高的相关因素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另外,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过程,不懂得德育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3.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育缺乏协调共进性。这是导致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学校德育工作者往往仅重视思想品德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一线教师多数扮演着“经师”的角色,而非“人师”。这种状况已造成学校德育丧失学科教育主阵地,使得德育效果难以彰显。4.缺乏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特1.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目标是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学阶段进行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大学阶段则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与校规校纪教育。德育目标错位,脱离学生年龄与心理实际。学生一人学,学校就对他们进行抽象、空洞的主义说教。另外,学生与家庭、社会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与社会的潜移默化,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而学校德育却无视这种影响,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当两者相悖时,矛盾与抵触则难以避免。2.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一旦他们步人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第四段:“窃得她漏泄光片羽”。点要求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然而,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采用了提前通知的“形式主义”的做法。学校则往往采取突击准备与强化训练并举的应对措施,以获得好评。这种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和实际上的弱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则往往没有正确的检测。二、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几对关系德育工作是复杂的,但也有规律可循。为了避免德育工作陷人误区,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显得尤为必要:1外化与内化的关系。内化,是指个体把一定的思想道德纳人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体系中;外化,则是将内化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信念表现在行为上。就品德形成而言,内化与外化是相互关联的。内化形成的对道德的认知必须体现在外显的行为上。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把态度与行为表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善良本性,培养学生自尊自重。只有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才会使我们进一步打开德育改革的思路,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办法,使学校的德育更贴近青少年实际。2.德育的“禁”与“导”的关系。学校德育以“导”为指导思想,以“禁”为措施保证。必要的规章制度就是一种禁,禁往往产生外在的效果,而导却能使学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例2]①短促②寒冷③风沙漫天④充满生机⑤充满色彩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⑥带来希望。〔例3]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例4]①严冬过后是春天(或“春天是冬天的产儿”),严料【例5]①父亲永远拿一个笑脸给我;②像母亲一样的姐姐还活着;③祖国把幸福还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