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环科院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王金龙
摘要: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维护生态环境健康,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已经成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首要前提就是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科学划分,有着特定原则与方法。本文将探讨和分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原则及方法,并针对当前实践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饮用水水源地予以科学保护,为城市与乡镇居民用水安全给予切实保障,维护人们的健康,推动社会经济的蓬勃快速发展。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5-0268-0001
范,加重了地方政府审批工作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制约饮用水源保护质量的提升,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也会面临一定威胁。
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为:一是对保护区范围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如果发现保护区范围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对饮用水源的管理,就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调整,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避免饮用水源遭到污染。二是运用GPS、GIS、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确定保护区范围和经纬度坐标,将该项工作交给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可以保证坐标精度。三是取水口必须位于保护区的内部,经过细致规划确定饮用水源能够建成后才能进行保护区的划分。四是规范水源地的命名,在各类文件中名称要一致;制定水源地调整管理要求,每年申报审批的次数最多为两次,减轻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作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情况将直接影响地方资源利用率以及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地方政府应该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协调好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遵守特定原则,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实施科学划分和动态监测,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水平,防范污染问题的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杨.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与水环境污染防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11-13.
[2]董仁涛,王静,郑书联,祝宾.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原则与方法[J].绿色科技,2019(24):156-159.
[3]王学勇.天水市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20,56(2):17-19.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有着多种划分方式,遵循不同原则开展实践工作,确保城市和乡镇居民可以得到足量、洁净的饮用水,防止因饮用水水质不达标而引起人们患病,这是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根本职责所在。然而从实际工作状况来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开展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严格管理,从而遏制水源污染问题的滋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多方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说,每个饮用水水源地都要划定成为保护区,以便进行集中化、科学化管理,而在我国只有超过3/4的饮用水水源地被划分成了保护区,这就意味着仍然有1/4的饮用水水源地没有被列为保护范畴,这种情况是急需要进行改善的。实践工作中主要遵照标准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下面将对工作要点加以详细论述。
(一)保护区的分级原则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可以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主要考虑的是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水污染治理费用,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卫生的饮用水。具体而言,不同类型保护区划分原则如下所示:一级保护区必须要确保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不存在水污染问题,任何情况下饮用水源都比较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二级保护区则可能存在饮用水源污染隐患,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具备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当饮用水在遭到污染以后,相关部门可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污染水源被居民饮用,还能尽快恢复水源水质;准保护区则要协调好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提高饮用水质量。
(二)保护区范围调整的说明
倘若能够将尽可能多的区域纳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势必会取得更加卓越的保护
成效,可是这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地方政府期望能够缩小保护区范围,以降低水污染治理成本,我国颁布的相关规范条款中关于各级保护区范围通常只是限定了最小值,除了一级保护区之外的其他保护区则将水污染源头区域也囊括在内,具体范围由各级政府自行划分。地方政府需要以《规范》为指导理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现状,在保护区划分上遵循高标准、严要求,一旦发现环境问题,或者是保护区管理不当的现象,就要对保护区范围加以适当调整,调整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保护区划分步骤
要想保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科学合理性,必须要明确该项工作的目标,也就是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多元化、差异化的管理,降低成本投入,确保取水口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难度是比较高的,应该深入分析水域长度,运用调查分析法、类比经验法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得出保护区范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具体要根据水源地的类型,如河流型、湖泊型、水库和地下水等,以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为例,一级保护区的取水口上游要超过1000m、下游为100m,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保护区水域长度,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在50m以上。二级保护区是以一级保护区为参照的,要超过其上游2000m,下游要继续向下延伸200m,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也要在1000m以上。保护区划分过后还要实时动态监测,以便对保护区范围予以及时调整。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
纵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现状不难发现,有些地区划分的保护区范围较大,监管难度较高;保护区边界模糊,取水口甚至会位于边界之外;饮用水源位置与规划情况不符,严重影响到了监督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区范围调整频繁,水源地名称不规
作者简介:王金龙,生于1982年,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环境监理、农业农村、水生态修复等。
2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