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实施“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让学生学习场域回归校园,这意味着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的同时,必然带来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负担的增加。中小学班主任除了承担正常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维护班级良好的教学管理秩序,组织开展班集体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和各类文体活动,处理各种各样的家校矛盾,完成学校布置的考核、检查、评比等工作,更要关注班级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烦恼、倾听学生声音、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简而言之,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大量兜底工作,处于高负荷运转工作状态,心理和情绪都极度疲劳。
从心理负担维度来看,中小学班主任承受着来自社会舆论、学生家长和自身家庭的三重精神压力,不堪重负。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一切事务的具体管理者,任何一点工作失误都容易被放大,成为社会舆论针对的对象。另一方面,学生家长认为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是学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有事找班主任”成为学生家长的普遍认知,经常把孩子成绩不好、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孩子之间发生小矛盾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班主任。此外,中小学班主任除去教师身份之外,很多人也是为人父母,但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导致几乎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难以兼顾自己的家庭,家庭矛盾突出、心理负担加重。
应付:
在家庭层面上,要重新明确家庭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积极承担家庭的育人职责。学生家长应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孩子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家长应当彻底摒弃“教育是学校的事儿”的错误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双减”政策减的是家长的负担,而不是家长的责任。每个家庭都应当努力做好孩子的理想引领者、品格锻造者、习惯培养者、阅读陪伴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注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与行为互动,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和规律,自觉担当更重要的教育责任,与学校和班主任协同联动,共同给予孩子更全面、更健康的教育。
在学校层面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中小学班主任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班主任队伍,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要完善考评体系,将班主任带班绩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指标,加大班主任年限在职称晋升的比重,在评优、评奖等方面向班主任倾斜,与各类先进推荐、荣誉称号授予挂钩。要提高福利待遇,增加班主任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建立班主任专项奖励基金,使班主任能够获得与其工作付出相匹配的经济地位。要建立时间保障,合理安排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为其提供能够专注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保障班主任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建班育人工作。例如,可以将部分临时性工作适当分配给非班主任教师,还可以设立副班主
任,帮助主班主任分担统计、接龙、填表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从而避免主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严重碎片化。
在社会层面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创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普及和强化“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观念,充分营造“班主任工作是主业、专业”“当班主任是成就教师育人价值的最好体现”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纸质媒体刊发专栏文章,电视媒体播出专题节目、深度访谈,微博等网络媒体发布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真实一天和困境所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尊重和维护中小学班主任的合法权益以及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处理家校矛盾、师生冲突以及管理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