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高无上”,待遇特殊。
这样的孩子必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成员,鼓励孩子关爱他人,孝敬长辈。
(2)作为“中心”,过分注意。
这样的孩子骄傲自满,没有礼貌,以引起人们关注为荣,有“娇”“骄”二气。父母和亲朋应时常把孩子放在一边,做自己的事,谈自己的话,心里注意也不表现出来。这样孩子才不骄不躁、安静专注、独立地做事和玩耍。我们可以按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去做:“不要让孩子觉得,是他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而要使孩子感到,因为有了父母,才给他带来了幸福,他是个负债的人。”
(3)物质要求,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必然养成讲究物质享受、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要培养孩子的克制能力,学会等待和忍耐。要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进步而争取奖赏,培养他的自信心。在物质享受上对婴幼儿也要参考运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教育。
(4)放任自流,生活懒散。
这样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事有始无终,做人得过且过,磨磨蹭蹭,甚至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情趣。要从小给予有目标、有兴趣的生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玩耍习惯。
(5)哄蒙孩子,祈求央告。
总是哄着孩子吃饭、睡觉、上学、好好去玩,央求孩子礼貌叫人、表演节目、不要吵闹等。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完全表现出教育者的无能和软弱,使得你威信扫地,越教越不好教了。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越忸怩,央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让他更不明辨事理,完全失去责任心。我们应当用表情和语言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一定要做,“爱你没商量”!而且生活中要慢慢丢掉惯用的“催”字,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做到不用大人催。 (6)剥夺独立,包办代替。
不去鼓励和要求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很难想象孩子长大以后会是一个善良、勤劳、能干、有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不要以为让孩子享受就是幸福的童年,这种童年的“幸福”很快会转化成青少年的不幸。帮助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才是他一生的幸福。
(7)孩子病伤,惊慌失措。
孩子天生就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本能和本事,反而是成人惊慌失措、大呼小叫的表现使得他胆小、懦弱、娇气起来。因此越是孩子痛苦和困难的时候,成人越要坦然镇定,心里着急也不可表现出来。这种“若无其事”的态度是鼓励孩子不怕病痛和困难而勇敢坚强的秘诀,这样他将来才能适应环境中的挫折,经受更多的磨炼。
(8)过度保护,不给伙伴。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绝对安全”,禁止孩子走出家门与小朋友来往,禁止户外的体育游戏活动。这样的孩子胆小怕事、不善交际、性格内向、毫无自信可言,还会造成心理畸形,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父母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出去玩,去与小伙伴做捉迷藏等运动游戏,不要把孩子当宠物喂养长大。
(9)害怕哭闹,依顺迁就。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打娘,娘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一旦缺乏自制力,就会变成无情的人,那时再后悔就晚了。因此大人在孩子的哭闹面前要保持平静和冷静,既不要一味迁就,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自尊心。要“无为而治”,不太当回事,只表示不满,专心做自己的事,过一会再平静地教育他即可。冷淡是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情感武器”,很能培养孩子理智、冷静、自制的性格品质。
(10)宽严不一,当面袒护。
一家人教育孩子应当态度一致,配合默契。孩子犯错又任性时,如果有人当面袒护让孩子找到“保护伞”,他就没有了是非观念,长此以往不仅性格扭曲,家庭和睦也会受影响。在教育问题上,一家人一定要统一认识,注意保持一致,有人出面和蔼地劝说孩子,也应在批评他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爱是一把双刃剑,特别要当心溺爱的剑锋伤害孩子的心灵,让他失去自制和坚强,最终毁了孩子的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