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带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3、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4、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统一
B.统治者残暴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 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1 / 9
C.修筑 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
7、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8、某班准备举办先进人物的事迹展览,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 C.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兵
B.国防建设领域的模范 D.科技战线前沿的先锋
9、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10、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诸子百家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提倡节俭的是( ) A.荀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11、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2 / 9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2、下图呈现的是一段政权更迭的发展示意图,据图判断,隋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
A.隋灭北齐 B.隋灭北周 C.隋灭陈朝 D.北朝结束
13、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C.对外贸易活跃
B.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4、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15、精耕细作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出现于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耒耜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16、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B.分封制基本瓦解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7、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重视教育
18、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恰、语言凝重,导致二
3 / 9
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19、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0、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 C.经济控制的嘉庆 D.思想控制的加强
21、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是( ) ①兵部 ②东厂 ③锦衣卫 ④刑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内容时,整理了如下资料,请你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3、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深以为然,常以征为镜。
4 / 9
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虚心纳谏
C.减省刑法
D.注重文教
24、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25、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段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执政思想是( ) A.虚心纳谏
B.以民为本
C.无为而治
D.勤于政事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
传》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据该材料概括其主要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作简要说明 (4)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有人说他死了变法也就失败
5 / 9
了,你同意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2、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
(2)材料一说明皇帝认识到了什么问题?正是因为如此,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4)其实好的一段统治历史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唐朝曾有“房谋杜断”的说法,请问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制度建设)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 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6 / 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化发展)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7 / 9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B 2、B 3、A 4、C 5、B 6、B 7、A 8、A 9、B 10、C 11、D 12、C 13、B 14、B 15、C 16、A 17、A 18、D 19、C 20、A 21、C 22、D 23、B 24、A 25、B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
8 / 9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主要措施:①奖励耕战(耕织);②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联系:因果联系;说明: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是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材料二诸侯国的变法。
(4)原因:商鞅变法触犯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表态:不同意。理由:①判断改革是否成功,标准是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潮流(或目的是否达到);(意思相似即可)②商鞅虽死,但变法继续,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2、(1)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关爱百姓的问题;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房玄龄、杜如晦。
3、(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举例:(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任意 1点
“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任意1点
(4)国家统,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意2点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