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1.1《功》

来源:六九路网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课题 知识与技能 教 学 目 标 功 授课 1.知道功的含义、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情景再现,实物演示、基本练习。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理解功的概念 2.功的计算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归纳法 小车、滑板车、哑铃、足球、水桶、自制带钉子的木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思考、回答 调动课堂气 氛。 观察货物的运动状态,使抽象的知思考并评价这个力的识形象、具作用成效。 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过程 1、“拔钉子”游戏,引出功。 引入 2、动画展示:叉车工作过程。举力对货物新课 的移动做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入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分析、总结 “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 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 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演示,学生下列哪几个力的作用取得了 效果,哪几个力的作用没有取得效果,为什 么? 观察、思考、回答力做培养学生观① 用力推小车;②用力提重物; 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察、分析、概② 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前进; 分析、概括、总结出做括能力。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 搬石头而没有搬动 分组讨论总结: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培养学生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以思考、回答、交流、讨发散思维能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归论。 力。 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把一个哑铃举过头顶,并在空中停留 1 / 3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练习 课堂 小结 布置 作业 板书 设计 三秒 分析:F≠0 分析、总结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2)把足球踢向远处 分析:F=0 S≠0 没有做功(不劳无功) (3)提着水桶匀速走一段距离 分析:F≠0 S≠0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二、功的计算: 1、 通过演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力学中功的 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1:把重为G的水桶提上学生桌 演示2:把重为2G的水桶提上学生桌 演示3:把重为2G的水桶提上讲台桌 分析:①比较甲、乙, 做的功多; 比较甲、 丙, 做的功多。 根据以上说明做功多少与 和 有关 关系式:功=力×距离 即:W = F· S F— 力 — 牛顿(N) S— 距 离 — 米( m) W— 功 — 焦耳(J) 1J=1N ● 1m 物理意义:意义:用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 向上移动1米所做的功是1焦耳 2、例题: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 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动手计算 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 评估与交流。 布置作业: 1、《学考精炼》第49—51页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 2 / 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课后 反思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1J的物理意义: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