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课基于课标要求,本着“猜想--验证”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教学,现对这节课做一教学反思。 一、结合详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中先复习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求出图形的体积,紧接着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水立方”,“楼房建筑”,“集装箱”,学生比较后,抛出一个问题:“你能数出这些长方体建筑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这样的情境创设有用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而且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能结合详尽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重要性,
教学时,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每个小组利用若干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3个例外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结合摆小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
1 / 2
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本课有收获,也有遗恨,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