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来源:六九路网
1.3《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2.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的深度过渡。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教材为感悟式鉴赏所提供的几件作品都是中国画。中国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究“意境”,也就是虚实互生,为思维、联想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画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使人仿佛能够听见蛙声;

形式鉴赏中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可以结合教材第4页“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

图”来理解。相对来说,形式鉴赏跟感悟式鉴赏相比,理性的成分要多些,侧重于形式分析。教材提供了马远的两幅《水》图和莫奈的《莲

池》作为形式鉴赏的例子。因为描写的都是水这种常见的自然景物,因此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例如,马远的作品强调线条,仔细描写水的各种形态变化;而莫奈则用色彩来表现,如果眯着眼睛看,可以发现它具有很强的阳光和空气感。

在社会学鉴赏方面,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教材上所列举的《写生珍禽图》和《夜巡》,反映了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教材提供了2组比较的例子,一为人物,一为竹子。可以仿照教材中人物画的比较方法来对比两幅竹子。可以看出,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给学生看一段用电脑绘制蒙娜丽莎的视频,先不要说明是蒙娜丽莎的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发现。由于蒙娜丽莎是在学生课堂上常出现的作品,所以用电脑绘制蒙娜丽莎的方式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蒙娜丽莎。看完视频,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绘画,请学生观察,说说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一个女性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看到了她笑中有淡淡的哀伤,想她为什么在笑的时候有隐约的哀愁,等等

教师:接下来把书翻到第七页,看看书上给我们总结了不同角度欣赏

《蒙娜丽莎》。通过我们对这幅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幅作品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有一些信息并不是仅仅靠观察和没有知识基础的思考能理解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种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以便更深入的欣赏美术作品。二:展开

感悟式鉴赏:

教师:展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介绍:这幅作品是齐白石按照文学家老舍的要求完成的一幅作品,出自清代诗人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那么请问,在这幅作品上看不到一只青蛙,为什么说是蛙声出山泉呢?

学生:画中上面部分隐藏了好多青蛙,它们的孩子蝌蚪从远处流下,遍布整个山泉。

教师:所以感悟式鉴赏也往往从观者的经验出发,如果我们没有蝌蚪变成青蛙的常识,也就不能领悟到作者的用意。老舍要齐白石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听觉感官感受到的意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幅画面。

教师:请大家讨论分析作品《寒江独钓图》,说说在这幅作品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首古诗,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学生:画面空旷,画中有个老人在钓鱼,体现了江水浩渺,寒气逼人。教师:简介马远作画风格:马一角

出三个题目给学生进行构思,对感悟式鉴赏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感悟式鉴赏主要从观者的想象出发,是一种比较感性的鉴赏方法。

形式鉴赏:

教师:回顾上节课讲到的形式八大要素,课件出示马远的水图,介绍马远在水图中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水在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接着展示另外两幅水图,请学生说说哪一幅的风浪小,哪一幅风浪大,为什么?学生:根据马远线条的运用得出洞庭风细风小,层波叠浪风大。教师:点出马远的线条在这些作品上的运用。课件展示莫奈的《莲池》,分析作品中色彩和笔触的运用,提问吴冠中作品中点线面的运用。

出示图片《秋的节奏》,《红楼梦》,《九色鹿》,分别说说这三幅作品体现了哪些形式要素。(《秋的节奏》:画面是怎样表现秋这个主题的?在色彩的运用上,黄色代表了一种秋天丰收的景象,白色象征了秋天的白霜,黑色代表了腐烂后的植物……《九色鹿》画面采用了平涂的形式,因为创作这些作品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红楼梦》是民间的一种技艺,人物结构比例准确……)

学生:与同学交流,对号入座。

社会学式鉴赏

教师:出示黄荃的《写生珍禽图》,提问,为什么这幅作品和一般的作品不同,画中的动物没有形成整体,而是各自为政呢?画面为什么又是金黄色的色调呢?联系上节课讲的内容

学生:因为这是给他儿子临摹绘画的范本。黄荃是宫廷画家,所以画风会比较富贵

教师:所以社会学式鉴赏要考虑到作者的时代背景。简介伦勃朗: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绘画巨匠,半生富足,半生潦倒,而他生活的转折,就源自于这一幅画《夜巡》,请大家观察这幅画,说说你在这幅作品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大群人,在灰暗的光线下,有些处在光的亮部,有些处在暗部

教师:正是伦勃朗这样处理光线,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表明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同画家的个人追求之间的美妙关系。这幅作品的不满表明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同画家个人追求之间的微妙关系。所以在这幅作品之后,伦勃朗的生活开始变得穷困潦倒。课件展示朱耷的作品,请学生观察他的作品上动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眼睛很大,白眼向人

教师:因为朱耷所处的时期是明末清初,而朱耷又是明朝后裔,明朝的后裔不是被关押起来,就是出家当了和尚,朱耷也当了和尚,他只能通过他的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美术鉴赏不存在于真空的环境中,而是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含义。

课件展示《步辇图》,请学生观察都有什么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画面上画的是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禄东赞,唐太宗被一群宫女簇拥抬着,禄东赞带着使者翻译官虔诚的拜见唐太宗

教师:显示画面的右半部分,看看这部分的人物形象

学生:宫女的形象比较小,而且每个人都塑造的差不多,唐太宗的形象比较大,头部刻画很具体。

教师:展示画面左半部分,说说禄东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三个人这样排列是为什么?

学生: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一样

教师: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偏重于作品的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说说在之前的学习中,哪些作品适合用社会学式鉴赏的方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

教师: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课件播放课本的两幅仕女图,请学生进行比较,课参照课本第11页,多角度进行对比。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专业的对比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出发,说说喜欢哪一幅,进而引导作品分析。林风眠笔下的仕女脸型拉长,形象忧郁,画面色调冷暗,原因是他晚年与自己的女儿分开居住,内心抑郁。

教师:出示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伦勃朗一生画了很多的肖像画,油画家中自画像之多,找不到第二个,一生画了90多幅自画像,对比这三幅自画像,说说伦勃朗不同时期都是怎样的状态?可以从画像的眼睛,神态,体态,动作等角度说一说。

学生:年轻的作者精神饱满,眼睛有神,身体健硕,晚年的画家不修边幅,显示出穷酸和贫困等等

教师:这里对伦勃朗的介绍,可以联系之前在《夜巡》的介绍。

四:

总结四种不同的鉴赏方式都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

请学生在系统学习了鉴赏方式后,重新对作品《蒙娜丽莎》进行赏析,对比采用波提切利的《春》。(可做课后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