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雁荡山摩崖碑刻之美
文/胡阳 金明雪 摄/金明雪 叶金涛
雁
荡山素以峰、洞、石、嶂、瀑识;观灵岩朱熹的草书题字、大龙湫的康著称,有“海上名山”、“寰有为正书题字和灵峰的于右任草书题字,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
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增长书一山”。雁荡山开山于南北朝,兴于唐,法艺术知识;观寺院的碑记,可以获得有盛于宋,一千五百多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关宗教方面的知识,等等。
人文名士,他们在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雁荡山摩崖碑刻的文字有长有短,长深感叹之余,往往勒石留题。遗留下来的的超3000余字,短的只有1个字。有的摩崖碑刻,犹如散落的一颗颗珍珠,使雁反映了当地的重大事件,也有的记录了前荡山水,深蕴古风,更添魅力。
人开发景区的过程,当然更多的是记游留踪。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研情景相融 联姻人文与山水之美
究历史的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雁荡山的摩崖碑刻,是雁荡山风景名术价值。
胜区的总体景观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据统计,雁荡山摩崖碑刻有370多处,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一份遍布景区各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灵岩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区的龙鼻洞,洞内汇集了摩崖碑刻80多当游人漫步在涯边路旁、洞府殿宇和处,其中有年号落款的38处,无年号落高崖绝壁下,一面欣赏自然风光,一面欣款44处。享有“雁山碑窟”之称。
赏这些摩崖碑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观大龙历史见证 诉说奇秀雁荡
湫的唐审言来题刻,可以了解雁荡山的开雁荡山摩崖碑刻是雁荡山发展的历史发历史;观历代的题诗,可以增长文学知
见证。
54
雁荡山地处东南边陲,群山叠嶂,交通极为不便,故只有一些痴情山水而不畏艰难者才能到达。自唐朝始,来雁荡山人数逐渐增加。大龙湫景区现存有诗人杜甫之祖父“审言来”题刻,是至今发现的雁荡山最早的一处摩崖,明代王献芝《游雁荡山记》所载:“近崖有潭,潭畔乱石磊落,石上有题‘杜审言来此’字”。之后,夏启伯在雪洞留有“开元二年九月太守夏启伯到山”等两处题刻。唐代长庆二年(822)武康县尉包举在龙鼻洞留有题名。
北宋时,雁荡山逐渐兴旺起来了,雁荡山十八古刹也基本在此期间先后建成。熙宁七年(1074),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来雁荡山考察,留下了两处题刻,并写下了《雁荡山》一文,提出雁荡山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观点,比号称“地质之父”的英国人郝登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所阐述的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要早700年,为世界地质学史上关于流水侵蚀的最早论断。随着宋室南迁,驿路穿山而过,雁荡山被广为认知,官宦名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虽然元朝遭兵燹,但到明、清二代,雁荡山又日趋兴盛。
艺术瑰宝 品鉴诗书之美
雁荡山摩崖碑刻是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乐清讲学时游历雁荡山,在龙鼻洞岭脚巨石上,题有“天开图画”四个大字。字径逾尺,笔力雄健。
明代慎蒙《游雁荡山记》中说:“天开图画”四个大字,为宋朱晦翁书,此雁山一奇观也。明监察御史萧一中有两处诗
2016.10 /碑,一处在观音洞大殿左壁,诗碑:“灵岫撑天立,门开石窦新。岩花晴滴雨,洞草岁常春。却愧登临晚,无妨眺望频。风尘苦牢落,何日可还真。”另一处在东石梁洞左壁。萧一中在仕途上颇受波折,内心充溢着抑郁不平,此二诗正是心灵折射。所写草书挺拔雅健。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总兵官杨宗业在奉命巡视浙江沿海之际时,来雁荡山游历并留下《过雁山》碑刻:“按剑徐行过雁山,千形万状异长安。心存画像恭明主,一臂东南静海天。”诗碑现存观音洞内,其草书一泻千里,直抒胸臆。清著名学者阮元的隶书题名嵌在灵岩寺大门口:“嘉庆三年四月四日,学使阮元偕客来游。”清道光戊申年(1848),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的梁章钜游雁荡,兴致很高,除“大龙湫”题刻外,还写了一本《雁
荡诗话》。
雁荡山还有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的“凝碧潭”题刻,康有为的“白龙飞下”题刻,吕渭英的“矫若游龙”题刻以及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所题的“屏霞庐”,孙科的“幽泉”题刻等。著名画家潘天寿留有《灵岩寺晓晴口占》诗碑:“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郭沫若留有《中折瀑》诗碑:“奇峰传百二,大小有龙湫。我爱中折瀑,珠簾掩翠楼。新松待千尺,水量当更遒。煌煌烈士墓,风光第一流。”此外,还有现代著名书画家赖少其题刻:“天不塌赖以柱其间。”所写隶书,用笔苍劲有力,风格厚朴、古拙,富有诗画的意境。由清人江弢叔所撰近代沙孟海所书“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山门联,令每一位游历过雁荡山的游客都会
终身难忘。
来雁荡山留下题名碑刻的名人雅士,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外还有:两浙转运按察使田瑜、宋翰林学士叶道卿、判官苏才翁、两浙转运判官刘彝、两浙刑狱提点官晁瑞彦、明户部尚书黄淮、刑部尚书钱如京、兵部尚书张佳胤、温州知府项澄、监察御史裴绅,清唐景崇题名和记游。
到了现当代,教育家、出版家张元济,著名教育家、佛学家蒋维乔,藏书家傅增湘,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书画家丁辅之、王福庵、郭和庭、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黄君璧、谢稚柳、方介堪、陆俨少、饶宗颐、王朝闻等留下了很多的作品。改革开放后,江泽民、李鹏、李先念、万里、乔石、谷牧、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留下了大量的墨宝,成为雁荡山非常珍贵的文化财富。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