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来源:六九路网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1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侥幸与偶然。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5](P558)

《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前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

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

2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不佩服杜牧的笔力。“妃子笑”是极具深意的,历史上的周幽王就是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杜牧此诗以见微知著的笔法,用鲜明可感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意象,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有所感悟。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为讨贵妃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尽在不言中。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中,诗人则直接指斥帝王荒淫丧国: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比较而言,此诗写得更为直露,因而吴乔讥之为“语无含蓄”[5](P556)。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讲,此诗均堪称佳作。首句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安史之乱复杂的史事,杜牧却只用一句“数骑渔阳探使回”,就简单概括了安禄山的狡黠及玄宗的昏昧。诗的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却将玄宗沉迷于逸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破”字,虽风骨峥嵘,却使讽刺、谴责之意毕现。全诗语虽直达,而构思奇巧,鞭挞有力,确属咏史诗之上乘。

又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由夜泊秦淮闻歌而感史抒怀,表达了对处于风雨摇摆中晚唐王朝国运的深重忧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诗的前两句描写秦淮夜色,渲染环境气氛。“笼”字用得巧妙,把烟水月沙结合了起来,绘成一幅淡雅美妙的图画。“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相传秦淮河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近酒家”则为下文作铺垫,引发出诗人的感伤情怀。“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乃是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后庭花》据说是荒淫的陈后主所编制的乐曲,属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全诗表现了杜牧忧国的怀抱,也反映了晚唐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生活空虚的写照,语虽浅而意味深长。

(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借诗抒发个人感慨,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表现出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杜牧此类诗往往写得凄恻旖旎,别具匠心。如《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溪在黄州治所黄冈城的东南七十里,此地多兰花,为古楚国之地,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屈原遭谗被放逐的情形。作者远离京师,出守僻州小郡,与屈原流落沅湘、行吟泽畔之命运有相似之处。此诗由兰溪起兴,除了抒写对屈原的景仰之外,也寄寓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诗的开头两句写木兰白天像男人一样持弓征战沙场,但夜里在梦中却描画眉毛,借助梦境让自己恢复女儿身。木兰征战固然有英雄气概,日常生活却难免思念故乡,“几度思归还把酒”中的“几度”二字把她内心的矛盾深刻地描绘出来。“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拂云堆”是神祠名,在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诗人把两位女性联系在一起,委婉动人,一个从军,一个和番,她们都是牺牲个人青春幸福,为国牺牲的典范。由此想到自己堂堂一男子汉,却无用武之地,不能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诗人无限感伤的情怀。

二、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

杜牧咏史七言绝句之所以如此杰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3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善于翻案(一)善于翻案(一)善于

杜牧的咏史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这和他“文以意为主”的创作主张,以及注重从历代兴亡

的研究中吸取有益当世的经验教训的态度有关。他在咏史诗中,往往借翻案以表现自己不凡的政治才华。所谓翻案,就是推翻前人已成定论的意见或看法,另立新说。翻案手法的运用,可使诗歌的立意变得新奇。杜牧在其咏史绝句中常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的议论,容易启人遐想,发人深省。最著名的是《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一绝》及《赤壁》诸作,在翻案中均表现出他非凡的史识。吴景旭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6](P1326)可谓一语中的。如《赤壁》一诗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就一改“周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7](P137)正道出了杜牧的这一特点。如在《题商山四皓一绝》中诗人就对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盈提出反面意见。独出机杼,反说其事的翻案法,使枯燥无味的议论产生生动的形象,从而形成俊爽流利的风格。

(二)含蓄婉转

在创作富含现实政治思想内容的咏史诗时,杜牧往往采用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含蓄不露,却蕴有深刻内涵。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神秘一笑,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叹,逗起一波,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劳民伤财、沉迷逸乐,就显得非常得含蓄婉转,引人思考。

又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五陵”是西汉高、惠、景、武、昭帝的陵墓,为当时奢侈繁华之地,三国兵乱,被发掘。诗人借这个标志历史兴亡的遗物,感慨汉家王朝之衰落,深寓忧国之意。《唐诗品汇》引谢枋得注云:“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慄慄危惧。”可说是此诗的最佳注脚。

杜牧使用含蓄婉转的表现手法往往借彼说此,声东击西。或以暗中对比,深入一层,或寓情于景,拟人寄托。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表现手法,开拓与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婉转含蓄之美,真正做到了波澜起伏,一唱三叹。

问句(三)巧用巧用问

善用问句是杜牧咏史七绝的又一重要特色。有时,通过巧妙独特的设问,促人深思,使人从中

领会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深刻涵意。如《题横江馆》云:“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又如《初冬夜饮》的末句:“明年谁此凭栏杆?”《题桃花夫人庙》的三、四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咎无愧?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而末句则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遂坠楼而死。其事与息妫颇为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

有时,则于反诘中倍见作者的情致。如《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黄歇见杀于李园乃历史事实,人们普遍为春申君抱屈,痛斥李园的阴险。诗人却翻陈出新,着眼于春申君门下的三千食客。是的,尽管春申君生前明晓大义、治国有方,养士三千、食客盈门,但他被刺身亡后,谁人肯出头为他报仇?杜牧用两个问句就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4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问句的巧妙运用,深化了杜牧咏史绝句的思想内涵,更突出了咏史绝句的远韵、远神和流情婉转的风格。

三、杜牧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一)艺术特色

杜牧咏史七绝作品,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引许彦周《诗话》)。杜牧在遵守以内容和气势为主、艺术形式为辅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杜牧的咏史七绝,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呈现出了崭新的艺术风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首先,巧妙地把咏史与抒情结合,并加强对历史的评论,以议论入诗。杜牧善把史实作为寄托情思的媒介物,意在“从对象中寻回自我”,从而启人遐思,引起联翩的浮想;或发人深省,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构思别致的《赤壁》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把全部的情思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展示出周郎、二乔、东风、铜雀台这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尤其一“锁”之下得极其精妙,使整幅画面顿时活脱,令人涵咏不尽。在《隋宫春》一诗中,诗人写道:“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萋萋青草蔓延了整个故宫,极见隋宫之凄凉,抒情意味十分浓郁。但三句作者却出以“亡国亡家为颜色”这样的直接议论,使人陡地为之警醒,最后续以“露桃依旧笑春风”,这种咏史与抒情笔致的完美结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杜牧咏史突破了一般咏史诗的格局,加强了写景成分,将自然意象与历史陈迹编排在一起,变单纯的叙述为突出描写,着意渲染气氛,从而加强了咏史诗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其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形象具体地看到了诗人作品中的隐含画面。杜牧的咏史绝句中的深刻思想,常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而是渗透在画面的背后,蕴含不露;或是在对史实的生动描述与气氛的着意渲染中,给人以形象的感染,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登乐游原》就是其中一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寂寞、荒凉的五陵秋景图,然而透过画面去领悟,诗人其实是借汉喻唐,在为衰败的晚唐王朝唱哀歌。这首诗的结句“五陵无树起秋风”情景交融,含义深沉,尤为警策有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8](P105)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诗中则把写景、述史、咏怀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再次,借古喻今,寓意讽刺。这是杜牧咏史诗中最常见的风格特色:在怀古中寄寓着对现实政治的深切感慨,在咏史中饱含着对当前社会的有力批判。在杜牧的咏史绝句中,很少看到作者对胜利者的颂扬,而是对失败者的同情,对消亡王朝的怀念。这与当时已是气息奄奄的晚唐政局有密切关系,更是完全决定于他写咏史诗的动机与目的。杜牧吊古伤今,到历史上去寻借鉴,咏史的目的是要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赤壁》诗中,诗人之所以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雄姿勃发。

(二)诗歌影响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杜牧诗歌流传很广,影响具大。从众所周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可知。在当时也有不少著名诗人和杜牧交往、唱和,在创作上受到杜牧的影响,如许浑、张祜等。大诗人李商隐,把杜牧视为诗坛好友,他们的咏史诗创作相互影响,相互映衬。如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和李商隐的《华清宫》等咏史诗都表现了他们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影响深远。肖驰在他的诗歌美学论著中说到:“咏史诗的艺术功能从述史向咏怀发展,而结束于史论诗体。正如同叙事诗从两汉的戏剧化走向中王唐的抒情诗化;然而伴随着这一转化的,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是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咏史诗艺术结构的变化。”[3](P144)咏史诗发展至宋代,受杜牧咏史绝句影响,宋人咏史诗的议论色彩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较深的诗人有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以及南宋陆游、杨万里等。这些诗人常借

5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用杜牧诗意,抒发兴亡之感。如王安石,他作咏史诗,力求翻新,不唯古人之说,大胆突破。他根据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也以《乌江亭》为题写了一首与杜牧唱反调的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诗人从历史的真实出发来评判项羽,认为西楚霸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狂澜既倒而势难挽回的败局。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意在总结项羽胜败易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彼此诗意各有所异,但王安石反其意写之,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接受并品赏其中合理的成分,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冷静客观的思考。苏轼也通过自己大量创作为宋诗树立了散文化议论化的最高典范。在他数量众多的绝句中,这类特征的成功之作不胜枚举。如咏史之作《郿坞》、《王莽》、《骊山》等等。还有陆游的咏史诗创作《屈平庙》等均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明清以来,对杜牧豪健俊逸的诗风更是推崇。清初诗人归庄,思接千古,拢纷纭史事于笔下,写出长篇咏史曲《万古愁》与《击筑余音》,令人惊叹。明代的高启、杨稹等人以及清代的赵俞《督亢陂》、黄任的《彭城道中》、袁枚的《马嵬》和纳兰性德的《咏史》等均深受杜牧的影响,史论洒脱,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是其各体诗中较杰出的作品。由于出身公相家庭,杜牧少小孜孜,培养了其政治、军事才能。对经世济民、国家兴亡多有所关心。晚唐国势衰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加以仕途失意,这些都丰富了杜牧的生活,同时又丰富了杜牧的诗。唐前咏史诗多以议论隐藏不外现为工,而杜牧的咏史七绝却能以唱叹有致的笔调,抒发警策透辟的议论,借古讽今,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议论的奇警与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杜牧的七绝咏史诗大都属上乘之作,不仅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以鲜明的艺术风姿,矗立在粲若群星的晚唐诗坛。杜牧的咏史七绝使咏史诗这朵鲜花更加绚丽多姿,娇艳无比,并为这朵鲜花的怒放施足了充足的肥料,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沈德潜.古诗源: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吴乔.围炉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ONDUMU’SQIYANJUEJUONHISTORYDUMU’

LILin

Abstract:DUMu’spoemsonhistoryespeciallyQIYANJUEJUonhistoryhasrichconnotationandextensiverange.There

aremanytypes,suchasappraisingthehistory,satirizingtherealityandexpressinghisambition.DuMu’sQIYANJUEJUonhistoryhasbrightartisticfeature.Helikesreversingaverdictandusingthequestion,itmakeshispoemsmoreimplied.DUMuhasthereputationfor“thefirstmaster”ofQIYANJUEJUinthelateTangDynastybytheposter,hisQIYANJUEJUonhistoryalsowonthereputationof“thetwentywordscomment”.

Keywords:DuMu;poemonhistory;QIYANJUEJU;artisticfeatureKeywords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