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
Vol.36No.3September2004
[文章编号]100021832(2004)0320101207
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娄晓黎1,谢景武2,王士君1
(1.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吉林长春130054)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春市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空间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依据产业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在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长春市城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及基本框架.[关键词] 城市;产业;功能分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F11919 [学科代码] 170・4520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内部功能逐步趋于分化,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并据此调整产业空间结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市产业基础雄厚,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森林城”和“北方粮仓”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食品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商贸、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等为主,旅游、房地产、咨询、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迅速崛起的服务业体系;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畜牧业、多种经营为辅的大农业格局.伴随着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科学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的有效整合,加快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长春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1 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长春经济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发区建设,得益于“扩张型”城市和产业空间发展模式[2].目前,市、县(市、区)两级共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0个.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南端,加上汽车厂厂
[收稿日期] 20042032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1033)[作者简介] 娄晓黎(1968-),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方面研究.
102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
区,长春南部新城区建设已连成一片,产业发展粗具规模.城市重心南移导致了城市与产业发展南重北轻、南新北旧空间格局的形成,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1.1 产业空间结构混乱,分区功能定位模糊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片面强调城市作为工业基地的作用,而忽视了其生活服务功能,产业宏观布局差强人意;二是对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估计不足,当时布局在城市周边地区的企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融入主城区,工业、商业、居民区呈胶着状态;三是南部新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产业空间格局.由于产业空间结构混乱,难以达到产业集聚的效果,也影响了内部各分区功能的发挥.1.2 南北差距过大,城市发展畸轻畸重
由于近年来城区新增工业项目多集中于南部,导致城区南北方的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严重失衡,北部老城区改造进展迟滞,棚户区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规划控制等.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伴随着南部新城的崛起,北部老城区将逐步走向衰落,其城市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不乏先例.1.3 城市扩张过快,内涵式发展不足1995—2002年的8年中,长春市建成区面积由143km2增长到209km2,已突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2010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型”城市发展方式,导致产业发展空间受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重制约,城市用地需求激增与城市规划空间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重新审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加快老城区改造,走“内涵式”城市发展道路是长春市面临的必然选择.1.4 各类开发区布局散乱,产业方向不明
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和“乡镇企业热”,对产业空间结构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一是布局过于分散.目前,在长春市区出入口和周边的交通干线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处处布点,仅以村为单位设立的各类工业小区就有50多个.二是缺乏总体规划.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各自为政兴建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导致起点不高、定位不准,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明,产业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三是一些开发区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仓促上马,效益不佳,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1.5 城市基础设施难负其重,生态建设困难重重
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特别是早期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大运量企业的不合理布局,给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园、绿地等公用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成为制约长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仅以供水为例,长春市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的4%,全国的8.7%,全省的13.8%,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到“十五”末期,城区日需水量将达到130万吨,新增用水量就达15万吨.2 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根据长春市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及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加入WTO、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长春市在东北区和全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的大背景,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
第3期娄晓黎等: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103
产业空间结构的要求,长春市应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牢牢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利时机,突出发展工业,围绕工业调整农业,完善提高服务业,坚持“外延扩张型”与“内涵提升型”城市发展模式并举,实现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促进长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1 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劳动分工理论,部门分工是地域分工的基础,地域分工则是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与落实,二者对区域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产业发展规划,往往是重部门分工轻地域分工、重产业结构轻空间结构,割裂了产业与空间之间的必然联系,导致布局错位、效益低下.同时,长春市既定的四大主导产业中汽车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亟待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巨大.因此,突出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并重的指导思想,是当前提升长春经济总量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措施.2.2 产业集聚与产业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产业集聚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产业密度和规模“过饱和”,超过了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量,也会产生种种弊端[3].目前,长春市还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城区和市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聚仍是当前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并不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最佳途径,应重点考虑产业层次性和功能性的集聚,并从中心城市建成区向近郊、远郊及毗邻县市辐射,按照“点”状集聚“、线”状扩散“、网”状推进的模式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做到集中而不“饱和”,分散而不过度.2.3 城市建设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外资料,如果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合理,一般可节约城市用地10%~20%,交通运输线可缩短20%~40%,工业管线可节约10%~20%,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鉴于当前长春市因城市扩张引发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难以适应的实际情况,应尽快改变当前“处延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避免城市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大,通过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促进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走“内涵提升型”的城市发展道路.[4]2.4 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市场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单纯的市场机制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看不见的手”有时也会失灵,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积极的引导[5~6].产业空间结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区域性的特点,其发展和演进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位因素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因素等密切相关,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必将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政府、企业、居民等诸多方面和层面.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选址是一种完全自主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对企业迁移问题,政府调节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上,而绝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3 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基本框架
在开发“大长春”的框架下,产生空间结构调整应以“点-轴布局”模式为主,综合运用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总体思路,依托长春主城区的产业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
104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
城区和周边交通干线开发建设不同层次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有序迁移、落户,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并带动一、三产业升级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3.1 第一产业要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布局
紧紧围绕食品工业及相关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区、远郊区和中心城市毗邻区等各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圈.
(1)第一圈层为近郊区,主要包括主城区(朝阳、南关、宽城、二道、绿园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净月开发区)所属乡镇.城市近郊区要逐步退出粮食生产,侧重发展精细蔬菜、禽蛋奶以及花卉苗木等绿色园艺产业,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蔬菜、禽蛋奶副食品、花卉等产品的供应基地.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健身、休闲、体验型的旅游观光农业.
(2)第二圈层为远郊区,根据中心城市规模和交通可达性,主要包括双阳区以及距长春市50公里范围内的其他区域.围绕中心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突出发展种养业、多种经营以及旅游观光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林果以及粮食和经济作物.
(3)第三圈层为中心城市毗邻区,主要包括4个县市所属、距长春市50公里以外的区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发展食品工业原料地为目标,围绕市域内布局的玉米深加工、水稻精加工、大豆系列加工、肉类加工、酒类等食品加工业,全力打造粮食、生猪、肉牛、肉鸡、肉鹅等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瓜果、药材、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生态林和速生林以及苗木种植等.3.2 第二产业以“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
根据长春市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及产业基础,努力在城区和市域范围内建设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工业(科技)园区、开发区,引导企业向园区内有序迁移、落户,发挥工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3.2.1 城区产业功能区(包括5个城区及相连的开发区,不含双阳区)
共分成7个功能分区:
(1)中心分区:指长沈铁路以东、自由大路以北、伊通河以西、长春站以南的区域.该区定位为长春市中心商务区.工业企业和行政机关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统筹考虑工业企业和行政机关的迁出,是本区的一项重点工作.
(2)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指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南、京哈高速公路以西的区域.该区的功能定位是以新兴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高效、清洁的高质量现代工业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粮食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及光电子产业.
(3)南部分区:指自由大路以南、长沈铁路以东、伊通河以西的区域.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教育、科研、文化、高新技术产业是该区的核心职能.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南部大学城建设,尽快将区内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
第3期娄晓黎等: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105
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与医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4)西部分区:指机场专用线以南,长沈铁路以西的区域.一汽集团和汽车贸易城坐落于本区.应依托区内汽车产业优势,全力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形成集整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汽车物流、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金融服务、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区;依托中科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驻区的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5)铁北分区[2]:指伊通河以西、长春站及机场专用线以北的区域.该区是长春市传统工业比较密集的区域,企业间关联度比较低,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多数企业治污措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应借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结合旧城区改造、综合开发,开辟筹建铁北工业开发区.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迁至兴隆、兰家等工业园区内.区内重点布局铁路运输机械、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和其他机械制造业.
(6)二道分区:指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北的区域.该区是长春市的旧城区,也是长春市的传统工业区,企业布局比较分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绿地面积、住宅成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人居环境较差.应重点做好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并将其与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相结合,形成高标准、专业化、配套合理的工业新区.
(7)净月分区:位于长春建城区的东南部.该区主要承担长春市的旅游和生态职能,区内只可适当布局清洁无污染的制造业,主要为生物医药、光电子、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3.2.2 县域产业功能区(含双阳区)应立足于农产品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同时承接主城区内转移出来的受限制或已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工业项目.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5个功能分区.
(1)双阳分区:区内现有产业主要包括建筑材料、造酒、食品酿造和鹿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基础比较薄弱.未来发展方向应充分发挥行政隶属关系和毗邻主城区的地域优势、鹿业和城郊农业比较发达的资源优势,发展“城郊型”经济,重点开发鹿系列保健品加工、造酒以及发展潜力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贮藏、速冻、保鲜、加工等系列开发产业和水果加工业.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2)九台分区:区内现有产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建材、造酒、粮食精加工、速冻食品等产业,第二产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九台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于长春与吉林的相接地段,发展方向应是形成以承担长春、吉林两大城市的配套、中下游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肉猪屠宰加工、鹿产品系列开发等.其中,卡伦、龙家堡、东湖等乡镇临近长春市区,东湖开发区可成为未来承接市区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重镇,卡伦开发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建的长春机场坐落于龙家堡,为发展临空型产业提供了保证,同时,可考虑依托新机场建设一个以空港精细物流为特点的物流园区.
(3)德惠分区:区内的食品工业已具备相当的基础,未来发展方向一是以德大等企业组成食品工业园区,抓好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融基地、市场、贮藏、服务于一体的配套建设,真正形成肉鸡、肉牛、营养食品、植物油、精制米五条“龙型”经济;二是发挥米沙子开发区距中心城市近的优势,积极承接城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发展以为城市配套为主的产业体系.
106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
(4)榆树分区:考虑距离中心城市比较远,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依托区内粮食、畜产品数
量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玉米、水稻、大豆、肉类、酒类等食品精深加工业,建成以豆制品、绿色精制米、肉类、白酒、蔬菜生产加工为主,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区域性食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五棵树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布局一些用水量比较大、不适宜在城区建设的工业项目.
(5)农安分区:区内现有石油加工、啤酒等主要工业企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未来发展方向应发挥临近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在巩固、壮大石油加工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猪、肉鹅、蔬菜、薯类等系列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3.3 第三产业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实现功能分区
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组团功能和区域环境特点,结合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围绕二产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合理规划第三产业布局,强化服务功能分区.侧重发展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产业等,力求围绕第二产业布局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分区.
(1)中心分区:应建成长春市的中心商务区,实施“退二进三”的重点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鉴于区内伪满时期遗址较多,应充分发挥本区的教育及旅游功能.同时,逐步减少居住密度,改造区内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绿地等公共用地比例,也是区内未来调整的重点.
(2)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作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工业新区,应依托国际会展中心,拓展商务会议以及咨询、展览、展示等服务,逐步形成国际商品展示区.以国际会展中心、世纪广场为主,挖掘一批开发区人文旅游景观,发展旅游业.同时依托中东市场、北方市场等,巩固现有的批发零售商贸业.
(3)南部分区:应有计划地将其他城区零散布局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迁往该区,大力推进教育产业化进程,依托中科院各分院、吉林大学、东北师大驻区优势,建成国内知名的集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区.同时,立足于服务驻区企业和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筹建专业型物流园区.
(4)西部分区:重点围绕一汽汽车储运,依托长春南站、绿新公路枢纽以及西环城路等,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区.同时,积极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努力发展以汽车文化、电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
(5)铁北分区:发挥本区临近铁路交通枢纽以及区内传统工业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物流业和仓储业.以凯旋路为轴线,建设以果品、蔬菜、粮食、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物流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园区[2].
(6)二道分区:依托铁路东站口岸,建设东站物流园区,重点承担铁路口岸到发和中转物流.同时,建设、发展以生产资料、建筑材料为主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此外,根据本区内物流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继续扩大仓储业的规模和层次.
(7)净月分区:重点培育本区的旅游和生态职能,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旅游产品和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以森林旅游、冰雪旅游、湖滨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加大房地产开发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开辟部分别墅区和高档住宅区;发展
第3期娄晓黎等: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107
特色餐饮业,筹建旅游商贸城,提升区内旅游产业的层次,完善旅游产业功能.同时,依托环境、土地、交通等方面的优势,筹建长春东部大学城,提升“人气”,并注意搞好区内产学研的结合.
[参 考 文 献]
[1] 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1)84~87.[2] 王祁春,李诚固,丁万钧.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81~87.[3] 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3~323.
[4] 王士君,姜曦东,李琪1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4):86~921[5] 黄承喜.湖北工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工业经济,2001(10):69~73.[6] 盛华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J].工业经济,2001(1):2~8.
ThestudyofChangchuncityfunctionsubareaandtheadjustiveproblemsoftheindustryspacestructure
LOUXiao2li1,XIEJing2wu2,WANGShi2jun1
(1.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JilinGovernmentOffice,Changchun130054,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expansionofdimensionsofChangchuncity,theunreasonablephenomenaoftheindustryspacestructurebecomemoreandmoreob2vious,whichturnsintoaseriousobstacleforthefastandhealthilydevelopingeconomy.BasedontheprimarytheoriesoftheindustryspacestructureandtheobjectiveanalysisofthedevelopingsituationandtheproblemsoftheindustryspacestructureofChangchun,thispa2per,combinedwiththerealityofthereconstructionofnortheastindustrialbaseandthein2dustrialdevelopmentofChangchun,bringsforwardthegoal,theprinciplesandtheba2sicframeworkofthecityfunctionsubareaandtheadjustmentoftheindustryspacestructure.Keywords:city;industry;functionsubarea;spacestruc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