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砑究 O张 晴(中南民族大学湖北金荣学 武汉43007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430074) 主要废物以沼气、饲料、有机肥料的形式转化利用,等等。加强生 物能源建设工程、优质有机肥生产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 【摘要】首先对湖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利用,或制成高质量有机肥的形式转化利用。对农产品加工业 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农业节水和积极发展生 态旅游业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最后指出了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建设。注重立体种植模式、立体养殖模式、农牧渔结合模式种养 与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第二。建设涉农工业、第三产业的生态产业链网,建设覆盖 的生态产业链网。例如食品加工业、运输与贸易服务业、宾馆饭 【关键词】湖北农村 生态环境循环经济 一、湖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等 农产品初加工业、深加工业以及农产品贸易服务业和消费领域 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 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 店服务业、生态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与加工、消费的废弃物集 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结合起来,可使农产品增值.提高效益。扩 农作物桔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 大就业,增加收入,同时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 弃干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 业可持续发展。下图所示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 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化收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 重的农牧脱节。 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过度的燃烧薪柴造成大面积植被 弼水处理厂 城l巾,1三活 ——] 怵 循环系统 ‘——————_J 竺 兰 竺 V物能 能源系统 [± 竺 —叵L l 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减少。 农村缺水情况与用水浪费并存。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农 村水污染状况继续恶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 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河 牛态 业系统 突出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市场的循环经济的 主体地位。龙头企业把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 实行产业化经营.把潜在的区域优势农产品做成有市场竞争力 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 的拳头产品。产生巨大的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也避免了分 散生产经营产生的零星废弃物不便处理或处理费用高的后果。 2、节约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其余用于林业、牧业以 升/日,低干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 下降,但是农业仍是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建立节水 型社会的基本战略。 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 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 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 及农村人畜饮水等。尽管目前湖北省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仅56 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强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针对湖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 循环经济建设: 第一,要求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现有水资源,使水利工 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把发挥单位水量效益作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足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 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 水效率的基本手段。 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 料或者用于造田。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 生态产业。 农业用水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所占比重最大,应因地 制宜应用渠道防渗技术;鼓励发展管道输水技术;推广采用经济 适用的防渗材料;加强用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提倡动态计 以建设资源循环型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废弃 划用水管理;加速发展输水建筑物加固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努 物的转化利用为纽带。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及其之间的要素耦 合、产业共生等途径。全面推行资源循环型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力提高输水效率是农业节水的最主要内容。 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 逐步改进现有田间灌水方式是农业节水的最 建谩.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种植业主要废农作物如秸 水和配水的基础.秆、蔬菜、水果等。采用桔秆还田、农村沼气生物能源的方式转化 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以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主的稻田 《当代经济)2006年第11期(下)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水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和应用喷灌技术;鼓励发展微灌技术, 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设备;提倡适时适 量灌溉.尤其是在缺水地区可大力发展各种非充分灌溉技术。 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约 衄北昌脯中∞衄 【摘要】 品牌经营不成功是经济落后地区也是湖北省 的主要原因之一 湖北省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就必须 灌溉用水量。是农业节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 间、数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调肥、水肥共济,提高水分和 肥料利用率;推广生物养地方式,适当提高豆科作物种植比例,积 大力提升湖北的品牌实力..品牌实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 极发展绿肥;应用合理轮作技术;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 程.需要发挥品牌的联想功能。充分利用光电子产业优势,用 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 高技术的品牌产品引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用水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品牌经营 中部崛起 由于湖北在全国经济中的特有地位,其经济状况直接影 针对农村居民用水分散、农产品加工工艺简单、村镇用水效率 低、村镇供水设施简陋、安全饮用水源不足等特点,发展村镇节水 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格局。湖北要成为中部崛起的引领者和 技术是农业节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和推广村镇集中供水 服务者.就必须大力提升湖北的品牌实力。提升湖北品牌实 技术,推行有偿、有计划用水;积极优化村镇供水管网设计;鼓励研 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 究开发井推广农村家庭用水计量设备和节水型用水设施,逐步开 中部崛起客观需要更多的品牌来支撑,反过来也刺激品牌的 展农村家庭用水分户计量。通过发展人工增雨等非常规手段增加 发展,两者同工异曲.滴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乐章。 农业水资源,采用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技术,建立人工增雨综合决策 技术系统,是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途经之一。 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湖北品牌在全国的位置 湖北品牌经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中国近代史记载着 的“汉阳造”步枪、“四季美”汤包.老通域的豆皮、“曹祥泰”的 在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的村镇努力发展旅游等环境友 糕点誉满全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武钢生产的钢铁产品在 好型产业。开辟自然风光游、避暑观光游、长寿度假游等旅游专线 国内举足轻重;武重生产的重型机床在全国屈指可数;二十 和项目。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世纪八十年代在家电行业中.湖北的“莺歌”牌彩电、“荷花” 牌洗衣机、“长江”牌音响等都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轻工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 行业中.“活力28”牌洗衣粉、“黄鹤楼”牌白酒、“美尔雅”西服 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 等曾经给湖北人以骄傲。 机遇,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 放眼现今,湖北品牌却尤如“昨日黄花”不再风光。2004 度创新为动力,遵循生态规律,围绕节能、综合利用和水污染防治 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共有43个,广东8个;江苏4个;北 三大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 京、山东、四川、浙江、吉林、重庆各占3个;黑龙江2个;上 自觉参与的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 海、深圳、福建、辽宁、云南、内蒙古、陕两、广两、河南、湖南、 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确立战略、制定规划。首先要对湖北农村 安徽各有1个;湖北空缺。 截止2005年11月27日中国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共有 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摸清现有的资源基础与生态 435个,它们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见表1。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分 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短期和长期发展经济的目标,制定经济 布情况表明。浙江是全国各地驰名商标拥有量最大的省份。 发展的战略。 有44个驰名商标。占全部驰名商标的10.11%;而湖北驰名商 制定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规划。要依据国家的宏观 标只有8个.占全部驰名商标的1.83%。浙江省绍兴市的驰名 政策.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提出湖北省农村经 商标就有9个.比湖北全省还要多1个。我们不禁要问湖北 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扶持生 的品牌怎么呢? 态型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开展“闭路循环”式生产,投资 省市 驰名商 省市 驰名商 省市 驰名商 省f{丁名称 驰名商 名称 标数量 名称 标数量 名称 标数量 其他地区 标数量 北京市 25 湖北省 8 四川省 l3 广西区 5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积极发展 绿色环保产业,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余德辉、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U1.环 境保护.2001.10 上海市 35 天津市 ll 霞庆市 6 浙江省 44 江苏省 36 河北省 20 福建省 2l 湖南省 河南省 安徽省 山西省 江西省 古林省 辽宁省 12 陕西省 12 云南省 l2 贵州省 5 甘肃省 宁夏区 西藏 l4 新疆区 海南省 5 3 3 2 3 l 2 3 5 香港 台湾 美田 英国 法国 德圆 意大利 荷兰 瑞上 l 1 9 l 4 l l 3 2 10 青海 t11.东省 38 黑龙江省 3 【2】陈新风: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节水山西Ⅲ.经济问题,2004.3 [3】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叫.求是杂志,2003 13 【41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因区建设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ee[m]人民出版社,2004,11 广东省 37 内蒙古区 ll 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各地分布统计表(截止2005年11 3_4《当代经济}2006年第11期(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