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

来源:六九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

作者:何书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9期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顺应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有着严峻的现实背景。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其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再次,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途径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2013-QN-307。 作者简介:何书彩,硕士,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181-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目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具体到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在这些观点中,部分县专家根据人类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生活所构成的复杂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来阐述关于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结果,它既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又要求自然发展,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互相影响的发展圈中。有的学者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读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改造自然,还要求保护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从自然中获利,又要促进自然发展。在学术界也有研究者指出,生态文明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广义的生态文明,二是狭义的生态文明。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文明的包容性、生态文明的发展性、生态文明的和谐性等这些共性特征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公认的。

综合上述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为: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等进行综合治理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从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在获取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由于人类的片面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诸多危害,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目前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类社会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比如全球变暖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越来越少,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幸福感,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当这一切都以人类付出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时候,那我们创造这一切物质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如何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命力,就成为目前人类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人类生态环境保护,这是我们当前进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自从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在全社会得到共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15亿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环境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排放量显著下降,我国朝着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迈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保护环境的成就还只是暂时的、局部性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依然严峻。

1.空气持续恶化。空气恶化的典型就是近年来全国各大地区先后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一雾霾天气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人体危害较大。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相应标准。除此之外,在局部地区尤其是煤炭开采地区,酸雨天气等经常发生。全国空气问题比较严重。

2.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全国百分之七十多的湖泊等收到工业污染,饮用水安全成为问题;第二,在水资源贫瘠地区,水资源缺乏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

3.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伴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迅速,大量工厂开始迁移到新建城市地区,工业中的重金属如铬、汞、铅等污染严重,给土壤带来污染,造成耕地退化、水源污染等。在中国部分区域,个别地方环境保护不利各种灾害不断发生,对当地百姓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癌症高发的情况,有关学者研究这些都是被污染的环境导致。

总体来说,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世界最快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在取得这些经济成就的同时,以往的片面的GDP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三、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发展循环经济来改善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简单的循环经济,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物质资料的循环发展。人类生活的排泄物,从排泄到再生产再到消费,这就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取经济效益。

简单地说,循环经济就是在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采用各种途径高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获取生态效益,这是当前我们进行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换言之,循环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环式经济,从资源的利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再到废弃物的排放,再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注重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既促进人类的发展,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总而言之,循环经济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能量与物质转换定律,倡导循环发展,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

2.以低碳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提升低碳经济,一是要形成以有效、低排放为规范的低碳思维,这时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主动地、有效地指导,许多资源单位机构自觉配合低碳业务,规范借助低碳资源和实现清洁制造,造成低碳思维传输给每个协调和自己。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促进经济能耗降低的技术,促进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向着低碳产业方向转变。三是发挥低碳发展,即是利用改善森林管理,持续增长物种的数量,增加造林的面积,而将排放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有利于低碳方面提升。四是主动展开有关低碳经济的全球性合作。

3.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的视域内科技进步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科技发展的指导理念必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科技,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发展。在科技创新中,要将实现生态文明作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做到:

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的科技水平,加强绿色科技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发展产出,转变以往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重点进行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展,尤其是加强海洋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信息领域、医疗领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突破技术瓶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主体的协同作用。政府需要引导整个社会进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制定相关的技术创新规章制度,加大对社会自主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教育支持等;企业需要树立自我创新发展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发展基础上,子湖州研发更新更好的产品;社会需要树立一种广泛的创新氛围,在全社会鼓励进行创新发展。

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就需要加强企业的创新主导地位,政府需要积极鼓励进行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咨询支持等。建立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财税优惠,引导企业自主研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需要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让社会成员自觉重视知识产权;第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厉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打击;第三是严格规范知识产权认证体系。

(二)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绿色消费,既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要求,也是对消费对象的一种要求。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根据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消费。消费产品要保持环境友好的品质,绿色、环保、无污染、满足人体健康需求。中国十二五计划中公布:“推广绿色使用方式。即是引导文化、节省、绿色、低碳使用思维,促进造成和中国国情相适合的绿色生活形式和使用方式。提倡使用者购买运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境保护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降低运用一次性用品,制约过度包装,压抑不规范使用。推行相关部门绿色原料购买,逐渐增长节能节水产品和循环借助产品比重。” 鼓励绿色使用理念,即是要压抑过度使用和恶性使用,是不以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一种使用形式,其可以使人类健康生活,达到切身利益的实物需要,对创造生态文化也具备协助意义。

(三)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打牢良好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人类活动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思想的意识决定着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配合设立和运行相关的社会机制法制。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各个地区或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治理生态环境,其前提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意识,从意识上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如果人类都会具有生态文明的价值高度,那么破坏自然的情况会有所减少,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首先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在全民范围内进行生态保护宣传,促进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针对以往的片面追究经济发展,片面追究经济利益的价值观进行纠正,将生态保护在全民范围内进行普及。要把改善生态环境即是提升人类能力的生态文化理念得以宣扬深入人心,使百姓衡量切身利益和生态均衡的利害关系,让珍爱生态环境变成所有人的积极行径,公众可以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构建中来,借助规范的行为形式善待大自然,详细披露和监控破坏大自然环境的违法行径,只有人类真正意识到,在尊敬大自然的前提上,我们社会才可以不断进步。 注释: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详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3月16日.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曾德华.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

[2]余克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求实.2014年.

[3]陈春红,黄旺生.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