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长远的角度看,不是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推动力量。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资料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然而在我国二十多年保持的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比较发达国家甚至是有些发展中国家都是较低的。因此本文通过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Solow余值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促进科技投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些措施。
一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
(一) 技术进步因素的测定——Solow余值法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定义还不尽相同,但是一个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系统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内在机制在于不断地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的多重效应。现代经济学将技术进步定义为:在全部经济增长中,把由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引起的经济增长部分扣除掉之后,所有其它作用之和,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第一次定量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引发了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罗默(Romer)、卢卡斯(Lucas)等人对技术进步的研究。
索罗在其1957年的论文《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1]中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三个:资本的积累,劳动的质和量的提高以及反映广义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他利用改进了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推导出:
γ=y-α·k-β·l (1)
其中γ为技术进步速度;α、β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y、k、l分别为产出、资本和劳动数量的增长速度。显然,在(1)式中是将资本与劳动数量增长之外的所有因素全部归入“技术进步”之中,这就是著名的“Solow余值”公式。尽管Solow余值法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它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及它的易操作性,该方法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项直接反映技术进步对增长影响的综合指标,它的定义由下式给出:
EA= γ/y×100﹪ (2)
它是由(1)式两边同除以y后得到的:
γ/y=1-α·k/y-β·l/y (3)
(二)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由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包括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新技术的扩散,它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同样数量的要素投入获得比以前更多的产出,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从理论上讲,要素投入的增长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可以是无限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要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对工业化国家的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本的增长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还没达到均衡状态。但随着经济日益走向成熟,有形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会减小,技术进步等无形资本对经济增长开始起显著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大。如美国1921-1941年为33.8﹪,1941-1948年为50.08﹪,1948-1953年为53.8﹪,
1953-1964年为44.6﹪,1964-1969年为71.9﹪[2]。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50-70年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都已超过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总和,达50﹪以上。进入80年代,技术进步贡献进一步提高,上升到60﹪-80﹪。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但就我们自身的情况来看,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断上升的。
二 、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一) 建立模型
利用改进了的C-D生产函数Y=A(t)kαlβ给出我国的经济总产出函数:
Y=Aeλtkαlβ (4)
其中A、λ、α、β为非零常数,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t、k、l分别表示时间变量、资本投入变量和劳动投入变量。对(3)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Y=㏑A+λt+α㏑k+β㏑l (5)
(4)式中的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是分析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键。所谓某种要素的产出弹性是指在一定的技术和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该种要素的投入增长1﹪时,所导致的总产出增长的百分比,用以反映总产出对该要素变化的反映敏感程度。
(二) 数据的取得
本文选取了1981-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或计算所得。其中总产出用我国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代替,资本实际使用量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替,劳动量用我国历年年底就业人员数代替。也就是假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劳动者个体劳动是没有差别的,而事实上,这种差别都通过技术进步来反映。因为现代生产中不同时期资本使用效率的改善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往往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因此,本文直接采用我国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就业人员数分别代替(4)式或(5)式中的资本变量与劳动变量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所使用的历史数据越长,测定的结果的可信度也就越高,考虑到1981年以来的相关统计资料比较齐全,故采用1981年至2002年的数
据进行测算。所用数据见表1。
表1 我国1981-2002年相关统计数据 年份 (年)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国内生产总值Y (亿元) 4862.4 5294.7 5934.5 7171.0 8964.4 10202.2 11962.5 14928.3 16909.2 18547.9 21617.8 26638.1 34634.4 46759.4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 82067.5 89468.1 97314.8 104790.6 固定资产总额K (亿元) 961 1230.4 1430.1 1832.9 2543.2 3120.6 3791.7 4753.8 4410.4 4517.0 5594.5 8080.1 13072.3 17042.1 20019.3 22913.5 24941.1 28406.2 29854.7 32917.7 37213.5 43499.9 就业人数L (万人) ㏑Y ㏑K ㏑L 43725 8.489287 6.867974 10.68568 45295 8.574462 7.115095 10.72095 46436 8.688538 7.265500 10.74583 48197 8.877800 7.513655 10.78305 49873 9.101016 7.841178 10.81723 51282 9.230359 8.045780 10.84509 52783 9.389532 8.240570 10.87394 54334 9.611014 8.466700 10.90291 55329 9.735613 8.391721 10.92105 64749 9.828112 8.415604 11.07827 65491 9.981273 8.629539 11.08967 66152 10.19010 8.997160 11.09971 66808 10.45260 9.478251 11.10958 67455 10.75277 9.743442 11.11922 68065 10.97641 9.904452 11.12822 68950 11.12556 10.03948 11.14114 69820 11.21805 10.12427 11.15368 70637 11.26888 10.25436 11.16531 71394 11.31530 10.30410 11.17597 72085 11.40164 10.40177 11.18560 73025 11.48571 10.52443 11.19856 73740 11.55972 10.68051 11.20830 说明: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
(三) 实证研究
1、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相互之间的协整性
利用Eview软件分别对lnY、lnK、lnL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on lnY ADF Test Statistic -2.086020 1% Critical Value* -4.5000 5% Critical Value -3.6591 10% Critical Value -3.2677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on lnK ADF Test Statistic -3.012529 1% Critical Value* -4.5000 5% Critical Value -3.6591 10% Critical Value -3.2677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on lnL ADF Test Statistic -0.916879 1% Critical Value* -4.5000 5% Critical Value -3.6591 10% Critical Value -3.2677 可以看出三者都是非平稳的,但是lnY、lnK和lnL都是二阶单整的,进而进
行协整关系的检验,用Eview软件对出(5)式做OLS估计,对残差E做单位根检验,得如下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on E ADF Test Statistic -2.711199 1% Critical Value* -2.6889 5% Critical Value -1.9592 10% Critical Value -1.6246 可以看出残差E是平稳的,因此这几个变量所做的回归不会导致伪回归。
2、C-D生产函数中参数的确定
直接利用表1中的数据,利用Eview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可得(5)式的估计:
㏑Y=-1.7789+0.0349t+0.5952㏑K+0.5623㏑L (6)
t=(-0.518) (1.951) (6.536) (1.730) R=0.995717
2
R2=0.995004 F=1395.043 DW=0.71477
3、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K和㏑L的系数都在0和1之间,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4、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因为R2=0.995717, 说明变量t、㏑k、㏑l与㏑Y是高度线性相关的,表1中资料的拟合优度很好。
(2)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
因为∣t1∣=1.951>t0.05(18)= 1.734,说明时间因素t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也就说是随着时间的进展,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我国二十多年经济增长的依托就在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因为∣t2∣=6.536>t0.01(18)=2.552,说明资本因素㏑k对㏑Y的影响是高度显著的,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资本投资的不断增加。
因为∣t3∣=1.730<t0.05(18)=1.734,说明劳动因素㏑l对㏑Y的影响不是很显著的,有可能是数据的真实性不太好,同时也说明劳动者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不如其他两个变量。
(3)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因为F=1395.043>F0.01(3 ,18)=5.09,说明回归方程(6)式是显著成立的。 5、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
直接用Eview做ARCH检验,看方程是否存在异方差。选择滞后阶数3,得出
222(3)(3)(n-p)R2= 3.346298,查表得0=7.81473。由(n-p)R<可知方程不存.050.05在异方差。
(2)自相关检验
由前面所做的回归知道DW=0.71477,在α=0.05水平下查表,n=22 ,k’(解释变量个数)=3,得下限临界值:dL=1.053,上限临界值:dU=1.644,因为DW=0.71477< dL=1.053,根据判定区域知,这时随机误差项存在正的一阶自相关。
DWˆ1运用广义差分法重新估计模型,由DW=0.71477,根据,计算出
2ˆ=0.643。用EViews生成 DlnY=lnY-0.643*lnY(-1)
Dt=t-0.643*t(-1) DlnK=lnK-0.643*lnK(-1) DlnL=lnL-0.643*lnL(-1)
然后用OLS法估计其参数,结果为:
D㏑Y=-0.524428+0.04782Dt+0.539835D㏑K+0.562831D㏑L(7) t=(-0.332374) (2.165274) (5.166212) (1.420973) R=0.979891
2
R2=0.976342 F=276.1252 DW=1.152761
在α=0.05水平下查表,n=21 ,k’=3,得下限临界值:dL=1.026,上限临界值:dU=1.669,因此DW=1.152761< dL,落在了不能判断的区域。这时:
㏑A=-0.524428/(1-0.643)=-1.468986 λ=0.04782 α=0.539835 β=0.562831
(四) 计算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
根据表1中的数据和(3)式计算出不同时期我国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得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单位:﹪
时期 1981-2002 1981-1990 1991-2002 1998-2002 年均增长率 总产出 Y 9.51 9.29 9.69 7.64 资本 k 19.19 17.37 20.74 11.61 劳动 l 2.41 4.08 1.08 1.09 资本 k 61.14 56.65 64.85 46.04 贡献分额 劳动 l 14.25 24.70 6.27 8.02 技术进步 24.61 18.65 28.88 45.94 (五) 对我国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
1、我国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资本产出弹性较大,资本投入的增长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81至2002年间资本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9.19﹪,在其他各个时期的增长率也都比劳动投入要高的多,再加上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952,单位资本的增加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所以资本的投入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1981至2002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1.14﹪。
观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资本要素的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水平。事实上,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力的投入,还是技术进步都离不开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只有产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才能充分吸收经济体系中的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更大范围的减低产品成本。从技术进步方面看,无论是引进学习还是自行开发,都必须以大量资本的形成为基础。此外,设备、工艺、管理经验以及员工的技术素质,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发展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2、我国劳动就业人员数增长速度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较低,反映出我国劳动人员的素质技能不高。
由于我国就业人员数的增长速度较低,劳动者的素质及综合技能也普遍偏低,导致劳动的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不高。另外,我国的资本相对密度较低,不仅表明用资本替代劳动较为容易,而且也表明在我国适应现代技术进步要求的劳动者数量是有限的。
劳动者是企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劳动者的质量往往比数量更重要。据统
[3]
计,我国1亿职工中,受过高等教育及技工教育者不足800万。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过低,以万人为单位,日本为67人,美国为66人,我国仅为4.07人[3],相差较大。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想方设法不断开拓新的劳动就业岗位,既有利于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提高,也有利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提高。
3、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五年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45.94﹪。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提高与“九五”时期以来,国家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然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社会现象,主要受科技积累总量,资源总量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匹配程度的影响,所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长期积累,达到临界状态才能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此而言,目前我国的技术进步积累程度基础还比较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发达国家60﹪-70﹪的比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三 、进入科技投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 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技术进步的实现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二是依靠技术引进。
1、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方面来看,技术进步是由发明、创新和扩散相结合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庞大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和人力资本的配合。
R&D费用的投入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因此,一个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R&D/GDP的值越高,相应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发达国家在转向知识型经济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加大R&D投资力度,比如80年代以来,从R&D/GDP比例看,美国为2.35﹪-2.84﹪,日本为2.3﹪-3.05﹪,英国为2.05﹪-2.42﹪,德国为2.26﹪-2.88﹪[4],而且多数国家的R&D投资占GDP的比例都是呈上升趋势。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在1990-1997年间约为0.64﹪[4],处于较低水平。再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最高的一年是1997年的1.41﹪[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4﹪-5﹪。
除了R&D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支持和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本是把发明、把新技术引入生产中的关键,其投资状况制约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此,正像前文所提的,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力资本。
2、技术引进
从技术引进方面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本国技术创新之外,都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外来技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只是从国外引进技术,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赶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应该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自身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技术引进与本国的技术创新的优先次序可以不同。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依靠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为保持经济技术的地位,在技术引进相对减少时,就必须加大自身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这一点上日本是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再看我国的技术引进,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我国的技术引进特征为有钱买设备,无钱买技术;有钱引进,甚至是重复引进,无钱消化、吸收、再创新,造成严重浪费。因此企业应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健全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及技术改造的投资,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 建立实现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先进的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制度环境会促进和阻碍技术进步及其作用的效果。要实现科技投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环境对经济主体提供一种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这种环境就要消除那些阻碍技术创新、扩散和产业化的市场障碍,这其中包括:
1、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即使在银行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外部融资的渠道。许多有良好发展前景
的技术开发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无法继续,同时,银行资金在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分配严重失衡。这种状况说明金融体制必须改革,需要推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风险资本的发展以改善中小企业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融资状况,并向更灵活的市场利率过渡。
2、对合法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在我国,市场秩序混乱、拖欠和逃避债务、对合法所有权的损害是目前司空见惯的现象。企业新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仿冒、侵权屡禁不止。这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技术进步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要强化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依法惩处各种形式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使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沿着法制的轨道有序地进行。
3、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不适当干预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仍然事权不清,包揽过多,而对市场和企业的过多干预往往产生降低效率、保护落后的副作用,对新技术的扩散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又为政府机构扩张提供了依据,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由发展。政府应该做的是在那些市场失灵的领域,适当地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中规定各种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措施,如教育、科技发展战略,针对技术进步的税收和金融政策上的优惠制度等
结论:总之,在现代社会里,要取得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经济体系而言,技术进步不是无需成本的。在获得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对研究与开发活动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但要技术进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最为重要的是创建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能对创新者提高激励的制度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洪光 樊瑛 方福康,论包含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3,325-328
[2]黄中文,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0,3,
40-49
[3]胡乃义 孙家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新视点,2000,6,89-92 [4]陈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42-45
[5]王银娥,经济增长动因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39-142 [6]陈伟 罗来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2,4,44-46 [7]陈清华 樊瑛 方福康,Denison因素分析法和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2,4,486-489
[8]王小鲁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 [9]庞皓,计量经济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