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 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理 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务技能的培养。由于缺乏职业 技f ̄tJll练或培训,有的大学法律本科生不会办案, 有的不会起草法律文书,往往需要一个适应期才能 实现“软着陆”。无论是专门法律院校法学专业的毕 业生,还是综合大学法学院(系)的毕业生,都不能 很快的适应实务部门的工作。他们一般需要三四年 以上才能适应审理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 实务的需要。这些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这是由 法学教育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法律教育与法律职 业的严重脱节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 的建立,影响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的进程。 (四)高校法学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师资力量不足 近几年,我国法学教育迅猛发展,法律院校 (系)从1999年的160多所猛增到2006年的660多所, 法学专业招生连年扩招,而由于人们心中对于法律 职业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憧憬,所以生源充足。这一 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举办单位好大喜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诸多 的非理性因素。一些法律院系虽然师资匮乏、图书 短缺、校舍不全,却仍然在努力“培养法律人才”;与 此同时他们只注重了数量而没有注重到质量。俗话 说,师高弟子强。要培养高素质的法科学生,必须有 高素质的法科师资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带出 一流的学生。法科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除应具 备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 力外,还应有忠诚和献身于国家法学教育事业的崇 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目前,法科师资队 伍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专业功底不足、 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 素质法学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之设想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在某种程 度上制约了法学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一定 程度上阻滞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为实现 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改 革措施: (一)明确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应当是:本科阶 段以培养从事司法实务的实践型人才为主,研究生 (特别是博士生)阶段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①。这 孟祥燕浅析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困境及其改革 一点在2002年3月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以后显得 更加突出和明确。所以我们应当改变现有的观念, 进而去明确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是主要培养法学研究人才,还是主要培养法律实务 型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调整我们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体制以适应这种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应以 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为目标,培养直接可以从事司法 工作的,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掌握广泛法律知 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法律实用型人才;在硕士研究 生阶段,可以将一部分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对 将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学生要重点培养其法律 运用能力,以保证其很好的适应实际需要。在美国, 各法学院以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为目标,而律师是从 事法律实务人才的典型。因此,美国各法学院大力 提倡案例教学法,以培养能尽快适应律师实务需要 的人才。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也将培养大量的法律 实务知识的人才作为其法学教育的目标。我国在重 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顾及学生多方 面素质的提高。高素质、全方位的法律人才才是法 学教育要培养的目标。 (二)探索法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提 高法学教育实效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我国法学教育的侧重点 在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其引发的弊端 及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国法 学教育的改革可参考起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教 育”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促使法学 院的学生重视职业责任和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应 用。“法律诊所教育”不仅重视其为社会提供公正服 务的功能,同样强调其教学、训练的价值。我国高校 法学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力发展素质 教育、智能教育和创造性教育,逐步完成从传统的 应试教育模式向创造性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学生既 有广博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和开拓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更新 设置合理及时的法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 教材的改革。一方面,在教材的指导思想上,淡化意 识形态色彩,更多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和规律,应当 体现以人为本、尊重权利、弘扬正义的基本理念。另 一方面,建议教材不再由某些部门或机关指定,而 让各法学院校自主选择,让市场来选择法学教材,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1期 使那些粗劣的教材在市场中自然消失。同时,要允 许各院校开设有特色的课程或编写有特色的教材。 3.改变教学方法。过去的高校法学教育多采用 黑板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务技能未 能很好的训练,阻碍了学生仓IJ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 展,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重视教师实践能 力的培养和锻炼,强化技能训练,拓宽和完善知识 结构,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继续关心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 件和生活待遇,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 之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献身于国家的法学教 育事业。同时,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引入竞争机 制,实行奖惩和淘汰制度,用制度管人。为了节约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借 鉴英美等国家的做法。比如英国,法学教育在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以及素质能力培 养方面是有自己特色的,但其主要特点还是法律理 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应允许优秀骨干教师跨校 论的学习与法律实践培训的相结合。另一方面,法学 教育应当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授课,实行 网上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生动的案例。多让学生进行 司法实践,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 程。法学院系要多与国外法学院校合作办学,互派留 学生,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使学生对国外法 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培养法律专才。 4.加强素质教育。法学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 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 念、权利义务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 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学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 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包括: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 律智力资源,开展一些“案例分析”与“周末法学教 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帮助学生建立 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 组织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 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 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 等。形式多样的法学教育有助于丰富校园生活,减 少违法违纪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对建设良好校风起 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素质的 提高,势必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因而提高 教师素质、强化师资力量尤为重要。高校法学教师 的教学观念、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有 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做到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和人格,具备坚实的 专业知识、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尤 其是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 学校还应该做到对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补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 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 ・42・ 任课。对于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可以聘请 司法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 的法学教育校园环境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 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 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 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 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 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 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 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学教育 事半功倍,最终实现现代高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 (五)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 问题 首先,应协调好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 司法考试在法学本科毕业生迈向法律职业之间增 设了一道门槛,一经出台,立即对高校法学专业教 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其 几乎成了某些院校教学的“指挥棒”;很多高校的法 学研究生招生命题也与司法考试的题型基本一致; 这种过分强化司法考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的做法,势必会使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沦为司法考试 的前期培训班。所以,在承认司法考试的正面意义 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改革,以便使法学教育免受 其负面影响。而在此之前,高校法学教育及管理者 应恪守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一丝不苟地完成法学 本科教育的所有内容。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谓是法学教育 中的薄弱环节,多数毕业生要在毕业后3到4年才能胜 任所从事的法律职业,这从—个层面可以反映在校 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虽然很多教师也在运用案 例教学法,但是,其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值得质疑。所以,需要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法学研究 盂祥燕浅析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困境及其改革 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法律诊所,通过与司法部门 协调,建立强制性的赴实践部门见习和实习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建立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与法律教育改革 四、结语 [J].法学,2001,(10). 2l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 [2]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 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育,2002,(5). 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化经济标志 [3]赵相林.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 着末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 育,2002,(5). [4]宁清同.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教育 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 科学,2006,(3). 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5]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J].政法论坛, 因素。高等法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4). 和建设法治国家宏伟工程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 [6]邹兴政.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邯郸师专学报, 市场经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使进入 2004,(1). 2l世纪的中国高等法学教育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 [7]张卫平.法学教育的反思与改革[N].人民检察日报, 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对未来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发 2002-08-16. 展趋势与走向予以关注和重视,并构建一个科学的 [8]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2003. 法学教育体系,服务于未来社会,为依法治国培养 [9]冯涛.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出版社,2006. 更多、更好的高级法律人才。 [10]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 展望未来的高校法学教育,我们感到任重道 版社,2000. 远,但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会 [11]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 取得更大的成就,2l世纪的中国法学教育将会有一 的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个辉煌的发展,将会为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 [12]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略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孙笑侠.“法律职业及其形成标志”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 注释: 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①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政法论 责任编辑:艾岚 坛》,2004年第4期。 责任校对:武玲玲 Dilemma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its Reform Meng Xiangyan Abstract: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e of the key tasks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lega1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gal education.However,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legal education,including implicit culitvation goal,irrational teaching mode,uniformed teaching method,out—of—date teaching content,the alien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from legal profession,and shortage of legal teachers,which fail to meet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ruled by law.In addiiton,there is still som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its ideal status and role.Therefore,to push the legal education to a higher level,we have to design a explicit culitvation goal,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implement”clinical legal education,update teaching content,improve teaching method,strength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groups. Key words:leg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legal profession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