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机理探析

来源:六九路网
陕西中医2017年6月第38卷第6期783

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机理探析

单亮亮1,邓小敏2 △,王振刚2,刘科1,谢君艳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

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 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 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主题词糖尿病 @五味消毒方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R587. 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000-7369.2017. 06. 045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历代对消渴 病机的阐述多执于“阴虚燥热[1 ] ”一端,治疗上多以清 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法,常用天花粉、麦冬、熟地、石膏、 玉竹、知母、山梔子等中药,但临床疗效并不满意。邓 小敏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消渴病二十余年,反复审视 消渴病因病机,遵循“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内 在根本病机,并基于《内经》五行、五脏及五味理论,在 脏腑辨证理论指导下,归纳总结提出五味消渴方论治 糖尿病,疗效较好。

1

五味消渴方的由来

题,即“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人脾”。“五 脏柔弱”提示五脏精气不足,故而当以五味养之。

1.3 “消渴”的本意从字面上解释,中医“消渴”

病名概括了现代糖尿病的基本临床症状表现:口干多 饮、多食、多尿,体重逐渐下降。《説文解字》“消,尽 也。从水肖声”,“消”字暗含了消渴(糖尿病)“阴虚燥 热”的基本病机。因此五味消渴方的立方机理,融合了 历代经典医理、各家学说,在临床经验中反复斟酌推敲 得以逐步形成,其医理内涵、经验总结都将对糖尿病的 防治作出新的引导与指向。

2五味消渴方介绍五味消渴方组成:五味消渴 方基本组成包括:熟地、石斛、人参、黄连、乌梅、干姜、 绞股蓝、地龙、僵蚕、甘草。方中熟地、石斛为君药。熟 地甘、微温,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石斛甘平,益胃生 津、滋阴清热。二药合用,既可补益肝肾以求养血滋 阴,又能滋补胃肾以求充足脏腑先后天之本。臣药为 人参、黄连、干姜、乌梅、绞股蓝。方中人参,味甘、微 苦,性平、微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 渴,能加强君药补益五脏之功。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干姜大辛大热,辛温散寒、温中回阳。干姜 可制约黄连苦寒之性以防伤及脾阳,黄连可缓和干姜 燥烈之性以防伤及胃阴,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 热并调之功,配伍取“辛开苦降”之意,为降血糖之经验 药对。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二药 合用,取“苦酸制甜”之意。绞股蓝味甘、苦,性微寒,益 气健脾,清热养阴,能助君药滋阴养血。地龙、僵蚕为 佐药。地龙咸寒,善清热平肝、熄风止痉、通络除痹。 僵蚕咸、辛平,能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地 龙、僵蚕合用,针对消渴久病,痰瘀阻络,用虫类药通络 化瘀。使药甘草,性味甘平,能补益心脾,清热缓急,且 具有调和诸药之功,使全方劲力紧凑、合而并举以达补 益五脏、调畅气机,化痰祛瘀之功效。

1.1 “五”的内涵从中医角度阐述数字“五”的 内涵,起源应追溯至最古老的河图。首先河图以十数 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因此“五”代表了五方、 五行、天地万物。再者《尚书大传•五行传》云:天五 生土,地十成之”,结合五味消渴方本身,其意取五,内 含十味中药,符合古中医学天地相应之理。此外,五味 消渴方的创立基于邓小敏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其倡导 仲景《伤寒论》“固胃气、存津液”之说,且“五”在中医数 字中代表中焦脾胃,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气血津液的调节都依赖脾胃气机运化。

1.2 “味”的蕴意《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 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者为阳、属外,给人们 带来寒、暑、燥、湿、风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五气;也者 为阴、属内,为人提供酸、苦、甘、辛、咸生命不可缺少的 饮食五味。自然界“五气”为天道布行,人不能改变自 然界的变化,只有顺应天道变化才能避免被“五气”所 伤;而“五味”乃对应天道“五气”而生,存在于自然界各 种草木虫石当中,人可以尽尝“五味”以养脏腑不足[2]。

《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提出了五脏与五味的归属问 *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JS201641) △通讯作者

784陕西中医2017年6月第38卷第6期

3临床思维

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五 脏所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 之;卑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市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 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酸用辛补之,以酸泻之;苦用咸 补之,以甘泻之;甘用甘补之,以苦泻之;辛用酸补之, 以辛泻之;咸用苦补之,以咸泻之。常用降糖药物五味 归纳,酸:乌梅、山萸肉、五味子、仙鹤草、芡实、桑螵蛸、 山楂、石榴;苦:黄连、黄芩、黄柏、杏仁、苦瓜、苦参、厚 朴、知母、太子参;甘:石斛、黄精、熟地、麦冬、石膏、黄 芪;辛:干姜、苏叶、木香、当归、郁金、款冬花;咸:也龙、 3.1五脏辨证五味消渴方针对糖尿病基本病 机及其一般阶段性进展所立之方。然而“五脏皆柔弱, 善病消瘅”,并非指糖尿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各个阶 段五脏病变没有侧重,而是说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每 一个阶段均有五脏病变的侧重点3。因此临床根据脏 腑生理功能的改变,采用五脏辨证理论辨别病证所侧 重之脏腑,合理运用药味搭配方可达预期之疗效。

3.2药物五味、五性理论药物五味理论以脏腑 理论及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五味、五行与脏腑相对应。 《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五味太过则:伤及本脏(如“苦伤心气”之论); 伤及所克之脏(如“水克火一多食咸,脉凝泣变色”之 论);伤及克己之脏(如“水克火一苦走骨,骨病多无食 辛”之论);五味太过所伤,可用胜之之味治之(如“水克 火一苦伤气,咸胜苦”之论)。根据药物五味理论,以药 味之偏纠脏腑之偏,即为五味补泻理论之关键所在。 药物五性,即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其以阴阳学 说为基础,揭示了五味对五脏阴阳变化影响。《内经》 在《生气通天论》中已重点论述了“生之本,本于阴 阳”[4],强调“阴平阳秘”的重要性,认为阴(五味)有“藏 精而起亟”之用。五脏阴阳不和则出现《内经》所言之 五脏所苦。《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 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5]。以此提出 五脏“苦欲补泻”之说,并利用药物五性理论对应五脏 之“苦”、“欲”,可视为五味补泻理论之基础。

4五味补泻理论及常用降糖药物五味归纳为 方便临床用药,现将五味补泻理论及常用降糖药物的 五味分属归纳总结如下,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高效 率。《内经》五味补泻理论[6]:五味所人:酸人肝,苦人 心,甘人脾,辛人肺,咸人肾。五脏所合:肝欲酸,心欲 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所走:酸走筋,多食 之,令人癃(手足不利);咸走血,多食之,令人口渴(口 渴);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逸心(烦恼);辛走气,多食 之,令人洞心(心虚);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呕 吐)。五味所禁: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 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 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五脏所苦: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水蛭、海藻、昆布、芒硝、牡蛎、僵蚕。

5

小结五味消渴方作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糖

尿病的新思路,充分结合了五味、五脏配属五行的理论 基础,更灵活变通运用于临床辨证加减。五味消渴方 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五脏皆柔弱 者,善病消瘅”,从根本病机上揭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并以脏腑辨证作为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从五脏“苦欲补 泻”理论出发指导治疗。其次,糖尿病病程绵长,病理 改变错综复杂,以五脏辨证理论体系指导治疗更加方 便于病证的证型归纳,显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另外,五味消渴方可根据脏腑生理变化,运用五脏“苦 欲补泻”理论辨证灵活加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 势。此外,五味消渴方作为新生代防治糖尿病的理论 结构,有助于现代人对自身疾病的重新认识与预防。 由此可见,五味消渴方值得我们去深人研究探索,未来 糖尿病的防治之路无论在病机阐述,或是辨证论治方 面都将借鉴其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巨海.消渴病阴虚燥热病机学说新解[J].四川中医,

2014,32(6) :54-55,

[]迟华基.第八讲五气五味养五脏,藏内象外见其谦—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山东中医杂志,1983,33 (2)49-53.

[]朱春沁.五味与五脏浅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

20(3)237.

[]俞景茂.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读《素问•生气通天论》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22(1)15-17.

[]王定坤,陈广陆,付耳.《内经》“五味'理论浅析[].中

西医结合研究,2013,5(2)102-103.[]

杜建忠.《内经》五味补泻学说探析[].中医药学报, 1989,17(5)10-12.

(收稿:2017-02-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