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月意象初探 文史纵横 古诗词月意象初探 程冬利 (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陕西宝鸡【摘721001) 要】文章以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意象,阐释了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月的情怀,解析了咏月蕴含的意象。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 融入其中,使月这一意象有了丰富的内涵,具有寄托诗人思乡怀人、悠闲超脱、孤独落寞情怀和启迪哲理的功效,历代诗人借月创造了许多优 美的审美意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意象;月;思乡怀人;悠闲超脱;孤独落寞;哲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就是欣赏者的 心意、情志,“象”就是形象、物象,意象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 或心中的物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 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古 诗词中,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几乎每首诗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象。在漫长的诗词发展过程中,好 多意象已经有了固定的情感内涵,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月亮就 是经常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意象,历代诗人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 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的《鸟鸣涧》)。这首诗也给我们描述了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 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透过月下的景物, 我们看到了诗人在月夜陶醉的悠闲,也看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中》),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因为月光明亮,所 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 半夜知了的鸣叫声在凉风徐徐吹拂时,感到特别的清幽,把半夜“清 月亮是思乡怀人的寄托者 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明月见证了诗人被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海上生明月,天 贬后的悠闲超脱。 三、月亮是孤独落寞的陪伴者 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由于月亮的这一特性,人们总希 望把自己的思念之情通过月亮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因此,明月就被 和白天的日光相比,夜晚的月光格外让人感到凄清、悲凉。“花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 打上了思念的烙印,诗人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月亮这一 间一壶酒,意象传达出来,让明月千里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酌》),邀月陪伴,形影相吊,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和落寞;张继的《枫 白的《静夜思》直接把明月和故乡联系在一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思念故乡,就连月亮也觉得是故乡 半钟声到客船。”西落的月亮,陪泊舟苏州城外枫桥的诗人度过了 的明亮;“今夜觚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更是从妻子独 那个孤独失意的旅夜。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自看月,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自己对 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友人的挂念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明月带去他对朋友的牵挂;“此 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 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愿随 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 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这些诗句都希望自己能 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定的凄怆心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 像月光一样,照在思念的人身上,把思念之情通过明月传递给亲人。 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首月明中。”“无言独上西楼,月似钩。寂寞梧桐锁清秋。”秋月见 凄凉、愁苦。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 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借酒浇愁,却难排遣 证了李后主被囚后的孤独、钩,勾起一串f8'1 ̄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 心中的相思。 其他借月寄托思乡怀人的诗句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此时,只有一轮明月陪伴这位落寞的后 o 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 I 四、月亮是人生哲理的启迪者 长叹”(李白《长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捣衣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月亮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最易引发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中有: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明月,诗人 等等,真是枚不胜举。 二、月亮是悠闲超脱的见证者 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天空,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色 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 彩,在尘嚣中忙碌了一天的诗人们才能静下心来,抛却心中的烦恼, 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 以一种悠闲的心情来赏月,月下的出游,也充满了诗情画意,明月也 月得以共存。这是明月给诗人的启迪。 面对同~轮明月,李白发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 成了诗人悠闲超脱情怀的见证者。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 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问之”的思索,并且得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有名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诗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哲理。明月亘古如斯,在时间和空 情画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场秋雨过后,天色已暝,皓月当空,青松如 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 盖,山泉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像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绸,在月光下闪 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王昌龄的《出塞》:“秦日寸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 闪发光。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笑声,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 不教胡马度阴山。”开篇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 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龙城飞将在,时空交错,把眼前明月下的 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多么幽清明净的夜晚,诗人徜徉在这美妙 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的月夜,悠闲自在,久久不愿离去。月夜如画的景物,寄托着诗人高 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 历史联系起来。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下转第88页) 洁超脱的情怀。 ,一、一《新西部》2014..26期 一93— 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权的进路研究 政治与法律 司法平等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现行的 人申请再审的事由结合起来,合理划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 法律规定不但不利于案件的解决,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涉诉涉法信 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的再审案件管辖范围,争取既能 访问题。 避免再审案件在原审法院审理所面临的尴尬,又能减轻最高人民法 三、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权的进路 院、高级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的负担。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简单的将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案件 管辖权分离和审级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申诉难” 问题,更不可能满足老百姓的期望。如果说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 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再审程序就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道防线上 的最后一道屏障。口 如果连这最后~道防线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 不能保障当事人的权益,那么我们还怎么让当事人、让社会相信法 律的公正,怎样树立法律的权威,怎样做到司法为民、让人民满意。 因此,设置科学的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权制度,不仅关系到当 事人诉讼权利是否能正当行使,还关系到再审程序是否可以顺利进 行。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别的救济程序,其行使和被遵守,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作为纠错程序,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纠正 原审裁判中的错误,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再审程序是以牺 牲法的安定性和法律的权威性为代价的,因为其很有可能使裁判的 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影响公众对司法的信赖,影响生效判决的 既判力。而其中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问题则更加突出,如果处理的 好,有利于民事案件纠纷的解决,有利于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建 设;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增加社会矛盾,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 群众对政府、社会、法院的不满。所以在再审程序的管辖权问题上 首先,'3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要符合诉讼管辖集中原则。要 必须做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不能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一味的 -破坏法的稳定性和权威,也不能寄希望于靠提高审级就可以解决所 有的问题。应该积极寻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平衡与契合,构建 科学、合理、理性的民事再审制度,设置符合我国实际的当事人申请 再审管辖权制度,树立司法权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司 遵守诉讼管辖的规定,从民事诉讼程序来看,无论是一审、二审还是 特殊程序均贯彻了受理管辖权和审理管辖权集中的原则,虽然说再 审程序与一审、二审程序的设置目的不同,不是案件审理的通常程 序,但是作为诉讼程序,也应该遵循诉讼程序的一般规定。而且对 于“管辖”的概念,学界多数表述为“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 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与此同时,几乎都强调 法院的审判权。从国外的立法来看,实际上也贯彻了这样的理念, 很少将案件的受理权和审判权截然分开。因此在设置当事人申请 再审管辖权问题上,也应该遵循诉讼管辖集中的原则,而不应该将 管辖权人为分裂。 其次,当事人中请民事再审管辖要符合诉讼效率原则,使法院 法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 努力。 【注释】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61. 负担均衡。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分离并上提一级,从立 法者本意来看是为了避免原审法院不愿意立再审案件,互相推诿, 事人申请再审为视角的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当事人诉权得不到保障。但是将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案件管辖权 2008.5.198.上提一级,且不论能不能改变法院不愿意受理再审案件的局面,单 【参考文献】 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诉讼效率方面就又成为了一个瓶颈。 再次,当事人中请民事再审管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事 [1]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审判前沿问题研究一最高人民法 人申请民事再审案件的级别管辖上,不应该一刀切,都由上一级人 院重点调研课题报告集[R].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3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民法院受理,或者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考察国外的相关规定,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虽是以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的方式提起再 2010.审程序,但在对其管辖上则是根据相关事由设置不同的管辖法院。 [3]陈桂明.民事诉讼法学专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德国民事诉讼法对再审案件的受理原则上专属于做出第一审判决 社,2008.的法院,同日寸又较为灵活的规定根据不同的再审事由确定由控诉法 [4]吴献雅.(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修改 院或者上告法院受理。日本民事诉讼法对再审案件的受理规定了 之影响[J].法律适用,2008.5. 两种情形,一般情形下再审之诉由作出声明不服的判决法院管辖, [5]代飞.修改民诉法须做到利弊的比较分析[J].经济与 对于不同审级的法院对同一案件做出判决的再审案件,由上级人民 法,2011.3.法院合并管辖。可见,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法院并非仅规 [6]唐力.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J].现代法学,2003.10. 定一种法院为合理,也应当将其同再审事由的规定、各级法院的职 能综合进行考量。[31 【作者简介l 路晓娟(1980一)女,陕西大荔人,硕士 将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案件的管辖权统一起来,将再审案件的 受理法院和审理法院统一,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与当事 [2]虞政平主编.再审程序.法律出版社,2007.21. [3] 王合静.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立法修改之误一以当 (上接第93页)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月抒情,使写与月有关的古诗词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词人以江 水、明月为喻,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词人豁达 【参考文献】 [1]赵春辉.唐诗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1O. 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有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月亮这~自然景物就有了丰富的意 [2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蕴,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成了具有特殊情韵的艺术意象。借 社,1987. 一88一 《新西部》201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