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件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来源:六九路网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知识:新古典经济学基础

(一)、自给自足经济的一般均衡  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假定:

(1)消费者寻求满足(效用)最大化;

(2)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3)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 (4)完全竞争。

(二)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1、生产、消费调整和贸易互利 2、贸易带来的生产收益与消费收益

 贸易带来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消费收益(或交换的收益)和生产收益(或专业化的收益)。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 马歇尔→“提供曲线”

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 保罗·萨缪尔逊等人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  “标准贸易模型”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一)是否坚持基本的古典假设 (二)是否以边际分析为基础 (三)是否包含需求分析

(四)是否采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个部门和单一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五)是否应用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 相互需求论

一、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一)约翰·穆勒的贸易思想 1. 重视需求对贸易的作用 2. 贸易利益来源于进口

(1)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1. 贸易双方的需求是相互需求

2.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3. 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强度的大小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 约翰·穆勒认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时,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 这就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国际需求恒等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互需求原理”(Principles of Reciprocal Demand)。 (三)约翰·穆勒国际需求方程式的简评  贡献: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

– 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时的重要作用

– 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

– 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

 缺陷:忽视供给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理论基础

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求决定论。

(二)基本假定

 以物易物的“2×2贸易模型”

 “有代表性的商品包”(Representative Bales)

(三)提供曲线

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 提供曲线既反映了一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反映了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同时体现了供求关系,表示各国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1、提供曲线的推导 贸易三角形法

 贸易三角形反映了一国出口数量、进口数量以及贸易价格(贸易条件)。如果贸易条件不同,该国调整的程度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贸易三角形。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贸易均衡 (一)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

 如果一国或两国的提供曲线发生移动,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以及均衡贸易条件随之变化。

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提供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

2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  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或要素的报酬。  (相对)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则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 要素禀赋和(相对)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二、假设前提

a.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b.假定两个国家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

c.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d.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报酬不变。

e.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即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f.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都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g.假定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能够自由转移,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转移。 h.假定两国的商品、生产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i.假定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j. 假定两国贸易平衡。

k. 假定两国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

 由以上假设可知,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三、基本内容

(1)每个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从事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诸要素从事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输入要素禀赋稀缺的商品。

(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3)不同商品生产中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因此,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商品贸易的趋势是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当然,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由

3

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一般均衡分析 五、局部均衡分析

(一)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贸易对贸易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1、贸易对进口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2、贸易对出口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三)贸易利益的变动

1、出口国的贸易利得 2、进口国的贸易利得

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主要内容

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萨缪尔森于1941年发表的《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和1948年发表的《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赫-俄-萨学说(H-O-S Theorem) ,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

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 其原因:

在劳动力相对比较丰裕的国家,劳动力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出口的扩大,在生产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劳动力工资随之上升;同时,由于资本相对比较昂贵,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随着进口的增加,对本国资本的需求相对减少,资本的价格下降。 在资本相对比较丰裕的国家则相反,资本的价格趋于上升,劳动力工资趋于下降。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前景

 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工人平均工资与发展中国家工人平均工资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背道而驰。  试究其原因:

(1)贸易受到运输费用的影响,许多商品特别是服务行业贸易受到阻碍。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地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使许多产品被排斥在贸易之外。

(3)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较为缓慢,吸纳的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在那些资本较为丰裕的国家,劳动力工资又有着上升的趋势。 二、要素比例变化理论

4

 要素比例变化理论又称雷布津斯基定理:

–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 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要素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随着要素比例的变化,该国的比较优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出口产品的结构随着发生变化。

 另一方面,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一国经济政策、宏观环境等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投放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 – 假设一国原来劳动力比较丰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来的外汇逐渐增多,这样的国家也会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 按照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来自其要素禀赋特点,但要素禀赋会随一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其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出口产品以自然资源型为主。

(2)以非熟练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3)以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4)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

第四节 里昂惕夫悖论及其解释

 里昂惕夫简介

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为《投入产出经济学》,该书收录了他从1947年到1965年公开发表的11篇论文,其中有两篇主要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即《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的再审查》(1953年)和《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956年)。 一、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之谜)

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

 然而,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富裕。美国工人人均资本占有量也显然比其他国家高。即使后来西欧和日本已经赶上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资源禀赋资本劳动比例最高的国家。 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即(KX/LX)/(KM/LM)比率应该远远大于1。然而,根据里昂惕夫的计算,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美国的出口产品不如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高。这一现象被称之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5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技术差距说——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的差异

3、要素密集度转化说——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4、需求偏好说——需求偏好差异说

5、贸易壁垒限制说——贸易壁垒的存在 6、自然资源说——应考虑自然资源因素 7、跨国公司影响说

第五节 新古典理论的简要评述

一、理论贡献

– 贸易产生的基础或原因由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发展为资源禀赋差异 – 分析框架由单要素模型发展为两要素模型 – 弥补了古典理论缺乏需求分析的缺陷

– 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贸易所得及其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 长期内,新古典理论发展了隐含在古典理论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 进一步而言

 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国际贸易现代理论的开端,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走向一个新阶段:

1、它比比较优势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2、它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客观反映了经济的实际情况; 3、在研究方法上,它从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的原因、贸易格局和商品结构。 二、局限性

1、要素禀赋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不切实际 – 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 假设条件把动态的经济视为静态经济,排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 完全竞争的假定也是众所周知不切实际的

2、要素禀赋理论把贸易产生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禀赋条件,不够严谨和全面,它忽略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它不能解释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解释当今跨国公司的产业内贸易大发展的现实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