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Ⅱ)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遗传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2.[2019·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期中]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其中步骤①需要加热处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要顺利完成该实验②需要加热处理 B.③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型菌共同培养 C.②③④的结果说明DNA是重要遗传物质 D.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型、R型两种菌落
3.[2020·安庆联考]为了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却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是( )
A.P 培养时间过长 B.S 培养时间过长 C.P 搅拌不够充分 D.S 搅拌不够充分
4.[经典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5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S标记其蛋白质
32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P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理论上,b和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实验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C.实验中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D.实验结果,ad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c中有大量的放射性
- 1 -
考点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Ⅰ)
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5N1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7.[经典高考]叶绿体的DNA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叶绿体DNA能够转录 B.叶绿体DNA是遗传物质 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
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8.[2020·湖南长沙一中调研]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B.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每组实验放射性只出现在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D.遗传物质会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传递给子代
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
9.[经典高考]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1、3 B.1、4 C.2、3 D.2、4
10.下列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染人体肺泡叙述正确的是( ) A.2019-nCoV侵染过程与肺炎双球菌侵染小鼠肺泡过程相似 B.2019-nCoV和R型肺炎双球菌侵染人体肺泡都导致人患肺炎
C.2019-nCoV侵染人体肺泡繁殖过程包括五步: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D.2019-nCoV和S型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炎都因具有荚膜而具有致病性
3235
11.[2020·山东淄博市部分学校模拟]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P或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中的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3235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 2 -
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
12.[2020·海口中学模拟]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_____。如果32
用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一种病毒:1965年,科学家在这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像DNA复制酶能对DNA进行复制一样,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第二种病毒:1970年,科学家在这种RNA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近来科学家发现新种的RNA病毒,为确定是以上哪一种病毒,请利用各种核苷酸、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该病毒是第一种病毒还是第二种病毒。
提示:①宿主细胞需要从培养基中摄取原料,才能满足病毒大量增殖。②根据培养液的浑浊程度易判断子代病毒的数量,子代病毒数量越多,培养液越浑浊。③设计甲、乙两组相互印证的实验组。
(1)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 3 -
课后定时检测案20
1.解析: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赫尔希与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两者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C
2.解析:①过程要加热处理,而②过程要获取蛋白质、DNA等成分,所以不能加热处理;③是将不同的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共同培养;②③④的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由于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所以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型、R型两种菌落。
答案:D
3.解析:由题干信息“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上清液应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标记的是P。上清液出现了放射性,可能是因为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答案:A
4.解析: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说明甲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乙组刚好相反,说明乙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根据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因此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D正确。
答案:D
35
5.解析: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32
P标记的DNA进入到细菌体内,应该在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c不含有放射性,A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错误;实验2,由于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也不会含有放射性,C错误;实验结果,bc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d中有大量的放射性,D错误。
答案:A
6.解析: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H5N1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答案:B
7.解析:叶绿体的DNA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因此叶绿体的DNA能够转录和翻译,也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叶绿体功能受细胞核调控。
答案:D
8.解析:因为大部分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S型菌含有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而不能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个分组中的放射性并非全部分布于上清液或沉淀物中,而是主要分布于上清液或沉淀物中,C错误;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会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传递给子代,D正确。
答案:D
9.解析:由题可知,两种噬菌体均为DNA病毒,即DNA决定了病毒的遗传性状,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甲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答案:B
10.解析:2019-nCoV侵染过程、肺部是RNA注入在寄主细胞增殖而导致的疾病,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性在于荚膜能抵抗人体的吞噬作用,致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A错误;粗糙型或称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粗糙,一般无致病性,B错误;2019-nCoV侵染人体肺
- 4 -
泡繁殖过程包括五步: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C正确;2019-nCoV致病是因为在宿主细胞增殖,导致寄主细胞凋亡而导致的,D错误。
答案:C
1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
35
没有放射性,说明标记的是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S,
32
乙管的放射性来自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而比例将逐渐减弱,D错误。
答案:A
3235
12.解析:(1)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肽键)不含S,有些R基含S,故S标记的是R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3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1)④ ① (2)蛋白质外壳和DNA
(3)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外壳
(4)不能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13.解析:如果是第一种病毒,则需要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如果是第二种病毒,则需要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所以自变量是核苷酸的种类,因变量根据题干的信息是培养液的浑浊程度。(1)根据分析,病毒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需要培养宿主细胞,所以设计思路:设置两组实验,一组可以进行逆转录过程、转录及翻译,另一组进行RNA的自我复制和翻译过程。甲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含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液的浑浊程度。乙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只含有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液的浑浊程度。
(2)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培养液比乙组浑浊(或甲组子代病毒数量比乙组多),则为第二种病毒。若甲组培养液和乙组浑浊程度相当(或甲组子代病毒数量和乙组相当),则为第一种病毒。
答案:(1)设置两组实验,甲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含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液的浑浊程度。乙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只含有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液的浑浊程度
(2)若甲组培养液比乙组浑浊(或甲组子代病毒数量比乙组多),则为第二种病毒。若甲组培养液和乙组浑浊程度相当(或甲组子代病毒数量和乙组相当),则为第一种病毒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