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来源:六九路网
中外艺术史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以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李玥霖22210108

指导教师 周辉国

摘要:民族舞蹈艺术展演脱胎于民间民俗土壤, 其叙事话语必然以民间话语为旨归,是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体性建构的话语实践。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相当分量和位置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理应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 原始宗教 东巴文化 《云南映像》

一、 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原始宗教的崇拜情结: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态之一,便是原始的宗教崇拜,这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1]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活动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包括政治、社会和宗教。人们将原始宗教的活动或仪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1 / 8

中外艺术史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形成,都多少与原始宗教有所渊源,而维系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原始宗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医学上,应用巫术治病的活动中,包括了对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

(4)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2.舞蹈——原始宗教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

舞蹈本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神灵能帮助人们避祸就福,这种迫切想与神灵沟通的情感最易通过舞蹈来表达。在语言基础还不够完善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肢体进行交流,而对不解的事物,人们更是利用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身体循环模式,人们将之美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舞蹈。人们通过跳舞来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敬意,以求得到某种引导和庇护。除了舞蹈,人们还通过岩画记录,活体祭祀等多种式来表达敬畏之心,这其中也不乏舞蹈的影子,人们将舞蹈的部分姿态和过程中的某一队形记录在岩画中,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也常常加入舞蹈的部分,而巫师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也以巫舞为主。由此可见,舞蹈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舞蹈也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亦成为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二)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

不同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封闭性极强

2 / 8

中外艺术史

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严重,融合同化难,因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宗教信仰。举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彝族原始宗教舞蹈,起初是为了娱神、祈年或驱鬼,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这其中分布较广的虎舞很具代表性,是一种动物崇拜与生殖崇拜的体现;蒙古族原始宗教舞蹈,蒙古族的萨满教是一种古朴的原始巫教。说起藏族原始祭祀舞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羌姆”,“羌姆”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舞蹈,它是一种严密的舞蹈艺术,无论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教派寺庙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同时还有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羌本”(舞师),而“羌本”依照“羌依”(跳神舞谱)的指导和上代“羌本”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2]其内容与祭祀、驱邪、护法等宗教内容密切相关,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文化延续。

2.历史的价值:

(1)传承价值:宗教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舞蹈是最为直接和生动的。大型的宗教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舞蹈,并且在宗教仪式中广为应用,成为宗教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2)推动价值:在中国舞蹈界独树一帜的宗教舞蹈,古代的宫廷舞蹈,大都吸取其中的养分而成,今天在西南地区的宗教舞蹈仍是推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奠基石。

(3)包容价值:宗教舞蹈中蕴含的哲理能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休养,增强凝聚力。舞蹈与宗教的关系紧密并历史久远,到如今,宗教崇拜演变的影响也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积淀在当代的舞蹈文化艺术中。我们应当在西南少数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艺术遗产中,探求人类精神文明的真谛。[3]

3 / 8

中外艺术史

二、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

(一)以傣族舞蹈中的艺术寓意为例

1.在傣族人心中的吉祥鸟“孔雀”。以神话象征来寓意美好祝福。

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民生活中常与孔雀相伴,因此在他们的舞蹈中自然而然地融人了对孔雀形态的艺术升华,而且也赋予了它宗教的色彩和意味。在傣语中孔雀舞又称“嘎洛拥”,过去都是由男子表演。表演时,男子头带塔型金冠,带菩萨面具,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的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同时左右两侧各五片作为翅膀,后面三片为羽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舞动。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发展下,孔雀舞去掉道具徒手而舞,通过肢体来模仿和展现孔雀的形态。

2.对现代民族舞蹈开启的影响

杨丽萍以傣族舞蹈为基础,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超脱外在的形态模拟,将自己对生命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索融人到舞蹈之中。《雀之灵》可谓家喻户晓,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惟妙惟肖的孔雀形态的模仿,还有作品带给我们的宁静和梦一般的感受。舞者在用心灵舞蹈,用心灵诉说:晨曦中,一只清白的孔雀精灵飞落人间,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漫步溪边,时而飞旋,时而环望。一只圣洁、高雅、充满生命力的孔雀精灵跃然而至。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肢体的展现能力,通过舞者手指、腕、臂、胸、腰、髋关节有节律地舞动,来突出孔雀灵动的神态。尤其是舞者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变幻,把孔雀昂首引颈、不落俗尘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作品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的产生也带给中国剧场化民间舞的创作和发展一些触动和思考。风格独具、撩人心神的民族舞蹈原是由民众自发之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迁,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4 / 8

中外艺术史

(二)以纳西族的东巴祭祀文化为例。探讨祭祀活动是原始舞蹈的起源。 1.自然崇拜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的东巴教, 是一种以自然崇拜、原始泛灵信仰为主要特征的多神信仰, 据学者统计,载于东巴经文中的各种鬼神就有多个纳西族巫师称“东巴”,其活动形式是以诵念经文和跳神为主的祭祀仪式。东巴有用象形文字记录的经书约多册,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及历史传说。用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跳神舞蹈经典,纳西语称“磋姆”,意为“ 舞蹈的规范或教程”,具有舞谱的基本特征。

2.东巴文化深受祭祀文化的影响。

在东巴教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藏族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历史上从公元680~794年[4]即初唐至中唐,今丽江地区曾有多年归附于吐番,受其统治在这段时期内,藏、纳文化互相碰撞,彼此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纳西族东巴教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藏族宗教文化的产物。因而关于东巴舞和东巴舞谱的形成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中唐,下限可能是11世纪中叶。东巴教祭祀仪式俗称“做道场”,大的道场仪式需东巴数十上百人,连续数日,念经多卷,跳舞多种,似赶庙会一样隆重热闹。东巴祭祀仪式有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仪式有祭天、祭祖、求寿、祭风、祭龙王、祭山神、开丧超度亡灵等,《东巴舞》贯穿于这些仪式的始终,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形象地表现了道场仪式的主旨和文化蕴涵。因为在东巴看来,“口诵经”与跳神舞蹈在功能上是完全相同并相辅相成的,只不过前者是口头发音组成的咒语,而后者是身体动作组成的咒语,实际上东巴跳神舞就是“动作经”。其中“优麻擒敌杀鬼”舞段,是引导亡灵闯过九道魔关,进人天国神界的情节自食苦果这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实际上是西南各族的生态史观,虽然仍未摆唯心的外套,却包含一种利于促进和调适人与生态关系的文明生态观。

5 / 8

中外艺术史

(三)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里所体现的艺术起源

民族舞蹈展演以采集民族舞蹈艺术展演取材于传统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和仪式舞蹈,文本叙事通常凭借编导对特定民族文化的经验和意绪,努力去寻觅和捕捉能够传递民族文化气息和神韵的民间话语,从而创造出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语境。由于创作者对民间话语的刻意追索,他们在舞蹈叙事上大多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不同地域独特性、整体性的文化氛围。以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为例,全剧以“生命意识”、“起源意识”、 “家园意识”、“民间信仰”等开掘文源意识” 本的主题,其民间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于四个方面:

1.生命意识。

《云南映象》 由“云” “日”、“月”、“林”、“火”、“山”、“羽”等表演板块组成,“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企盼”[5],与其说是七个表演板块,不如说是大自然的具象,它关注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存状态。“太阳”、“家园”、“土地”、“雪山”、 “红袖”、“天国”等,一幕幕展现在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之中,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

2.起源意识。

《云南映象》通过多彩多姿的神话舞蹈形态将神话中的神秘感和崇拜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对于人类起源的历史回溯。舞蹈开篇的“混沌初开”一幕,就以神话舞蹈解释和描述了开天辟地,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

3.家园意识。

6 / 8

中外艺术史

《云南映象》中呈现出的全套可识别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特有的情感都带有浓浓的家园情怀和寻根情结,把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转化成对养育自己家园的歌颂。无论是森林、河流,还是雪山、土地都成为作品根本性的艺术支撑和人物的精神家园,并支撑起舞蹈文本民间话语表达的精神源头。

4.民间信仰。

《云南映象》的表述充满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体现,表述来自于民间的信仰观。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彝族的烟盒舞、佤族的面具舞、纳西族的东巴舞等,舞者通过面具、纹身、勾画脸谱,穿着规定的服饰,使用特定的法器,将自己化为某种神秘力量的符号,传达出民族文化心理中最率真的心灵的纪实、灵魂的典仪[6]。观众在获取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获知那一民族所表现的主客体之间联系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 熊黎明 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的叙事话语建构——以《云南映象》为例 [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

[2]康瘦华 云南部分彝族在历史上的迁徙与部分彝舞流传的情况[J],民族艺术研究. 1998

[3]《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D]孙丽洁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2011.10 [4]杨世光 《先民的自然思辨与法意识》《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5]《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序言)》[M] .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3.

7 / 8

中外艺术史

[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3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