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来源:六九路网
第18卷第5期 2018年9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l8 No.5 Sep.2018 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陈 鹏,李建贵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 要: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扶贫机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是贫困地 区人口减贫增收的重要渠道,如何进一步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成为精准扶贫政策调整的关键。通 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级地区的农村财政支农资金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对全国整体水平,还是 分区域考察,财政各支农资金项目都会对贫困人口减贫增收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但区域间财政各支农资金项目 的作用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比发现,地区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社会性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越强,效 果越明显。应通过加大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在不同区域差别化运用科学程序实施精准扶贫,加大农村财政教育 支出,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工作。 关键词:农村;财政支农资金;减贫增收;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5—0137—09 他们维持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农业投入的重 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必然在解决农村贫困时 一、文献综述 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理论界,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农资金是被公认 的可有效减贫的两大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 贫困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现实境 况,贫困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也 得的富有成效的扶贫成绩便主要是由高速的经济增 长带来的发展红利。但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 持续增长,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经济增长作用于贫困 是我国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 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 多的国家。2012年至2016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 的边际效应也逐渐递减,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作用 将逐渐凸显 ]。徐爱燕等认为财政支农资金在推动 “亲贫式”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不仅可以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而 且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方式直接增加贫困人口收 入。通过政府财政减贫支出等“外部性输血支援”手 段,强化贫困地区“内生性自主造血”功能,在解决农 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同时,农村贫困地区的医 口从9 899万人减少至4 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O.2 下降到4.5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年均增长1O.7 [1]。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减贫工作 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纵深推进仍然面临着 许多严峻挑战,扶贫形式主义凸显、返贫现象严重、 贫困代际传递的动态性和趋势性凸显、特殊群体贫 困与脆弱性特征日渐突出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我国 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然是 收稿日期:2018-02-27 疗、卫生和教育水平也得到显著改善。但财政资源 是有限的,其使用的竞争性将产生巨大的机会成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5.18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2017一R17);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JYC2016—14;ZDWT-2016—3) 作者简介:陈鹏(1982一),男,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政策、林业扶贫。 *通讯作者 1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本 j。刘明慧等认为财政减贫的经济意义在于如何 有效配置财政减贫资源,其能否达到利贫性的效果 与财政资金投入规模、项目安排指向和财政资金使 用效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 理论界对于贫困治理问题一直高度关注,学者 们也一直将财政支农资金扶贫的研究作为热门选 题,并且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国内外 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财政支农资 金减贫的作用机理及效果分析、财政扶贫资金的利 用及管理。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减贫的作用机理及效 果分析的研究,Kenworthy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农资 金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减缓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等 方面具有协同影响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等 公共支出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减 贫目的 。Fan S.等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中国 财政支农资金对减贫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农业科 技支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教育支出在推进农业 发展的同时,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并且 这种减贫效果在地区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J。Farhad 把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与贫困率作为经济变量一起纳 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在教 育、社会保障、健康和就业领域的公共支出可以有效 提升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加社会公平,减轻 社会贫困[7]。在国内,林伯强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 性,他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对农村减贫具有重要影 响,研究发现,以农村教育、农业研发和基础设施建 设为代表的生产增进型公共投资均可以促进农业产 出增长,缓解了农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问题,并且指 出不同类型的公共支出边际贡献在不同时间和地区 却有较大差异_8 ]。此外,沈能等基于1998—2009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 面板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 的减贫效应明显,但不同地区差异显著『1 。农业科 技投资减贫效应存在空间外溢特征和门槛特征,解 释了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的非 均衡分布,农业科研投资的减贫效应随着经济发展 水平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提高而降低。王海认为 政府在减贫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减贫外部性的内在要 求,财政支农资金可通过转移支付进行直接减贫,也 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贫困人群收入实现间接减贫。 虽然财政支农资金对贫困地区减贫具有重要影响, 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 赵曦等曾指出贫困目标瞄准粗放、扶贫资源投入分 散、管理监督评估体系欠缺、扶贫激励约束机制不健 全、社会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是我国传统农村扶贫 机制设计的主要缺陷与障碍 。j。沃晗蓉认为虽然 国家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扶贫 开发绩效并未随之增加而得到提升。扶贫瞄准和管 理缺陷导致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扶贫工作机制 亟需改革和创新 。余卫民通过总结安徽省的财 政扶贫做法及成效,指出财政支农资金脱贫攻坚仍 面临着扶贫资金投入分散,持续发展能力弱,贫困地 区基础设施建没亟待加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脆弱,返贫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u J。 基于财政支农资金已经成为支持缓解农村贫困 的重要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及管理也受到了 大家的广泛关注。刘冬梅通过对l990—1997年国 家592个贫困县的扶贫资金投入效率进行分析,发 现扶贫资金投入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落后局 面,并且从扶贫资金的投向来看,投放到种养业的扶 贫资金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的效 果明显优于投向加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扶贫资金 J。 王敏等通过构建基于基层政府视角和目标群体视角 的指标体系,从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3个方面对 黔滇两省4个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 进行第三方评估。结果表明,新的财政专项扶贫资 金管理制度、监管体系在省县两级较为完善,下一步 应进一步保障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有效 ]。姜爱 华从行政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3个方面对扶 贫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认为我国政 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并不高 。高波等则 认为由于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未能坚持以提高贫 困户反贫能力的导向,在绩效上只关注贫困户的当 期经济增长,没有考虑经济增长质量,没有从包容性 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角度分析财政扶贫资金对当地 经济增长、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影响,导致我国财 政资金的扶贫效果边际效应减弱 。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学者 都认为财政支农资金可以对贫困地区起到减贫效 果,但财政扶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善。主要 表现在扶贫资金扶贫绩效不高,说明财政资源配置 不合理,这样就会降低社会福利,使资源无法惠及贫 困群众。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全 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为研究 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构建理论模型,立足于当前财政 扶贫的瞄准性识别与投资结构优化,科学地分析我 第5期 陈鹏等: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139 国财政支农资金减贫增收效应,寄希望于为下一步 更深入的财政扶贫工作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k—AK—sf(K)一 K (6) 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农民之间所拥有的初始 资本存量是不相等的,相对富裕的农民除去农业生 产外会有l k 一愚。 I单位的剩余资本,而相对贫困的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则存在l k 一k。 l单位的资本短 缺。初始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造成的农业生产不匹配 很容易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即农村贫富差距进 一二、财政扶贫增收经济学分析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索洛增长理论一直被视为 经典,并且被作为其他增长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进行 研究。按照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 步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e1)_1 ,在任意时刻,经济中产品的生产是由资本、劳 动和知识技术等要素来决定的,并利用Cobb—Doug— las生产函数来构建产出函数: y(£)===F(K(£),A( )L( ))一 (K( )) (A( )L( )) ,O<n<1 (1) 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投入,A( )为知 识技术,L(£)为劳动投入。若令k—T“Y-表示单位有 1 效劳动的平均资本存量,则 (£)一f(k)一k 为单位 有效劳动的产出,可以求出索洛模型的关于k的动 态学的关键方程: 磊=Ak=sf(k)一(nq-g+8)k (2) 其中,磊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存量变化, s为储蓄率, 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变化率, 为资本折旧率。 现在考虑农业生产问题,不妨假设在t时间段 内某地区有』\,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i的初始 资本禀赋为k。 (愚。 >O),则可知该地区所有农民拥 有的初始资本存量为: N K一∑k。 (3) i一1 利用式(1)中的生产函数,构建农民i的农业生 产函数①。 Y —fi(忌 )一Ak ,0<n<1 (4) 易得该地区农业总产出为: N N Y===三Y —A k7 (5) i一1 I一1 其中,(4)式中k 表示农民i在农业生产中对 资本的实际需求,与初始资本存量k。 无关;A表示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即农业生产率。因为 生产技术的革新需要长时间完成,因此,可以认为在 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率水平是不会有较大变动的, 即A是与k 无关的固定值。 根据(2)式索洛模型的关于资本的动态学的关 键方程推导可知,该地区农业资本存量K的动态学 方程为: 下面将借鉴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动态方程 中各变量变化的分析方法,探讨财政支农资金对农 业产出的影响,将农业生产分有无财政支农资金补 助两种情形: 情形1:没有财政支农资金补助。 没有财政支农资金补助,该地区的资本总量固 定,实际需求与初始资本禀赋的总量是相等的,即 N N ∑k :==∑k。 一K (7) i=1 I=1 首先,可假设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较 为完善,资本可以在农民间进行自由配置。农民间 可以约定以一定的利率进行借贷,贫困户便可以从 富裕户手中借得I k 一k。 l单位的资本。按照索洛 模型的分析方法,当且仅当每个农民都使用相同数 量的资本进行农业生产时,动态方程实现稳态,农业 产出水平实现最大化。此时,资本积累和产出的增 长率相等,该增长率为: 叩一 | K Ksf(K )SK::=——K —一=sA— U (8)~  此时,农民i的收入为农业产出收入和支付利 息收入之和,即: 死一f (忌 )+r(愚。 一k ) (9) 其中, 为农民i的纯收入,r为利率。对7l" 关 于是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以求得收入最 大化时的实际资本需求条件为: k ( ) (10) aA 如果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资 本无法自由流动,农民只能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本禀 赋进行生产,即忌 =k 按照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资本边际产出满足递减规律,即: (走 )>0,厂 ( )d0 (11) 易知,资本富裕的农户用剩余资本(愚。 一忌 )进 ①因为此时考虑的是单个劳动力(农民)的生产情形,生产函 数不需考虑,变形后可得到生产函数如(4)式所示。 14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行生产的产出将小于贫困农户利用该部分资本的农 业产出水平,该地区的产出增长率水平也将低于增 长率水平sA-8。 情形2: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财政支农资金 补助。 农业生产函数关于资本投入是呈凹性变化的, 虽然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产出的增长率是下降的, 但产出总量值是增加的。不妨假设该时期内该地区 农民从政府获得G单位的财政补贴,则该地区总的 资本拥有量达到K+G单位。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 型,当且仅当每个农民都使用相等数量的资本时,产 出水平达到最大化。易知,当存在财政补贴时,农民 收入实现最大化时,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占有是大于 情形1的,即: 一 > (12) 由 (是 )>0可知,_厂 (忌 一)>-,’ (忌 )。而且, 此时的资本积累和产出的增长率也将提高,即: ,, 一 T, > /o ■u (13) \』u/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从经济理论上证明财政支 农资金是可以实现地区减贫的,财政补贴可以使平 困地区农民实现增收。但财政支农资金减贫的实际 效果如何,将会给贫困农民带来怎样的收入效应,这 些还都需要实证分析加以进一步证明。 三、模型构建、变量描述及 数据选取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徐爱燕等研究 财政减贫效果的方法l3],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 模型进行模型扩展,利用面板数据,分全国和地区两 种情况分别对财政支农资金扶贫的收入效应进行分 析。按照统计标准,财政支农资金预算被划分为不 同的支出项目,农民的收入也将受到财政支农资金 各要素的不同影响。假设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 y,构建如下函数: y 一厂(T ,E ,S ,P ,I , )一T E孛S P ,亭“争十£ (14) 式(14)中,rf代表财政科技支出,E代表财政教 育支出,S代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P代表财政直接 用于农业生产性的支出,J代表财政用于农业基础 建设的支出,“则代表了模型控制变量,e为随机干 扰项, ( —1,2,…,6)表示财政支农资金各因素的 影响效果。为了剔除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对财政支农 资金减贫效果带来的影响,本文选取第一产业人均 产出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为了更好地反映财政 支农资金在各地区问的不同扶贫增收影响效果,本 文将选取面板数据,故在模型(14)中各变量下标中 的 代表了全国不同的省份,t则表示不同年份的财 政支农资金。 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按照徐爱燕的分类方 法 ],财政科技支出、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建支出 可以被概括为经济性的财政支农资金,而教育支出 和社会保障支出则被概括为社会性的财政支农资 金。其中,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为支持科技的发展 而划拨的一定的预算,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科技服务、科技普及、科技交流等支出。当前,我 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人 ,对包括农业 生产在内的各项活动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财政农 业生产支出则是政府围绕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等 目标而投入的财政费用,主要包括农林业支出、水利 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方面;财政农业基建支出 主要是为了扩大农业再生产及农业产品流通而进行 的固定投资,主要反映在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灌溉设 施、交通运输和物流等方面;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农资 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 (即学校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等支出)和教育基本建 设投资(例如校园建筑和教学设备的花费)等,对于 贫困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是教育办学必不可少的财 力条件,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 要作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反映在政府社会保 障和就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 体包括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就业补助、抚 恤、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医 疗卫生管理事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公共卫 生、医疗保障、文化体育建设等支出。对于贫困地 区,特别是生活极端贫困的农村家庭,财政社会保障 支出和社会救助对于解决其短期的生存困境将具有 重要意义,在长期也将帮助贫困人口逐渐脱贫。 为了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将以全 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扶贫成效作为研究对 象,利用其财政支农资金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由于2007年后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统计口径及统 计指标发生变化,为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获取性,本 文在时间维度上选择2007—2015年的时间段内的 第5期 陈鹏等: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141 农民收入数据、第一产业发展数据及财政支农资金 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各 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 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以及统计公报等。 为常数项。以(15)式为基础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分 析,并在回归结果之前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 模型形式设定进行检验。通过Engle—Granger二步 法检验,选取的面板数据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表明 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变化关系。为了验证面板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构建的基础模型(14)式,方程式两边同时 据应该采取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还是随机效应估计方 法,本文对其进行了Hausman检验(见表1),结果 证明了模型应该选取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此外,在 取对数,可以得到面板回归模型: 模型回归处理时,为了减小截面异方差带来的影响, Y 一 ln + 1nE+ inS + lnP +届in/ + 在面板模型估计时选择Cross—section权重选项,估 1n“ + +e (14) 计结果显著性明显增强。 式(15)中, 为农民人均收入取对数的值, 表1 财政支农资金面板数据模型估计Hausman检验结果 (一)财政扶贫收入效应结果分析 动的农民收入增加都超过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 以面板回归模型(15)为基础对财政扶贫的收入 在当前的农村扶贫工作中,那些实实在在摸得着的 效应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2。为了更具体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对于农民减贫增收所起到的作用 地分析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因素对农民收入增加的 更大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 影响,本文将回归模型细化为经济性财政支农资金 项目也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模型、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模型和整体因素支出模 其中,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力在所有可变的因素中 型。由估计结果可知,总体来看,3个回归模型的调 排在第三位,当教育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时,带动的 整拟合优度都比较高,说明模型模拟结果比较好。 农民收入增加将达到0.35个百分点。在社会性财 具体来看,首先,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因素模型来 政支农资金中,教育支出将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机 看,各支出项目都会对农民增收产生正向的积极影 会,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从长远来看,使得贫困地区 响,有利于减小农村贫困。相对来讲,在整体模型 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加,有利于彻底脱贫、不返贫;其他 中,经济性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所起到的增收效应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内容的社会保障支出,也 更大,其中科技支出带动的收入效应最大,生产性支 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减少家庭花费、增加短期收入的 出次之,当这两项支出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带 形式实现贫困人口的增收,改善其生活环境。 表2财政扶贫收入效应估计结果 注:***,**,*代表1 、5 、10%显著性水平,下同 1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其次,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模型的分解,我们 可以分别看到经济性支出项目和社会性支出项目模 型内部各因素的差异性。具体来看,由经济性财政支 题,让贫困家庭由借助于社会保障生存的基础上转变 为自身具有可持续的造血能力,还需要教育发挥其重 要作用,实现代际间的永久脱贫。 农资金子模型结果可知,三种经济性财政支农资金项 目仍然都对贫困人口的增收具有正向作用,这与整体 模型结果是一致的。但在子模型中,各支出项目的增 收效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科技支出的收入增 最后,通过子模型和整体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 控制变量的脱贫增收效应都是正向的,并且都是十分 显著的,这说明农业产出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显著 地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可以达到减贫增收的目的。 (二)财政扶贫收入效应区域间比较分析 加效应仍最强,并且效果最显著,当科技支出每增加 1个百分点,可以为农民收入带来0.61个百分点的增 长;而财政农业生产性支出的增收效应则变得最弱, 并且也不显著;相对来讲,农业基建支出的减贫增收 效应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失去了社会性支出的影 响,在经济性支农资金项目中,对于减贫增收,科技支 出的作用更加凸显,而生产性支出的增收效果则急剧 弱化。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土地较 贫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短时间内想通过 提高农业生产率、做大农业产量的方式达到扶贫增收 的目的难度较大。但通过教育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 科技知识普及,研制发展适合当地生长的新的农业动 植物品种,使贫困地区农民学会科学种植、养殖,因地 制宜,将会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使脱贫增收 成为可能。由于贫困地区往往交通条件都较差,农业 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此,加大贫困地区的农业 生产基建支出也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一项重 要手段。 由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子模型估计结果可知,财 政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仍然都对贫困人口 的增收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与整体模型结果也 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子模型中,社会保障支出 的减贫增收效应变得大于教育支出。这说明在只有 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扶贫时,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 资金补助对于贫困人口增收来讲才是更为实际的选 择。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的效果往往需要长时间才可 以显现出来,而且教育具有代际影响,父辈贫困并不 代表子女一定会贫困,但会影响下代人的发展,而脱 贫既要脱当代人的贫,也要脱后代人的贫,而当下主 要是解决现时的脱贫问题,这对长期的脱贫也是有利 的。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子女教育上,对贫困家庭的收 入增加很难产生明显的、立竿见影的影响,而社会保 障支出在短期内的减贫增收效果则更为显著,特别是 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社会资助将在其家庭收入中占 有重要比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支出对减贫增 收没有实际意义,恰恰相反,想要长期的解决脱贫问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但不同的区域 居民生活水平也不同,例如特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边远 地区,因此,考察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增收效应在区域 间的差异性,探究各因素在地区问不同的作用效果, 对有针对性地在地区间实施财政扶贫将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主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区域的划分标 准,同时借鉴中国卫生统计等相关区域划分标准,将 全国各省市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①。从区域问 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增收效应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见表3)可知,从总体来看,在控制变量一定的条件 下,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问的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对 农村地区扶贫增收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大部分 支出项目的作用效果都是较显著的。但是,从不同区 域问财政支农资金的扶贫增收效果对比来看,各支出 项目的作用效果则有较大的变化。 首先,分地区来看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扶贫增 收效应,保持控制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在东部地区,经 济性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减贫增收效应要比社会性 支出项目更大,也更为显著。其中,减贫增收效应最 强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为农业基建支出,生产性支出 增收效应次之,当这两项财政支农资金分别增加1个 百分点时,可以分别为当地贫困人口带来0.33和 0.29个百分点的收入增加。相比较之下,东部地区的 财政教育支出并没有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起到显 著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东部地区包括了我国相对 最发达的一些省份,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人力资本素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制度及分类标准》对经济地带的划 分,目前,统计中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 划分为:东部1O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 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 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再 庆、四JiI、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 北3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本文为便于经济地域j 部分的划分,将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归为中部,将辽宁 归为东部。 第5期 陈鹏等: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143 质普遍较高,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单纯依靠社会 富,工农业基础雄厚,地理区位优越,具有首先承接东 性救助并不能减小当地的贫富差距。相对而言,大力 部地区产业的优势,因此其内部发展潜力巨大,任何 完善农业基础性建设,提高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率, 方面的财政支持都会使当地产业获得发展,带动当地 扩大农业再生产及提高农业产品的流通水平等一系 居民的脱贫增收。在西部地区,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 列政策对减贫增收的作用更加明显。在中部地区,同 对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都具有正向作用,但与东、 样反映出经济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 中部区域不同的是,总的来看其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 要强于社会性支出项目,作用表现也更为显著。其 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要显著强于经济性支出项目。 中,减贫增收效应最强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为农业生 其中,财政科技支出、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西 产支出,基建支出增收效应次之,当这两项财政支农 部地区贫困人口的减贫增收效应强度分列前三位,当 资金分别增加1个百分点时,可以分别为当地贫困人 各项支出分别增加1个百分点时,都会给当地贫困人 口带来0.44和0.3个百分点的收入增加。但与东部 口带来至少约0.8个百分点的收入增加,而农业生产 地区相比较,除了基建支出,其余财政支农资金项目 支出和基建支出的增收效应并不大也不很显著。这 的减贫增收效应在中部地区都表现出了更为显著的 主要是因为,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教育支出在中部地区贫困人口 相对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本欠缺,农业生产 增收效应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显著性,当对其增加1个 力水平低,即使投入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基建财政支农 百分点的投入时,会给当地贫困人口带来0.28个百 资金,落后的工农业基础也不足以支持贫困人口的收 分点的收入增加。除此之外,社会保障支出对于东部 入显著增长。由于西部地区特别贫困的人口较多,因 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也显得更为重要。这主要 此,社会保障支出在当下的减贫效果较为明显。此 是因为,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份大多为农业 外,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口的人力 大省,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资本,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为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 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人力资本相对较弱,农业生产力 带来可能,并为长期的彻底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水平有待提高,贫困人口较多。但中部地区资源丰 表3 区域间财政扶贫增收效应估计结果 其次,总的对比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在东、中、西部 遍较低[2 ,便表现为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的减贫增收 的减贫增收效应,可以发现,地区发展水平越是落后, 效应在东、中、西部都是较显著的。 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越强,效果 最后,通过对比表2和表3中各区域与财政支 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总体投 农资金减贫增收效应全国整体水平结果可知,各不 入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投入不平衡的特点,即经 同区域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各项目的增收效应都有变 济发展水平愈高的区域获得的财政投入规模愈大,按 化,相比较而言,东部和西部的变化较大。具体来 照一般的投入产出边际递减的原理,落后区域获得财 看,全国整体水平结果中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 政支持带来的产出也会更大,减贫增收效应也会越明 贫增收效应差别较小,效果比较均衡,而且表现都较 显。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技术创 为显著。但区域间的各指标效果都有变化,存在支 新及推广的比重不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纯技术效率普 出项目间的作用效果差别较大、作用显著性下降的 1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现象。这说明,不同的区域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增收 的效果在各支出项目间也会发生较大差别,在利用 是有变化的,并且东部和西部的变化较大。 通过研究,本文为下一步财政扶贫工作提出一 些对策建议:(1)鉴于财政支农资金对贫困农户收入 增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 的资金投入,继续将其作为一项减贫脱贫的重要手 财政资金进行减贫时要有指向性,不能“一视同仁” 粗放扶贫。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贫困农户,要运用 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贫。 段。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对贫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减贫治理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当 困户减贫增收的效应大小,财政资金整体上还是要 侧重于经济性的支出项目上来,特别是增加财政科 技支出,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 前我国持续性的热点问题。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的减贫增收,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一直发挥着重要作 用。本文首先运用经济学经典理论对政府财政支农 资金的扶贫增收给出了一个可靠的分析解释,证明 了财政支农资金实现地区贫困人口减贫增收的正确 性。然后,利用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结论进行 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对全国整体水平,还 是分区域考察,财政各支出项目都会对贫困人口减 贫增收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在整体水平上,经济 性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要比社会性 的支出项目更大些。其中,科技支出项目的减贫效 果更加显著,因此,未来减贫工作中的财政支农资金 调整不仅要注重提高农业产出,更要在农业科技支 出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产出的科技含量。同时,社会性财政支农 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果也比较显著。特别是对于 特别贫困的偏远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对特 困人口的脱贫增收起着非常重要、直接的作用。通 过区域间财政支农资金减贫增收效应的对比分析发 现,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问的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 对农村地区扶贫增收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区域间财政各支出项目的作用效果也存 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性的财 政支农资金项目减贫增收效应都要比社会性支出项 目更大,也更为显著。但是,中部地区的社会性财政 支农资金项目对于区域内的减贫增收效果及显著性 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与东、中部区域不同的是,西 部地区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增收效应要 显著强于经济性支出项目,而且各支出项目在带动 减贫增收方面更加富有成效。而且,对比财政支农 资金在东、中、西部的减贫增收效应可以发现,地区 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 贫增收效应越强,效果越明显。研究还发现,各不同 区域与全国整体水平的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增收效应 (2)由于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在不同区域产生的减 贫增收效应是有差别的,即说明各地区的减贫增收 侧重点应有不同,因此,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减贫脱 贫时,应该注重区域的差别化,针对不同的贫困区 域、贫困农户,要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 施精准扶贫;(3)通过各区域间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 减贫增收效应对比可知,地区发展水平越是落后,包 括教育支出在内的社会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减贫 增收效应越强,效果越明显。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只 是在短期内起到显著作用,要想在长期内实现贫困 地区的彻底脱贫、不返贫,就必须加大农村财政教育 支出,使贫困地区农户自身具备生活“造血功能”,自 力更生,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明显减少[EB/ OL].[2018-03—06].http://finance.sina.com.cn/chi— na/20l8—02—01/doc—ifyremfz31561 14.shtm1. E2]刘俊英.公共支出政策减贫研究新进展与动态分析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4):40—47. [3]徐爱燕,沈坤荣.财政支出减贫的收入效应——基于中 国农村地区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7(1):116—122. [4]刘明慧,侯雅楠.财政精准减贫:内在逻辑与保障架构 [J].财政研究,2017(7):9-22. r5] Kenworthy L.Do Social—welfare Policies Reduce Pover— ty?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J].Social Forces, 1999,77(3):1 119—1 139. [6] Fan S,Hazell P,Thorat S Government Spending,Growth and Poverty in Rural Ind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 tural EconomiCS,2000,82(4):1 038-1 051. r7] Farhad K K,Mohannad N S T.Effects of Macroeco— nomic Variables on Poverty in lran(Application of Bootstrap Technique)E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 第5期 conomlcs,2014(5):85-96. 陈鹏等: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增收效应分析 145 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 [81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 济研究,2003(12):15—25. 究[J1.管理世界,2001(6):126—131. 王敏,方铸,江淑斌.精准扶贫视域下财政专项扶贫资 金管理机制评估——基于云贵高原4个贫困县的调 研分析[J1.贵州社会科学,2016(10):12—17. 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 [9]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J].经济研 究,2005(1):27—37. [1O]沈能,赵增耀.农业科研投资减贫效应的空间溢出与 门槛特征[J1.中国农村经济,2012(1):69—79. [11]王海.财政支出减贫:机理分析与政策启示[J].河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69— 73. 思考[J1.宏观经济研究,2007(6):21—25. 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J].云南社会科学,2014(5):86—89. David Romer.高级宏观经济学[M].吴化斌,龚关,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34. [12] 赵曦,赵朋飞.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研究[J]. 经济纵横,2016(7):58-63. [131 沃晗蓉.财政支持对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J1.山西农 经,2017(9):6-8. 唐欣,王震,张立华.财政资金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 政策效应研究——基于河北省1995—2014年的时间 口 二JI I二J 口 力 I] 序列数据分析[J1.企业经济,2017(2):174—179. 王银梅,刘丹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评价[J1.农 业经济问题,2015(8):49—55. [14]余卫民.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政策研究——以安徽省为 例[J1.经济研究参考,2017(22):40—43,98. Analysis of Effect of Fis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on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Generation in Rural Areas CHEN Peng,LI Jiang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xi 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further work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oblems in the tradi— 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Fis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ans for poverty reduc— tion in poor area.How to better utilize the effect of fis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on poverty reduction will become the key for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dj ustment.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making the em— pirical analysis with the fis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panel data of 3 1 provincial regions of rural,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expenditure projects will play the positive rol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population no matter the overall level of national or point’S area.But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about fiscal spending effect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By contrasting,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the stronger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social spending projects,and the effects are more apparent.So financial input should be made,differen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o— ced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regions,expenditure of rural financi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creased,in order to further the work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rural areas;fis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poverty allevia— tion (责任编辑:马欣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