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参政议政:地方人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来源:六九路网
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从增强信息观念,建立各级人大网络 参政议政机构、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各级人大工作门户网站入手。 网络皴议政:地方人大扩大公民有序政 与的 口王水兴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09年发布监测数 因为网络媒体的作用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据显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等六大网 2.网络参政议政的特征。首先是创新性。网络参 站新闻频道日均流量突破1.7亿、Et均独立用户数 政议政是信息化发展中提出的先进理念,也是民主 超过1800万,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33%和 方式的重要创新。其次是过程性。网络参政议政是随 22%,网民选择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两会”的比例高 着信息化和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再 达94.5%。网络的互动性使其成为人们参政议政和 次是民主性。网络的公开性、透明性和便利性决定了 监督政府的重要渠道。地方人大制度是我国人大制 网络参政议政的民主性。网络参政议政突破了传统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是地方 人大工作方式的各种障碍和制约因素,广大公众无 人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 论地域、身份和领域都能够为人大工作提供支持。最 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后是互动陛。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互动性。网 2008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网民规模 络参政议政可以把获得的各种信息通过互动平台进 跃居世界第一位。地方人大工作要以网络大发展为 行充分交流和整合,实现人大工作的沟通和分享。 契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网络信 3.网络参政议政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为核 息资源创新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方式,全面提高地方 心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的确立是网络参政 人大工作效能。 议政工作的理论基础;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应 一、网络参政议政的概念、特征和要素 用是网络参政议政的物质基础;社会公众的思维模 1.网络参政议政的概念。网络参政议政是指公 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顺应信息社会的变化是网 众通过网络技术平台表达诉求、抒发己见、传递民 络参政议政工作的社会基础。 意、建言献策等形式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 二、开展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网络参政议政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适应了信息社 对地方人大工作的现实意义 会发展要求,适应了人大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复杂化、 1.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地方人大 多样化要求,适应了人大工作对象思想变化、结构变 实现“开放式”工作模式转变的需要。网络的发展现 化以及他们的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要求。网络最鲜 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资源。近几年 明的功能是增强了社会公众利益表达和聚合的功 来,全国和地方人大常委会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能,并由此派生了网络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就人大 围绕人大立法、监督两大工作任务和目标,充分运用 工作而言,网络参政议政利用网络了解地方的网上 网络媒体资源,切实提高了人大立法质量,强化了人 舆情、开展社情民意信息的征集工作,提高了地方人 大监督职能。每到人大会期前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 大工作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近年来,全国和地方人大 网络“两会”调查,他们对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 工作逐渐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通过网络实现草根 就业、收入分配等公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 民众有序参政议政已经不是不可实现的人大工作模 生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问题显然也是政府工 式,而人大立法、检查执法、监督质询等工作职能也 作报告中关注的焦点,是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共商 一28一《人大研究)2009年第1o期(总第214期) 国是的重点话题。网民在互联网上参政议政实现了 充分认识网络汇聚民意、积聚民智的作用;进一步加 公众与人大代表的“零距离”交流,拓宽了代表们的 强人大运用网络扩大公民有序参政议政的宣传,强 工作思路,提升了代表们的履职水平,也强化了公众 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参政议政意识,引导公众正确 对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和履职效果的监督,使人大工 认识网络参政议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摒弃各种错 作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误认识;人大工作者要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上网技 2.依托网络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人大提高 术,关切网民的意愿;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对人大工 议政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需要。随着我国民主 作的正相作用,尽快突破现有人大工作方式的局限。 政治建设的发展,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公众的政 2.建立地方人大网络参政议政机构、队伍和工 治参与诉求也日益迫切,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 作机制。随着地方人大制度的发展,网络参政议政工 管在民主实质层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但 作应成为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根据目前我国人大 是,在实践层面还不能满足公众的政治参与诉求。从 工作的发展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指导地方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角度分析,没有公众充分参与的 工作时,要把网络参政议政纳入人大工作的全局中, 民主制度,必然会影响这个制度本身的效用。让人大 尽快建立起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各级网络参政议政 工作同网络结合起来,运用网络的便利性、互动性, 领导机构,在现有的人大常设机构和人员中安排专 架起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对话的电子 人负责网络参政议政工作,建立网络参政议政专业 桥梁,选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人大代表表达自己 化工作队伍,统一指导协调网络参政议政工作,最大 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对人大立法的影响力;人大代表 限度地发挥网络参政议政的作用。在网络参政议政 也能更广泛地了解公民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做 过程中,要逐步摸索网络舆情汇集与研判机制、重要 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 信息快速反应机制、敏感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信 3.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人大代表 息监测等工作机制,使网络参政议政工作形成制度 履职实现“常态化”转变的需要。我国人大代表不设 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 专职,实行“兼职”,人大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委会负责 3.搞好网络参政议政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为公 日常工作。针对这种状况,近几年,国内已经出现关 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当前,网络参政议政 于“人大代表专职化”的诉求,针对“明星”代表、“一 虽然发展迅猛,但其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地方网络 把手”代表、代表“荣誉化”现象,媒体和公众已经有 参政议政的发展是与当地官员的开明分不开的,而 不满的舆论。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是公众对人大 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不能建立在个别官员的开明作 代表履职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现。人大代 风上,必须将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纳入法制化、制度化 表履职不能仅限人大会议期间,必须在创新履职方 建设轨道。网络参政议政必须遵循传统参政议政工 式方法上进行探索。网络技术的兴起,为公众直接政 作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 治参与提供了某种可能。人大代表可以通过博客、电 网络得以延伸和遵守。网民在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 子邮箱、聊天室等信息传输工具同选民建立可以实 同时,不应拒绝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针对目前网 现及时的、相互的、个性化的思想、信息交流。而广大 络参政议政存在的“重视网上宣传,轻视网下落实” 公众可以绕开传统的信息渠道所设置的表达壁垒, 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 直接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人大代表还可以 参政议政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责任等各个方面及 利用网络很方便地进行民意调查。凡此种种皆表明, 时作出规定,使网络参政议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网络参政议政不仅对广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 为广大公众有序参政议政提供制度保障。 大意义,而且对人大代表实现履职“常态化”、提高代 4.建设好各级人大工作门户网站。通过全国人 表履职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大常委会的指导,建立各地区的人大工作门户网站, 三、地方人大开展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 为广大公众提供地方的人大工作信息渠道。构建人 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大工作数据库,开设人大工作论坛和网上信访中心。 1.地方人大要树立信息化观念,提高对网络参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为地方人大代表提供本地的社情 政议政工作的认识。网络参政议政是对传统人大工 民意,及时发现本地方的问题,为人大工作科学决策 作方式的延伸和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参 提供参考。 政议政对我国民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J 《人大研究)2009年第1O期(总第214期)一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