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学是研究审美文化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审美文化是指用美学的观点观察、分析、研究人的生活及生活领域中美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和理论空间的学科命题与研究领域,文学只是审美化涉及的学科之一。历经了朝代更迭兴衰的中国古代文学像一颗璀璨而永恒的星晨,如果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去重新观照和审视,相信它会显现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奇观。笔者试图剖析审美文化理论资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一. 审美文化是一种生存论的哲学意向,更注重存在意义层面的分析。
先秦文学的最大特色是文、史、哲不分家,从审美文化学的角度去度量,先秦文学中的许多光辉思想都给人以生存论的启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支柱,这时分别以其代表作《论语》和《庄子》为例。《论语》中孔子对“中庸”的生存处世哲学进行了反复阐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也。”(《庸也》)《说文》“中,正也;庸,用也。”即用一种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诸多关系。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和”为恰到好处,生存哲学中把握度的原则是何等的重要。这种适度原则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应当“周而不比”(《为政》),“群而不党”(《卫灵公》),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君子尊贤而客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中庸”即“中和庸常”之道,也即执其两端而叩其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
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封建伦理宗法道德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褒贬不一。但无庸质疑的是它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它至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存处事方式。
《庄子》反复阐释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处世及治国哲学。由于自然的伟大和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之性。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顺应自然,小而言之,无为而无不为可以安身保命;大而言之,可以治国。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认为“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不正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向着美好的方面复归吗?
二.审美文化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观念的渗透,更注重宏阔文化视域中的把握。
文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和时代、政治、科技生产、人口
资源等诸多因素浑然不可分割。从审美文化学这个观点出发,把古代文学也放到一个更宽泛的视域中去考察,收获远远超出想象。
这里以魏晋时期的古代文学为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的时期,经济上,汉代十分兴盛的商品经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才有所恢复;政治上,战乱频繁,分裂割据,世族门阀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在意识形态上,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学衰微,取而代之的是玄学。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转而探究玄理。一方面,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和张扬清除了障碍;另一方面,解放了的人没有了思想依托,在为自由欢呼的同时又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产生的魏晋文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风貌,魏晋时期成了真正的人的觉醒的时期。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建安七子”作品中对人生、生活和极力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壮志;正始文学代表性的作家 “竹林七贤”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阮籍和嵇康作品的“遥深”“清俊”;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田园生活之怡然自乐,“豪华落尽见真纯”等等。将这些文学作品放到宏阔的社会背景下考虑,会找到这一切的根源,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的动因与指向。
三.审美文化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洞察,更注重理想境界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文本对境界的营造有其独到的一面。我们以
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作为例来探讨。在中国诗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曾评论他“当代诗匠,又精神理。”“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论他的诗作的口头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悠远,以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迷人的景象与怡然陶醉的心境嵌合无间,营造出清明、澄澈、玲珑剔透的诗的境界。皎皎明月,纯洁空明;郁郁清松,亭亭静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婀娜浣女,秀丽可人……
综上所述,透过审美文化之窗观照中国古代文学,其理摄人心魄,其情至真至纯,其境韵味无穷。审美文化学无疑会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