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教学解读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富有童趣的儿童诗。诗歌中,弯弯的月亮是停在天空中的小船,“我”坐到月亮上去,欣赏美丽的夜空,表达了诗人对月夜的喜爱之情。课文篇幅短小,全文注音,插图有趣,带给读者奇妙的阅读感受。
1.识写生字。
课文37个汉字,其中10个生字要求认读,4个要求会写。
10个生字中,“的、船、两、在、里、看、见”等字是熟字,可以通过认一认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余生字,用“拼读”的方式认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拼音的学习。
熟字在认读中要特别注意,“船”是翘舌音的字,“在”是平舌音的字。“的”是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认读“的、船、看、闪、星”5个字,宜分部件识记字形。它们都是由两个或三个部件组成的字,“的”在前面的教学中多次出现,用左右两个部件加一加记住字形。“船、星”可借助图片理解字义,注意“星星”的第二个字读轻声。再用“船”组成“轮船、帆船、渔船”等词语,用“星”组成“星星、星光、流星、行星”等词语,也可以用部件相加的方法记住字形;“看”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手”,下面是个“目”,可以让学生把手搭在眼睛上,做一做“看”的动作来记住字形。“看”的词语很多,让学生说说带有“看”的词语,比如“看见、看望、观看、查看、看病”等。“闪”中的“门字框”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门”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识写,在这里作为偏旁,叫做“门字框”。可以请学生编一编儿歌记住“闪”,如“门字框里一个人”,还可以请一个学生站在门框下面,在说一说、演一演、猜一猜的活动中,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认读“两、在、见”,“两”是后鼻音,要读准。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两”字,“一横下面一个框,两个小人里面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在”是熟字,在前面的课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字形。“见”和“看”意思相近,合成词语“看见”。
“月、儿、头、里”4个要书写的字都是独体字。本课需重点学习“横折钩”
1 / 6
和“竖弯钩”的写法。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横折钩,起笔写横,略顿笔后折向下,横平竖直,横短竖长,到起钩处略顿笔后向左上方钩出。竖弯钩在写的时候从上往下,向右转笔时行笔要平,出钩时先顿笔。“月”在书写的时候注意里面的两小横靠左不靠右。“头”可以结合图片,指一指头的位置,也可以借助船儿的图片,指一指船的两头在哪里。写的时候先写两点,两点上下摆,最后一笔是长点,要写稳当。“里”的笔顺要强调,先写“曰”,再写竖,最后写两横。
2.朗读课文。
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处运用叠字,让文中的月亮与星空的形象更生动,显得十分有趣。首先指导学生将叠词读正确,“的”是轻声字,宜读得轻短,不能拖。“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可以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还可以请读得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要注意,“月儿、船儿”是双音节词,不是儿化音。在此基础上,读好“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结合插图,感受使用叠词的效果——叠词的运用写出了学生眼里月亮的可爱样子,还可以和“弯的月儿、小的船儿”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以此为例,感受“闪闪的星星”中星星的活泼、星空的美好意境。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可以先请一个学生尝试朗读全文,其余学生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他是怎样停顿的。师生一起发现停顿的小窍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做到了这样的停顿,就能把小诗读得抑扬顿挫,读出小诗的节奏感。
3.背诵积累。
《小小的船》篇幅短小,只有四行诗句,长短比较一致,且多运用结构相同的短语,背诵起来难度不大。首先,让学生想想“诗人为什么把月儿和船放在一起说”,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在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加一个字,你会加上什么字?”“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小小的船”其实指的就是月儿。在此基础上学生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最后,借助插图,说说“我”坐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背诵时,学生可以手指着插图,有所依托。当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当作小诗中的那个孩子,边背边加上动作,
2 / 6
就像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4.迁移运用。
叠字的使用是这首小诗的一大特色,让月儿更弯了,让船儿更小了,让星星更闪了,让天空更蓝了。除了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可以结合课后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提问:还有什么也是弯弯的、小小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上叠字表达“大、圆”等意思,还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来进行叠字运用的小练习,如教室里的书橱、黑板、植物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提升学生运用叠字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门字框”,学写笔画横折钩、竖弯钩,学写汉字“月、儿、头、里”。
2.学习正确地读句子,注意词语的停顿与连贯。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与诗句,想象诗中“月儿”“星星”的可爱,初步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认读字词,读通课文
1.借助图片,认读识记“月、船、星、头”。
(1)出示月儿的图片:这是什么?根据拼音,拼读词语。给“月”组词。 要点:“月儿”是双音节词,不是儿化音。
(2)出示各种船的图片,认一认。拼读词语。从图片中找到“小小的船儿”,读准双音节词语。结合图片,给“船”组词。如:渔船、帆船、轮船、飞船等。
(3)出示图片,认识“头”的位置。也可以结合船儿的图片,指一指船的两头在哪里。
(4)出示星空图片,认读词语“星星”。识记“星”字,给“星”组词。 要点:第二个“星”读轻声。 2.凭借经验,自由认读。
3 / 6
出示“的、两、在、垦、见”:
(1)你认识哪个字?请领着大家读一读。 (2)谁能用这个字组一个词吗? (3)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要点:“里”的笔顺要强调,先写“曰”,再写竖,最后写两横。 3.做动作,识记“看、闪”。 (1)出示生字,拼读。 (2)做动作,记住生字。
提示:“看”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手”,下面是个“目”。可以让学生把手搭在眼睛上,做一做“看”的动作来记住字形。“闪”——请一个学生站在门框下面,玩猜字游戏。
要点:“门字框”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要记住此偏旁的名称。 4.游戏中巩固识字。
(1)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词。 (2)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3)我做动作,你来猜。
提示:请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生字。 (4)我出字谜,你来猜。
比如:“两”——横下面一个框,两个小人里面藏。
板块二 读出节奏,感受形象
1.教读叠词。
(1)出示“弯弯的、小小的”,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老师领读。 提示:“的”是轻声字,要读得又轻又短。
(2)出示“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与“弯的月儿、小的船儿”作比较。 提示:朗读中比较,感受叠字的作用。
(3)出示“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尝试自己读好叠字。 2.读出节奏。
(1)出示全诗。学生练习自读。
4 / 6
(2)指名朗读,师生共评。
提示:检查“月儿、船儿”是否读正确以及叠字的读法。
要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男女生合作读好整首诗,读出节奏感,体会韵律美。 3.感受形象。
(1)诗人为什么把“月儿”和“船儿”放在一起说? 提示:它们都是弯弯的,两头尖。
(2)如果在“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儿”之间加一个字,意思保持不变,可以加上什么字?
提示: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儿。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其实“我”坐在哪里呢? 提示:“小小的船”其实指的就是月亮,我坐在月亮上。 (4)“我”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提示: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表达。
板块三 多种方式,背诵课文
1.借助插图,厘清背诵顺序。
提示:月儿——船——船里——星星、天。
2.如果你就是诗里的那个孩子,你坐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提示:学生介绍的过程就是背诵的过程,教师可以适时地用插图来进行提示,降低背诵的难度。
3.同桌互背。你背给我听,我背给你听,比比谁背得正确,背得快。 4.玩一玩“唱双簧”的游戏,两个学生合作背诵,一个学生指着插图,做口形不出声,另一个同学站在他身后大声背诵,看看像不像一个人在背。
板块四 积累叠字,拓展运用
1.还有什么也是“弯弯的、小小的”?结合课后“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
5 / 6
的例子,让学生尝试说一说。
提示: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河、小小的蚂蚁、小小的心愿。
2.苹果很大,很圆,还可以怎么说?提示:大大的苹果、圆圆的苹果。 3.像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哪些?
提示:叠字的使用让形象更加生动可爱。教师也可借助教室里的物品,比如教室里的书橱、黑板、植物等,让叠字的使用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叠字的能力。
板块五 认识笔画,学写汉字
1.认识横折钩、竖弯钩,熟练书写。
教师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要求练熟新笔画后再书写整字。 2.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1)“月”:注意里面的两小横靠左不靠右,两横要匀称。 (2)“儿”:竖弯钩写在竖中线右侧,起笔位置比撇略高。
(3)“头”:先写两点,两点上下摆,最后一笔是长点,要写稳当。 (4)“里”:先写“曰”,再写竖,最后写两横。上面的“曰”上宽下窄往里略收。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