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译文辨味 夏云陶 现,而译文二 中看不到。 rnle arrow and the song I shot all armw into the air/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Could not follow it iII its tlihgt. I breathed 8 songintotlle air/Itfellto earth.I knewnot where/For who has sihgt SO keen and strong/That it call fol— low the aihgt of osng? ng,long afterwards,inan oak/Ifoundthe alTOW,still unbroken/Andthe song,from beginningto end/Ifound again inthe heart of afriend. 译文一: 箭与歌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2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能/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会有这么尖,这么强/竟能追上歌声的飞 扬?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 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问。 (杨德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二: 箭与歌 我把一枝箭射得很高/它落到了哪里我不知道/因 为它的速度太快/我的眼睛追不上它。 我唱起一支歌儿在空气中荡飘/它落到了哪里我 不知道/因为谁的眼力会有那么强/能追上歌儿的飞 翔? 好久好久以后,我看见/在一棵橡树上嵌着那枝完 好的箭/我也发现了那个歌子/它完整地留在一个朋友 的心里。 (王晋华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OOO年版。) 以上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的原稿以及两种翻 译。其中第一种翻译是苏教版必修五选用的形式,第 二种翻译出现在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两种翻译在建 行与意旨上与原版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个别词语上有 点差异,甚至有所取舍。比方说译文一中一、二两节的 第一行用“射出”“吐出”收柬,紧接着用“何处”作为前 两节第二行诗句的收尾;而译文二中一、二两节的第一 行用“很高”“荡飘”收束,紧接着用“知道”作为前两节 第二行诗句的收尾。相对来说译文一在翻译时对原稿 保留得较完整,而译文二就有一定的词句上的裁减;比 如“into the air'’、“fell to earth”等短语只在译文一中出 这些取舍都 是以符合译 文的节奏、音 韵为准则,是 一种合宜的 做法。反复 手法使译文 节奏鲜明,情 感激越;换词 收束是为了 音节和谐,便 于诵读;如 此,就可以感 受到诗歌的 “建筑美”与 “音乐美”。 然而翻 朗费罗像 译上的差异 给人带来的感受又并非仅此而已。 先来看第一节诗的末尾。译文一中,明显进行了 一定的艺术加工,强调“箭”的速度之快;译文二中却高 度忠实于原稿。为了使诗歌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译 文一是做了比较明确的考虑的。这样一来前两节诗在 形式上更协调,都以反问的句式收束,加强了语气。那 是一种深表遗憾的语气。就整首诗看来,结尾才告诉 读者,此诗与友情有关,那么箭可以象征朋友相处时曾 经造成伤害的一些言行,“一去如飞”自然更能体现事 态的无法挽回。作者的遗憾由此而来。所以译文一对 原稿略有改动,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助于强化诗歌意 旨的。 再看第二段。译文一的首行末尾用了“吐出”一 词,译文二首行的末尾用的是“荡飘”。前者是口头语。 后者是书面语,相比之下,“吐出”就显得比较随意。根 据诗歌主旨,“歌”与“箭”构成对比,可以象征那些给朋 友带来帮助、鼓励的美好的言行,用“吐出”有倾吐之 意,动作的随意性表明那是一种自然的表露,朋友问的 交流原本就不该是做作的行为;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这 些言行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表露。“荡飘”一词表现意图 的侧重点就有所差别了。只有轻的东西才能和“飘”这 样的动词搭配起来,这样就可以给读者一种轻盈的感 觉,它不像“吐出”那样重在自然的倾吐,而是让读者更 多地感受到“歌”的美好,也就是对朋友的一言一行的 2l 美好感受。与这两个动词遥相呼应的词语分别是“飞 “箭”留下的遗憾上显得更为深切,所以最后一节诗中 扬”和“飞翔”。既然歌声是“向空中吐出”的,那么就应 用了“插”而不用“嵌”也是符合整首诗的语境的。这样 该是自下而上,自高而低的传递着的,“飞扬”可以表现 看来这首诗的两种翻译都有它内在的机制,既顾及形 声音传递时方位的变化,而且有一种激昂的心情在里 式,又从诗境出发,言辞虽然质朴,却都做到了浑然一 面;如果声音是从上向下传递的,那就得用“下落”“坠 体,不可分割。 落”等词了。既然前面用了“荡飘”,后面就较适于用 翻译外来诗歌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它必须符 “飞翔”一词了。“飞翔”跟“飞扬”比,不重方位的变化, 合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忠实”并 而重感觉上的轻快;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毛泽东《沁 非亦步亦趋,追求“形似”应以“神似”为前提。两种翻 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翔”字 译虽然在局部环节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它们都 体现了鱼儿戏水时的轻快自如。两个“翔”字起到的作 传达出了原著中的神韵。又因为诗歌原本就有一定的 用应该是一样的。这样一来,译文二中从“荡飘”写到 多义性,所以更为词句的选择增添了弹性,不同翻译的 “飞翔”,诗歌的情境也如译文一一样的和谐了。 比较与鉴赏,无疑使诗歌内在的张力得到了较为丰富 最后看第三段。两种翻译中一组动词译得不同, 的展示。作为读者,在赏鉴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异议, 使诗歌的旨趣形成了一定的差别。译文一中用了 但是更应尊重译者的想法,平心静气地体会字里行间 “插”,而在译文二中用的是“嵌”。“插”用词生硬,侧重 的意趣,而不是贸然否定;毕竟,创造一样事物远比摧 于表现那些“箭”一般的言行造成的伤害,这个动词给 毁一样事物要艰难。 人疼痛的感觉。“嵌”侧重于留下印象的深刻、不可磨 (作者为浙江省湖州中学高级教师) 灭。由于译文一的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反问句,在表现 含混与准确 《现代汉语词典》几则词条释义指瑕 赵长征 作为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性词典,《现代汉语词 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 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以收词丰赡、释义明晰 而著称。不过,笔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发现,有几则 词条的阐释还存在着模糊含混的微瑕,在此不揣谫陋 地指出来,希望能够引起词典修订专家或学者的注意。 释义含混的例子最突出的如“安息日”和“越位”。 如果和《辞海》做个比较更容易发现问题。先看《现代 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词条“安息日”(P8): 《圣经》记载,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万物,第七日 完工休息。犹太教尊这天为圣日,名叫安息日(即星期 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这一昼夜时间)。这一天礼拜 即便是从未接触过《圣经》的读者也会了然于心了。 《辞海》(第6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夏征农 等主编,2010年4月出版)正是这样解释“安息日” (P28)的: 犹太教每周一次的圣日。据《圣经・创世纪》记载, 上帝在六日内创造了宇宙万物,第七日完工休息,故尊 该日为圣日,名为安息日(犹太人以日落算作一天的开 始,“第七日”指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并规定教 徒在该日停止工作,不举火做饭,专事敬拜上帝,称为 “安息日”。基督徒承袭犹太教关于守安息日的规定; 但大多数教派根据耶稣在星期日复活的故事,改在星 期日守安息。 与《词典》比较起来,《辞海》为“日落”在犹太人时 上帝,不做工作。基督教以星期日为安息日,又称主 日。 《词典》对“安息日”的诠释本自《圣经》。尽管做到 了简明扼要,但上述解释还是让人费解:被犹太教尊为 “圣日”的日子究竟是指的哪一天?再就是为何以“日 落”作为一天的开始呢?从上下文的关联来看,所谓 “安息日”应该是指第七日,但在“安息日”之后所附的 注脚,则又说指的是星期六。犹太教的安息日就是星 期六,这对熟悉《圣经》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问题。但对 《圣经》不熟的读者肯定会误认为第七日是安息日,也 该是星期日,怎么变成星期六了?因此,如果《词典》再 简要地追加一些对犹太教时间设定常识的注解,相信 22 间设定中的作用添加了一个注脚,这样一来,读者就比 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再如“越位”(《词典》Pl685)一词,《词典》是这样解 释的: 在足球赛中,攻方的队员踢球,同队的另一队员如 果在对方半场内,并在球的前方或攻方队员与对方端 线(球场两端的界限)之问、对方队员少于二人,都是越 位。 上面的解释颇绕口,尤其后半句解释令人困惑。 对于球迷来说,“越位”是再简单不过的规则。但要让 普通读者理解何谓“越位”就需要清楚到位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