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清)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

来源:六九路网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

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1, 【答案】

1.A

2.C

3.D

4.(1)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觉得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

(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

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带来天下的混乱。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这句话的含义是“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可以先根据两个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两处;排除CD项;“甚当”是形容其“学识”,不能分开,排除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荀子……法家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节说“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意思是“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D项,该选项认为本文的主旨是“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而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秦行暴政不止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还有助纣为虐的臣子的因素。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不义”,不讲正义,“义”名词做动词;“而”,表转折;“劝”,勉励;“为”,做;“谓”,认为;“谅”,原谅;“于”,对于;“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介宾短语后置句;“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罪吾”,“罪”,怪罪。第二句中,“且夫”,况且;“虽”,虽然;“终”,终究;“易”,改变;“贻”,招致。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问来侍奉秦国。

在秦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

书》,明确法家治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 时候,完全釆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 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 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秩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 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

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更是他自己求取的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