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就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

来源:六九路网
优化服务稳就业 拓宽渠道促增收

----就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面对农村空心率达XX%、留守人口平均年龄XX岁、因病因残致贫达XX%、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弱等现状,XX立足县情实际,把因地因人制宜增加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着力解决供需矛盾、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就业资源,不断扩大贫困人口就业规模,确保贫困群众劳有所得、持续增收。

一、坚持服务精准到人,打通供需矛盾“中梗阻”。充分发挥县委、政府协调各方的优势,大力破解群众求职和企业用工“两头找不到”的难题。一是全覆盖调查登记。对全县X.X万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调查,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劳动能力、就业特长和就业意愿,同步广泛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建立起贫困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企业用工“三本信息台账”,为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奠定基础。二是建立智能就业系统。与XX大学合作,研发了“XX县智能就业服务系统”,将摸排的各类信息全部录入系统,群众只要输入就业意愿和薪资要求,就能一键找到心仪的工作;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可批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实现了企业用工和贫困群众就业双向选择、精准对接。三是针对性开展培训。聚焦企业、群众和创业主体需求,分类开展就业培训,让更多群众分享政策红利、提高就业质量。去年以来,共开展订单式培训XXXX人次、农业技术培训XXXX人次、自主创业培训XXX人次,让更多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

二、坚持扶贫不养懒汉,激发自主脱贫“源动力”。严格落实XXX主任“要帮扶激励贫困群众靠劳动获取收益”的要求,在各村设置公益岗,有效破解弱劳动力就业问题。首先,积极调整了扶贫产业收益分配方式,将光伏收益和企业合作经营收益的XX%用于农村公益岗工资,真正把产业扶贫与群众就业紧紧结合在一起。《荒山坡上种“太阳”,劳动就业奔小康》这一典型经验做法荣获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奖。其次,根据村情实际,按照“人岗相适”原则,设置道路养

1

护员、生态保护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X.X万个,他们每天身着黄马甲,忙碌在村街巷尾,昔日坐街头聊闲天的贫困群众变成了“工薪族”。再次,严格公益岗管理,对所有岗位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实行挂牌公示,按照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发放工资,并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换岗淘汰制”,多劳多得、奖勤罚懒。这么一来,贫困群众不仅对工作特别上心,对村级事务参与的热情也明显高涨,农村又出现了热火朝天共同劳动的场面。

三、坚持多元渠道融合,用好就业扶贫“组合拳”。整合特色产业资源和县内外企业力量,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题。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选定XX家管理规范、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搬迁群众就业扶贫基地,打造“三公里就业服务圈”,实现“易地搬迁、同步就业”。特别是“XX-XX·XX协同创新扶贫示范园”,根据入驻企业吸纳贫困户数量收取租金,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针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群众,充分利用XX市XX区、XX经济开发区对口帮扶机遇,持续扩大劳务输出领域和规模,先后组织X次“春风行动”京津冀联合招聘会,XXX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X.X万个,XXXX名群众实现转移就业。针对无外出就业意愿群众,在中心村兴建手工编织、箱包制作等扶贫“微工厂”XX家,XXXX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举办“恋人花”生态旅游嘉年华、草原国际马拉松等系列文旅活动,更多群众通过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景区打工等方式实现增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由农业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籽种、技术、销售等服务,带动X个村XXX户群众稳定增收。针对有临时务工需求群众,引进两家劳务派遣公司,调查收集群众临时务工和企业临时用工信息,每天在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并安排专车接送,当日兑付工资。先后组织XXXX人参与挖土豆、割麦、收菜等短期务工,起到了养成劳动光荣好习惯、提高群众收入的作用。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