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
刘国光教授在1983年带中国社科院的一个学者访问团去纽约,当时福特基金会组织他们和美中经济学教育委员会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他跟普林斯顿大学华裔教授邹至庄先生有一次交锋。邹教授说,到美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理工科出身的留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因为理工科出身的学生逻辑接受能力强,而文科出身的就不适应,所以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招的主要应该是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而不招学文科出身的。刘国光说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逻辑的科学,它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或研究经济学只会逻辑抽象的方法而没有历史的方法、没有价值判断是不行的。实际上,这种分歧由来已久。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有人分析过抽象逻辑与历史常识的关系,认为西方一些学者多了逻辑少了常识,而中国一些学者则相反;缺少逻辑的学者往往被认为是研究不够深入,但是少了历史常识的逻辑则可能百无一用,甚至误入歧途。(参见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那么经济理论与经济史之间的关系该怎样去界定呢?我觉得不妨先从其各自的内涵入手。经济史与经济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但是两者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的,而是相互独立并平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两者相互提供方法论。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是阐述和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学科。(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章开沅主编)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经济史描述再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其次,在以上基础上分析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第三,经济史研究方法的特征:以经验归纳法与历史分析法研究人类活动和历史经济发展。而经济理论是从某些前提假设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理,预测到某些经济现象发生的语言假说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学假说体系之上的。要讨论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关系,我们需要借助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系来辨明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关系。
一、经济史是经济理论的源
经济史是研讨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分明的经济理论。因此它只能以历史材料为根据,其他都属办法论,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理论中笼统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笼统中复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理论,就象不能从“义利论”中复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流,熊彼特对此有精辟阐述,他说“经济学的内容,本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共同的过程。假如一个人不控制历史事实,不具备恰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历,他就不可能希望了解任何时期的经济现象”,“历史的叙说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而历史提供了最好的办法让我们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络在一同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络在一同”;“我置信目前经济剖析中所犯的基本性错误,大局部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历,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办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参见熊彼特.经济剖析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我国经济学家老一代著名经济史专家吴承明先生在谈到经济史的重要性时也说:“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学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陈振汉先生也反复强调:经济史对经济理论的关系,是知识的关系,也是方法的关系。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或学说的形成是根据经济史。(参见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陈振汉:《步履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由此可见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经济学假说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
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说。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假设,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的,从这些假说中出发,对经验事实进行推理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前提假设的错误,即前提假设与经验事实不符。经验事实真理是或然的,所以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假说还要进一步接受经验事实的验证,这种验证要求助于经济史。不仅如此,当一项假设被经验证伪之后,理论还需要一种新的假设来源,而这种新的假设仍必须从经验事实中产生,经济史将继续成为经济理论新的假设的来源。
二、经济史与经济理论的辩证关系 1.经济理论与经济学相互提供方法论。
经济史与经济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但是两者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的,而是相互独立并平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两者相互提供方法论。
经济史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叙述史实,而是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研究的作用,就在于它决定用什么观点考察经济的历史,用什么方法理解和阐述经济的历史。
用一定的经济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史,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假设问题。前提假设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济史也不例外,经济史学的前提假设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还为经济史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经济史可使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有:历史主义模型、传统模型、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起飞模型。工具层面上讲,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的分析方法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法、中观的区域和部门分析法、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法。
2.必须合理选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
人类的经济活动史多方面、多层次的,经济史也就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成为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只有运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工具,才能全面有效地分析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经济现象。以“凯恩斯革命”为例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式为研究经济史提供了众多的理论分析工具,从研究的具体需要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适合研究课题本身性质的理论与方法,善于应用这些理论方法,对于任何经济理论都不能一把抓,一刀切,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研究工作才是有效、真实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经济史是理论的流,同时二者之间一定的辩证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