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考点综合提升练(二)写人叙事散文【含答案】

来源:六九路网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写人叙事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

安 庆

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他们手里握着棍子,敲在乡间的土路上,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时候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得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二胡拉得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的只有几首。我就是从此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着不动。

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

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

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

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

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

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到什么……

⑪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 ⑫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

1.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两句中加点词“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灯”指的是纯净的心灵世界,“东西”指代的是饱受苦难却乐观积极的心态(或“对艺术的执着,不屈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对即可)。

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者说明萧瞎敢爱、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以及机智、风趣等性格;后者说明萧瞎的艺术影响,传统文化已经得以传承,又让我们看到了乡间音乐的希望和生生不息。 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有三处对比:将村民热衷听二胡时的满足与冷落二胡亲近电视后的茫然作比,将萧瞎早年拉二胡和后来算卦对比,将萧瞎贫穷、幸福的生活与富裕、飞来横祸对比。以此说明,人们为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放弃了精神,这是“舍本逐末”之举。文章巧妙运用对比,不仅突出了事物和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文章的思想倾向。

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语言在文中处处皆是,读来有味。写萧瞎“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寥寥数语道出了他的身份和聪慧;写“你不是会学驴叫吗”,道出了人们泼皮式的刁难和萧瞎生存的艰辛;写听曲“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好一幅静谧、安闲的画卷,这里没有权贵,没有歧视,没有施舍,只有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崇敬与仰视。

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乡间音乐曾经让我们找到了纯粹的灵魂,人们在安静、闲暇时去思索人生与世界,这正是现在浮躁的现代生活所缺少的;(2)乡间音乐是一种精致的、纯正的、原汁原味的音乐,它的发展和传承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艺术就应该少一点物质,少一点功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相信,在峭壁的上面,有清新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缘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没有人与他为伴。没有。饿了,他随手采一把岩壁上的野草野菜;渴了,他伸出舌头寻找着岩壁上渗水的潮湿处。倘若能偶然在攀缘的途中遇到一处泉眼,他便贪婪地把龟裂的双唇紧贴上去,如吻着自己心爱的女子般用全身的力量吸吮着、吞咽着,仿佛要把峭壁里蕴藏的水都一下子喝尽。但这样的好运对于他是罕有的。在大多数时候,他只能用舌头舔着粗硬岩壁上的潮湿。舌头一次次地被岩壁的粗硬磨破。有血流出来。岩壁上不仅留下了他手足流出的血,也留下了他舌头流出的血。不但他

的手掌脚板已结了坚硬的老茧,他的舌头上也有了一层厚厚的死皮,他已经失去了味觉。

衣裳,已经磨破、撕碎,一片一片地离开了他的身体。他已赤身裸体了。只有头发披散下来,风起时,如一面旗帜。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许多个岁月过去了。

现在,当他举目向上时,他已经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山顶了。然而,山顶似乎并无清新的空气,并无秀丽的风景,并无鸟语和花香;然而,山顶上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泞,也有垃圾。

有失望和悲哀袭上他的心头。因为负载着失望和悲哀,他现在感到身体更沉重了。后悔不时闪电般掠过心头,闪电般短暂也闪电般明亮。

也许,根本就不该开始这样的攀登。也许,还可以退下山去,同人群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泞里翻滚,在垃圾上觅食。

似乎有意,又似乎无意,他第一次扭头向下,想看一眼下山的路。他惊讶地发现,他已离地面那样远。而他更惊讶地发现,被他艰难地开辟出的上山路已消失。那些洞眼,在他的手足离开后,很快便又恢复了原状。他的血似乎是良药,石头的创伤在他手足移开后立即便长好了。

他的脚下仍是一面峭壁,正如他的头上的峭壁一样。

在头顶的峭壁上凿出洞眼攀登上去,是可能的;然而,在脚下的峭壁上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谁也无法这样做。

现在,他明白了。他攀登的,是一座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的道路。

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 现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他已不关心山顶上是怎样的世界了。

现在,他唯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死在某一次不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过程中,或者死在最后一次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劳作后。如果这样,死后的已如野人般的身体便会向下落去。尸体的落下不像身体的退下,是不需要路的。而死后的身体落在地面上,落入尘埃中,落进泥泞里,落在垃圾堆上,是他所不愿意的。

怎样才能使死后的身体不落下呢?

他想起了披散下来的头发——这飘扬的旗帜。

也许,临死之前,可以在峭壁上凿出一处洞眼,让头发穿过其中悬挂住尸体,像旗帜悬挂住旗杆一样。

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 6.画线的第五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象地写出了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的艰辛;②用“头发披散下来,风起时,如一面旗帜”为文末“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作铺垫。 7.纵观全文,文中的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憧憬、坚忍到犹豫、彷徨,最后再到坦然、坚定。

8.文章最后一段“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难能使人伟大,为征服苦难而死,其精神就是一面醒目的“旗帜”——一面既昭示了自己不屈的灵魂、生命的价值,又激励后人勇敢前行的旗帜。 9.结合文意,试对攀登者的形象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概括:①不甘平庸,理想远大;②不畏艰险,坚忍刻苦;③经历犹豫挣扎,但永不言弃;④执著信念,甘愿殉道。评述:这是一个为追求理想,在痛苦的探索历程中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先驱者形象,也是一位虽败犹荣的人生奋进者形象。 10.结合文意,联系你的人生体悟,试写下你的成长感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活着,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决不能自甘平庸、随波逐流;②理想之路充满艰难坎坷,唯有意志顽强、不畏艰难、奋勇开拓,才能让平凡的生命在不断的搏击奋取中熠熠生辉,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