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娇;尹春梅;王子刚;张瑶;刘秋月;杨航;王雪;秦梦
【摘 要】目的 本文研究了东北地区野生赤芍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别.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和附录X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了芍药苷、水溶性浸出物、挥发油以及多糖含量的差别,并对药材质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产地赤芍中的4种有效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它们都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 东北地区的赤芍药材都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它们可以增加赤芍药材的供应量,做到既经济又有效.
【期刊名称】《人参研究》 【年(卷),期】2014(026)002 【总页数】4页(P34-37)
【关键词】野生赤芍;芍药苷;多糖;挥发油;水溶性浸出物 【作 者】于海娇;尹春梅;王子刚;张瑶;刘秋月;杨航;王雪;秦梦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 【正文语种】中 文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赤芍是现代中医中常用的一类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的作用,用于经闭痛经、血热吐衄、跌打损伤[2]等。目前,对于赤芍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日渐活跃。本文以芍药苷、挥发油、水溶性浸出物以及可溶性多糖的含量为指标[3],比较东北地区野生赤芍中各指标的差异,以便对东北地区野生赤芍药材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 1.1 材料
试验所选取药材取自东北地区10个不同产地野生赤芍,分别为:吉林四平、吉林敦化、吉林辽源、吉林通化、辽宁鞍山、辽宁绥中、内蒙赤峰、内蒙海拉尔、黑龙江林口、黑龙江黑河,其中吉林四平的药材取自于赤芍种植基地。标准品:芍药苷标准品(上海圻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药品: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钾,无水乙醇为分析纯,无水葡萄糖。 1.2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 LC-20AD (日本岛津公司)(ODS-SP C18(5um 4.6×150mm)色谱柱;电热鼓风干燥箱BPG-9140A(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循环水式真空泵SHB-3T(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水浴锅HH-4(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450(日本岛津公司);超声波清洗器KQ-250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挥发油提取器 。 1.3 方法
1.3.1 芍药苷含量的测定
根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4]。 1.3.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ODS-SPC18(5um,4.6×150m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40:60);柱温:40℃;波长:230nm;流速:1ml/min;时间:15min;
进样量:20μl。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干燥36小时至恒重的芍药苷对照品,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标准品溶液。 1.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10个不同产地药材粉末 (40目)0.5000g,置于100ml具塞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5ml甲醇,称定重量,浸泡 4h,超声处理 20分,静置20分,冷却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0.45μg的微孔滤膜过滤[5],即得到样品溶液10种。 1.3.1.3 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0.04、0.06、0.08、0.1、0.3、0.5、0.7、0.9ml用甲醇定容至1ml,分别得到 0.04、0.06、0.08、0.1、0.3、0.5、0.7、0.9 mg/ml的梯度标准品溶液[6]。分别吸取以上8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进样20μl,按照上述的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得标准曲线y=30130x -210862,r=0.9998,线性范围0.64~21.6μg,结果见图1。 1.3.1.4 精密度试验
取1号赤芍按1.1.3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每次进样20μl,测得芍药苷峰面积的积分值,RSD为0.67%。精密度良好。 1.3.1.5 重现性试验
取5号赤芍药材,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5份,各吸取 20μl进样进行测定,测得芍药苷含量RSD为1.74%,表明此方法重现性良好。 1.3.1.6 稳定性试验
取8号药材按上述方法制成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同一色谱条件下,分别在 0,2,4,8,10,12 h各进样20μl测定芍药苷峰面积积分值RSD为2.08%,此法在
12 h内稳定。
1.3.1.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5份已知芍药苷含量(1.459%)的样品粉末各0.25 g,每个样品中加入对照品适量,按上述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于同一色谱条件下进行色谱分析,结果见表1。
1.3.2 多糖含量的测定 1.3.2.1 待测液制备
准确称取经预处理的赤芍粉末约10g,置于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超声提取1h,离心,取上清液,重复以上步骤,将两次提取离心的上清液混合。将浓缩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加入30ml石油醚,震摇,静置1min,取下层溶液并与氯仿-正丁醇(4∶1)溶液混合,离心,取上清液,加入1/4体积的氯仿-正丁醇溶液,重复5次至无蛋白。取上述溶液加入3倍体积85%乙醇溶液,恒温4℃过夜。离心取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洗涤沉淀,干燥,最后得到粗多糖[7]。
1.3.2.2 标准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0.1g,至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浓度相当于1.0 mg/ml。 1.3.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液0,0.5,1.0,1.5,2.0,2.5,3.0ml于7个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1ml于具塞试管中,加0.5%苯酚1ml,摇匀,快速滴入浓硫酸5.0ml,在室温中放置30min[8]。按分光度法,于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y=9.9857x+0.1624 r=0.9994 1.3.2.4 样品液的制备
称取干燥后所得赤芍粗多糖0.01g定容于100ml量瓶中,精密称取10ml于
25ml容量瓶中溶解,定容到刻度,得到浓度为40ug/ml的样品液。 1.3.2.5 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1.0ml待测液于具塞试管中,加入0.5%苯酚1ml,摇匀后,快速滴入浓硫酸5.0ml,在室温中放置30min。于49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多糖含量。 1.3.3 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取各样品约40g,精密称定,置500ml圆底烧瓶中,加水500ml蒸馏水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放置过夜。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置电热套中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刻度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淡黄色油状物并计算收油率(W1/W)[9]。 1.3.4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取各样品约2g,精密称定,置100ml的锥形瓶中,精密加水50ml。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X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的热浸法进行测定[10]。
2.1 芍药苷的测定结果
不同产地赤芍的芍药苷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0个产地的野生赤芍中:吉林四平、吉林敦化、吉林辽源、吉林通化、辽宁绥中、内蒙赤峰、内蒙海拉尔和黑龙江林口的芍药苷含量差异性显著(p<0.01),其中含量最高的产区为吉林辽源。辽宁鞍山和黑龙江黑河芍药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1)。 2.2 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不同产地赤芍的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吉林四平、吉林敦化、吉林辽源、辽宁鞍山、内蒙赤峰、内蒙海拉尔、黑龙江林口的多糖含量差异性显著(p<0.01),其中吉林敦化产地赤芍多糖含量最高。吉林通化、辽宁绥中、黑龙江黑河的多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1)。
2.3 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
不同产地赤芍的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吉林敦化、吉林通化、内蒙赤峰、内蒙海拉尔差异性显著(p<0.01),其中吉林敦化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吉林四平、吉林辽源、辽宁绥中、辽宁鞍山、黑龙江林口、黑龙江黑河无显著性差异(p>0.01)。 2.4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
不同产地赤芍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吉林四平、吉林敦化、吉林辽源、吉林通化、辽宁鞍山、内蒙赤峰、内蒙海拉尔、黑龙江林口差异性显著(p<0.01),其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内蒙海拉尔。辽宁绥中、黑龙江黑河无显著性差异(p>0.01)。 本文主要针对东北地区野生赤芍中4种有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分析,这10个产地的药材都符合药典要求,可以做赤芍药材使用。但赤芍中芍药苷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吉林辽源,多糖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吉林敦化,挥发油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吉林敦化,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内蒙海拉尔。综合以上含量测定结果,吉林产区的赤芍药材普遍更好。这对于合理利用东北地区赤芍资源,增加赤芍供应量,既经济又有效。
*本文通讯作者。
【相关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S].一部.附录. 2010.
[2]陈勇,杨敏,王飞.赤、白芍功效主治异同的本草学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11):42~43. [3]周红涛,骆亦奇,胡世林,等.赤芍与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 (9):654~657.
[4]黄群莲,王利国,唐灿,等.赤芍提取工艺条件优选[J].中成药,2010,32(2):303~304. [5]由会玲,严玉平,高艳芝,等.芍药及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J].四川中医,2009, 27(6):54~56.
[6]周学刚,陈淑欣,魏东华,等.不同种质和不同部位白芍原植物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J].医药导报,2011,30(11):1477~1480.
[7]刘思静,金传山,吴德玲,等.白芍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J].亚泰传统医药,2013,9(5): 41~43.
[8]雷晓莉,宋芳芳,彭成,等.不同产地川明参药材中多糖含量测定 [J].中药与临床,2011;2(1):49~50,54.
[9]刘玉峰,刘洋,潘明辉,等.赤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J].中国药房,2011,22(27):2543~2545. [10]杨媛媛.维吾尔药新疆赤芍的定性分析[J].亚泰传统医药,2011,7(9):16~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